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雯
王勇燕老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圍繞“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單元教學目標,聚焦作家的“漫畫式表達”,引導學生在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的基礎上,感受作家的語言趣味,為單元要素的漸進落實打下了基礎,也為學生習作“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打開了思路。
一、引入漫畫特點,初識語言風格
豐子愷先生是散文家、漫畫大師。他的散文與漫畫風格,神韻極為相似。在《繪畫與文學·文學的寫生》中,他指出文學者描寫自然的時候,因為沒有線條和色彩而只有一雙銳敏的眼和一只利巧的嘴,故慣于提取自然的特點而擴張之,而描寫其大體的印象。這種“印象的描寫”,正是漫畫式的描寫方法?!栋座Z》的趣味也在于此,在樸素的接近白描的文字中,作者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使得白鵝的“高傲”躍然紙上,打動了讀者的心靈。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的”是一個難點。因為閱讀經驗的限制,他們還不能一下子發(fā)現(xiàn)文章語言的秘妙,尤其對名家的表達風格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這就需要教師引入對作家的介紹,拉近學生與作家的距離。在《白鵝》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引導學生將作家“漫畫家”的身份角色與作品語言風格聯(lián)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快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
上課伊始,教師便引導學生回憶古詩《詠鵝》中的“白鵝”給人什么印象,在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又是什么樣子的,從而引發(fā)追問:“為什么豐子愷眼中的白鵝形象(高傲)與我們一般人印象中的不一樣呢?”在學生猜測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相機補充介紹作家豐子愷也是一位漫畫家,他是以漫畫家的眼光對白鵝進行觀察,并在寫作中夸大和突出了一個特點——“高傲”。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對豐子愷既是作家又是漫畫家的身份有了了解,因此能初步感受到本文的表達正與漫畫的幽默、有趣、夸張一脈相承,處處彰顯詼諧有趣,讀來意味深長又讓人忍俊不禁。這樣,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學習便有了依托,再以“默讀課文,在感到特別夸張、特別幽默、特別有趣的地方讀一讀、品一品 ”為學習任務來推動作品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有目標、有抓手了。
二、巧借漫畫意蘊,品賞語言妙趣
《白鵝》一課中,所配插圖正是豐子愷所畫的白鵝,一張刻畫了白鵝高傲的步態(tài),另一張刻畫了白鵝的吃相。形神兼?zhèn)涞穆媽ξ谋具M行了形象的詮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品讀的過程中,時時處處借助漫畫的意蘊,引導學生感悟文字的魅力,通過將語言文字與畫面進行靈動又自然的轉換,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了別樣的審美意趣。
1.聯(lián)系生活,想象畫面
教學“鵝的叫聲”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不亞于狗的狂吠”等詞句,理解鵝的叫聲十分威嚴莊重,像是在大聲地、嚴厲地斥責別人。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叫聲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的叫聲像是生活中誰在厲聲呵斥誰的情景呢?學生大多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很容易聯(lián)系到自己做錯事情時,嚴厲的家長、生氣的老師等人的表現(xiàn)。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給畫面配個音:想象一下,白鵝在對生客或路人叫什么?通過想象,一只活脫脫的“看門鵝”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再來朗讀相關語段,漫畫式語言的魅力就充分地顯現(xiàn)了出來。
2.直觀比照,聯(lián)想畫面
文章為了凸顯白鵝步態(tài)的“傲慢”,與鴨子的步調進行了對比,還與京劇里的“凈角”進行了比擬。但學生缺少對“凈角”的認知,生活在城市的學生更連鴨子都沒見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簡介了“凈角”,并播放了“凈角出場”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凈角出場”時步調從容、大模大樣、十分高傲的樣子。接著讓學生觀看鴨子走路時“局促不安”的步態(tài),使其充分感受到,鴨子和白鵝兩個角色,一個急一個緩,一個局促一個從容,對比鮮明,學生腦海中便自然聯(lián)想到了一幅“鵝老爺出場”的有趣畫面。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這種夸張、有趣、幽默的畫面感讀出來,語言的意趣便也自然蘊藏在了其間。
3.提煉補白,充實畫面
作者在白鵝“吃相”部分的著墨最多,占的篇幅也最長,寫得也特別有意思、有畫面感。教學時,教師巧妙地將文字轉化為三頁“連環(huán)畫”,讓學生來為這三幅畫取一個名字,事實上也是引導學生來讀懂文字,提煉關鍵內容。學生通過閱讀,為第一幅取了“一絲不茍圖”“三眼一板圖”等題目,為第二幅取了“鵝狗爭食圖”“狗偷鵝食圖”“伺機偷飯圖”等名字,趣味盎然,文字真正成了畫作。而在學習“白鵝吃飯時必有一個人侍候不可”時,教師讓學生讀讀文字,想象在第二幅圖上可以添加些什么。學生很快做出反應:“要補充一個人。”教師追問:“這人是站著還是坐著?站著的話又該站在哪里?”學生結合文字說理由:“要站著,因為他是負責替鵝添飯,看管飯罐,不讓其他狗、雞來偷食的?!边@時教師再讓學生給圖畫取名,這時“堂倌侍鵝圖”“反主為仆圖”“主仆顛倒圖”等名字從學生嘴里脫口而出,一個架子十足的“鵝老爺”形象也從文字中樹立了起來。
聚焦文本語言特點,將文字讀成一幅幅漫畫,又從形象的畫面回到語言的賞讀,學生在這樣的品讀過程中來回漫步,獲得了美好的學習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三、還原畫家生活,體悟語言情味
豐子愷先生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特點,除了“印象的描寫”風格,還蘊含著真摯的情感。這樣的深情,需教師引領著學生在語言中揣摩品味,研讀細節(jié),甚至回到作家生活,方能體悟。教師在教學時,分了三步走,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
1.揣度語言,引發(fā)思辨
在講讀“吃相”部分時,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一想:文中的“我”對白鵝有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是喜愛還是厭惡?對于這一問題,學生有兩種回答,一種是“喜愛”,原因是盡管這白鵝十分高傲,但作者把它侍候得非常周到、細致,還處處為它著想;另一種是“厭惡”,因為“我”不像是鵝的主人,倒像是它的“堂倌”,作者覺得“不勝其煩”,白鵝卻“架子十足”。這里的“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跟“鵝老爺”的稱呼一樣,似乎都含有貶義,感覺作者有些厭惡這只白鵝。那么,作者對白鵝到底是喜歡還是厭惡?學生的思維被攪動,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和依據(jù)。
2.補充原文,溯源情感
在學生疑惑時,教師適時補充了《白鵝》一文的寫作背景。學生從中了解到,1946年夏天,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當時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余,在院子里種豆、種菜、養(yǎng)雞、養(yǎng)鵝。所以,作者口中的“不勝其煩”“架子十足”貌似帶有貶義、嘲諷的意味,實際上是把這份親昵與喜愛隱藏在了漫畫式語言之中,寫出了這只鵝雖然高傲,卻個性十足,惹人喜愛,寄寓著作者對他們曾經在艱苦環(huán)境中能夠相依為命的一種感激。
3.對比閱讀,強化感受
臨近課堂結尾,教師布置了拓展閱讀作業(yè)。拓展閱讀給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又能進一步感受白鵝高傲的特點,以及作者明貶實褒的寫作風格和作品中包含的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這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使得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趨于完整。
本課的教學從作家“漫畫家”身份的引入,到作品“漫畫式表達”的品讀,再到作家“漫畫人生”的回溯,教師引領著學生在文本賞讀的過程中感受白鵝的形象,學習情感的表達,可以說,充分有效地實踐了這一點,也為學生今后閱讀名家作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