●馬 浩
多,總讓人聯(lián)想到豐盈、充足、富有、余裕之類的詞語。有趣的是,多通常又與少如影隨形。多少,是多是少,多亦少,少亦多,充滿了生活的禪味哲思。
其實(shí),多之一字,細(xì)細(xì)品味,似也暗含著玄機(jī)。拆開多字,兩個夕——夕夕多。夕,就是傍晚的時光,太陽將要落到西山溝,夜幕漸垂,白晝已近尾聲,相對晨午,夕所擁有白天的時光少得可憐,偏偏是兩個夕組成了多,漢字就是如此奇妙。
多,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充裕,或許正相反。人們大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小的時候,總盼望著早一天長大,青春年少時,總以為有大把的光陰可以揮霍,什么時間,什么歲月,什么寒暑,統(tǒng)統(tǒng)都是空空洞洞的概念。忽有一天,發(fā)現(xiàn)攥在手中的光陰如沙,不覺漏了一地,若有所思,原來,時光是留不住的,只有把路過身邊的分分秒秒,用自己的方式挽留,比如擠時間讀書,讓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時間注入字里行間,久而久之,時間才會積累成一冊冊書。
時間是用來利用的,用了,便會利己或利人。世間,最公平的無疑是時間,它不會偏私任何人。歲月如流,水滴石穿,日子如落葉一般飄零,整理人生,有人兩手空空,只多了一些感懷,有人收獲滿滿,問心無愧。多與少,利與弊,就是這樣此消彼長。歲月只給你過程,答案是要自己來書寫的。
沒有經(jīng)過物質(zhì)匱乏年代的人,無法體會暴殄天物這個詞。民間有句口頭禪,身在福中不知福。民間俗語,多從尋常煙火日子里提煉出來,飽含著生存的智慧,可以說是生活智慧的結(jié)晶。身處物資豐裕的時代,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是大風(fēng)刮來似的,或有人覺得本來就是如此。
人的生存基礎(chǔ),無非吃穿。吃穿從何而來,也許有人會說,網(wǎng)購。在當(dāng)今的語境下,這個答案貌似沒有問題,細(xì)想,卻是一葉障目。無論社會將來如何發(fā)達(dá),如果糧食仍需要作物供給,人就得依賴著大地。農(nóng)作物是離不開泥土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每一粒糧食,都是農(nóng)人用汗水和漫長的時間換回來的。天可以刮風(fēng),可以下雨,可以飄雪,就是不會撒落糧食。如果知道小麥?zhǔn)侨绾尾シN的,水稻是如何插秧的,桑農(nóng)是如何采桑養(yǎng)蠶的,或能體會到一餐一飯一衣的來之不易。古人云,多識草木蟲魚之名,看來是有道理的,不過時。不知稼穡之艱,又被盛世斑駁的光影迷眼,喜新厭舊,差不多又是人之本性,不自覺地開始了鋪張浪費(fèi),便是聽聞尚有人挨餓,或會驚問何不吃肉糜吧!人又多有攀比之心,喜歡追逐時尚,實(shí)不知時尚為何物,跟風(fēng)便成了時尚中的時尚。
細(xì)流涓涓匯成大河,大河水滿小河漲。社會財(cái)富是一天天積累下來的,多是從少而來,多也會隨少而去,再大的家業(yè),也經(jīng)不起人的敗。節(jié)約似乎就是多的那個夕,人人節(jié)約一粒米,那就是十幾億粒米,這是什么概念?
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少不了要交友。朋友一生一起走,是多么溫馨愜意的事。人在時光里慢行,一路走來,朋友不斷地增添,亦會不斷地凋零,人之常情。所謂的結(jié)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愿望。朋友多,未必就等于知己多,知己一定是朋友,朋友未必都是知己。有一點(diǎn),非常重要,人生中,與自己有過交集的朋友,多少都要珍惜。這或是我夕夕多的新解讀。
漢字似乎充滿著某種魔力。夕夕多,惜惜多。懂得珍惜的人,無疑是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