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仰熙
同為張家口作家,張佃永和李沐心的散文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業(yè)界關(guān)注,特別是他們近期的創(chuàng)作,不論是在取材意向上,還是在主題闡釋,甚至文字美學的歸納方面,都不約而同地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風情與文化自覺。色彩濃艷,格調(diào)粗獷,氣象高蹈而豐滿。他們仿若背負起了一份沉重的使命——用心、用筆、用深情描摹著河北最北端的張家口,顯豁了一種承前啟后的力量與追求。也正是這種力量與追求,讓他們的寫作“飽和”了濃重的“地域情懷”——這也恰恰印證了中外文學史上許多類似的現(xiàn)象——故鄉(xiāng)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深遠的。
張佃永是在壩上成長起來的作家,他對張家口獨特的人文習俗與風物遺存再熟悉不過。近年來,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表現(xiàn)壩上生活的作品,對抒寫這片土地的廣袤與豐饒、堅毅與雄渾可謂用心良苦。《莜面記》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上乘之作。文章先由莜麥的艱難生長和莜面的來之不易開啟,真切生動地講述了壩上種莜麥、收莜麥、吃莜麥的場景和過程,演繹出壩上人與莜麥相依為命的情結(jié)。文本中,莜麥豐收社員們在隊房會餐、求學人返校一起吃干糧的情景成為今天記憶里的狂歡,筆墨縱橫又一氣呵成。作者在敘說童年生活經(jīng)歷中,有意突出了“黃莜麥”“討吃者生娃子”“割麥蕓姐”“苦命大哥”“二哥車倌”等事物和人物,將一位勤儉持家忍辱負重的母親形象立起來——“娘腰痛,割莜麥的活兒于她簡直是折磨……出工前,娘得服下一粒止痛片。中午的時候,不知是太陽曬得厲害還是腰腿痛得嚴重,娘開始汗流滿面,于是,她把雙膝跪向大地來完成收割,割一鐮刀,跪著前行一步,再割一鐮刀,跪著前行另一步”。疼痛的日子,疼痛的母親,與壩上莜麥何其相似啊。她們一同面對著凜冽,抗拒著命運,為了孩子,從來沒有低下過頭——“娘總是最后一個吃飯,但情形往往是,當我們放下碗筷的時候,飯也幾乎沒有多點,我們?nèi)ネ媪?,根本不注意娘是不是能吃飽?!鄙鷦拥募毠?jié)刻畫和樸素的敘事,把作者忠于故土的情懷引領(lǐng)并升華到生命意識層面,為讀者提供了無限的共鳴空間。如果作者把詞語的邏輯性和精準度擺布得更好,有意凸顯莊稼與人的對應,那么從閱讀角度看,效果會更好。
李沐心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得益于張垣大地的滋養(yǎng)和哺育。河流山川、村莊農(nóng)舍、歷史遺存、文化現(xiàn)象等等,一直是他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他目光犀利,見解獨到,文字里有股子追根溯源的倔強,時而力拔千斤,時而豁然寬和。他的《葵園》是篇不俗之作。作者對葵花的細膩認知,對種葵人、賞葵人、追葵人、收葵人的真切臨摹,也就是對農(nóng)耕文化核心思想之大善至美的開掘和發(fā)現(xiàn)?!巴恋乇灰粔艍诺仄书_后,妻子將一粒粒葵花種子不遠不近地撒了進去,那動作甚是嫻熟,手起手落的剎那,竟沒有一粒被拋在壟外??ǚN子東倒西歪地躺在地壟里,它們還很懵懂,在主人保留至今的布袋里已經(jīng)沉睡了一個冬天。”對生命的尊重與愛戴,對生存的重視與信賴,對生態(tài)的珍惜與敬畏,何嘗不是人類最核心的要義。在山地土壤奇缺的條件下,生存成為祖祖輩輩的追尋和維護。對生命的崇拜正源自對土地的愛戀。作者深諳此道,抓住“土地、種子、農(nóng)人”這一鏈條,按著“春播、秋獲、道路”的節(jié)奏發(fā)散開去,詞句精妙,文字勁道,讓北方大地上的重要農(nóng)作物——葵——生成了光華的人文精神和象征意義。如果以植物形象作為圖騰,那么葵花則理所當然地代表了張垣大地的苦寒堅韌與不屈不撓。李沐心用微觀的視角發(fā)現(xiàn)著宏觀的意義,從一粒種子到一株秧苗,從一顆雄心到一片綠海,生命,一向都帶著尊嚴,由弱小到強大,由卑微到傲岸。而他的文字猶嫌不足的是在修辭比對方面稍顯牽強和生硬。我相信若在人文旨趣方面更加留心的話,他完全能做得更好。
地緣風情、地域文化對于作家來說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故土的養(yǎng)育與培植,故鄉(xiāng)的教化與浸潤,故國的血脈與期盼,是文學赤子的生命之鈣,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走得多遠,你內(nèi)心的主導力量總是來自那塊“地緣”——她讓作家們念念不忘。張家口壩上地區(qū)的渾厚與蒼茫,壩下縣區(qū)的剛勁、樸實和勤勉,甚至精巧與優(yōu)雅,都被散文家們演繹出來:或是厚重久遠的歷史遺存,或是強勁健朗的文明步履,或是豐富獨特的文化習俗,或是別具風情的農(nóng)牧生活,或是雄險奇峻的自然風光,等等,如同“牽腸掛肚”,如同“不依不饒”,帶著寫作者們情懷的溫度和理想的高度,向世人呈現(xiàn)出了非同尋常的張垣大地。
張家口散文創(chuàng)作隊伍除了張佃永和李沐心,還有安海、楊秀云、張立國、白薇、清心、老城、劉存根等數(shù)十人的成熟作者、青年作家梯隊,他們格外珍視“地緣情懷”,并且不負眾望,拿出全部的熱忱、真摯和良知,深入細致地挖掘著張垣大地的紋理、品格與精神氣質(zhì),全面而負責任地表現(xiàn)著這方熱土上的人文追求與價值取向,自始至終沒有想到放棄或止步,就如同浩然的風得遇廣袤的田疇,因為血緣,因為愛戀,因為忠誠而不停地發(fā)出會心的詩意交響——怦然高蹈讓天地振作。
(韓仰熙,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張家口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特約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