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阮咸器名由來考

2021-06-06 08:47賈真珍
藝術評鑒 2021年5期
關鍵詞:發(fā)展脈絡枇杷琵琶

賈真珍

摘要:“阮咸”是阮的全稱,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使用人名來命名的樂器。提起中國傳統(tǒng)樂器,說起古琴你可能會想起《廣陵散》《流水》《瀟湘水云》;說起琵琶會想起《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兒高》;說起古箏會想起《高山流水》《出水蓮》《漁舟唱晚》……但阮呢?提起阮,我們很難說出可與上述傳統(tǒng)古曲相對應的曲目,實則的確沒有一曲流傳至今。談阮這件樂器,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探討,從形制起源至樂器構造、從音樂美學至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從詩詞歌賦至近代新作等,諸多方面都還有待深入發(fā)掘。除以上諸類問題的探討,業(yè)界各專家對阮咸器名的由來也眾說紛紜,各種說法不一。本文將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以阮咸器名由來為切入點,探索阮咸器名的演變過程。在對史書資料的考證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加上自己的分析,嘗試從“器名”回溯整體,對其器名的變革作出進一步梳理和思考。

關鍵詞:阮咸? 四弦? 枇杷? 批杷? 琵琶? 發(fā)展脈絡

一、四弦器名的由來

眾所周知,在漢代以前,我們今天所見的曲項梨形音箱的琵琶還未出現(xiàn)。杜亞雄先生在其《阮咸考》一文中有言:“就像漢代尚沒有梨形共鳴箱的琵琶一樣,也沒有任何一條史料和圖像可以證實漢代有月琴和秦琴,這樣一來,兩條漢代史料所記載的只可能是“三弦”和“阮”兩種不同樂器的前身”①。那時候在我國本土出現(xiàn)的類似“琵琶”的樂器只可能是“三弦”或“阮”的前身。據(jù)史書記載,“阮”亦被稱為“四弦”,其稱謂和“三弦”非常相似。為此,筆者專門從器名和曲名兩方面考證了阮之“四弦”名稱的由來。

器名說:筆者在翻閱宋代李昉等人奉敕編纂的《太平御覽》樂部時,在第二十二卷《音律圖》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段記載:“四弦秦漢未詳所起,與琵琶同,以不開目為異。四弦四隔,合,散聲四,隔聲十六,總二十聲,隨調應律”②。這段文字是現(xiàn)存可見史料中,較早將“四弦”作為樂器名所提及的內容之一,還介紹了其樂器構造由“四弦四隔”形式組成;關于“四弦”形制等特征的介紹從晉朝傅玄《琵琶賦·序》中方可略知一二:“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有十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③。這段文字明確指出四弦的形制特征及采用十二律,配有十二品和四根弦的構成。如上所述,當時出現(xiàn)的類似“琵琶”的樂器只有三弦和阮咸兩種,而三弦屬于無品類樂器,這樣,我們就能夠認定“四弦”一詞,其所指向的樂器是“阮咸”。

曲名說:漢魏時期又首先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四弦”曲的記載?!稑犯娂罚ň砣┧南仪}解引《古今樂錄》曰:“張永《元嘉技錄》有四弦一曲,《蜀國四弦》是也,居相和之末,三調之首。古有四曲,其《張女四弦》《李延年四弦》《嚴卯四弦》三曲闕?!妒駠南摇?,節(jié)家舊有六解,宋歌有五解,今亦闕”④?!皬埮睂崉t為樂府曲名,是《張女彈》該曲的簡稱,也亦或為人名。在《文選·潘岳<笙賦>》中同樣有一段關于《張女》的文字記載:“輟《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張銑注:“曲名也,其聲哀”。[隋]江總《雜曲》之二:“曲中唯聞《張女》調,定有同姓可憐人”⑤。《蜀國四弦》便可直譯為蜀國地區(qū)的一首樂曲。除此之外,以上提及的另兩首四弦曲皆為譜曲者所作。李延年(?—公元前90年)為西漢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在漢武帝時期,專門設立了樂府機構,當時李延年擔任“協(xié)律都尉”,專門負責譜曲工作。而史料中關于嚴卯的記載甚少,不可考。從《元嘉技錄》中的這段文字我們便可得知,《樂府詩集》中 “四弦曲”的產生年代應該在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至晉朝(公元256-420年)之間。如今已證實,梨形曲項琵琶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傳入我國的外來樂器。我們是否可以大膽推斷,在琵琶還沒有傳入中國之時,“四弦”及“四弦曲”極有可能指的就是圓盤直柄、四弦十二柱的“阮”亦或是以奏器(阮)名其曲(四弦)呢?李延年作為漢武帝時期負責掌管皇宮音樂的“協(xié)律都尉”,“四弦曲”能夠出現(xiàn)在樂府記載中就已說明“阮”在漢朝之時就已在宮廷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jù)如今的可見史料推斷,這件樂器在漢代之前還沒有確定獨立的名稱,而四弦曲的流傳及演奏卻又恰恰表明在當時的一段時間里,“阮”就是演奏四弦的樂器,因而也隨之被稱之為“四弦”。

二、枇杷-批把-琵琶器名的由來

“文景之治”以后,漢朝國力逐漸強大,手工業(yè)、商業(yè)、人文藝術、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發(fā)展。西漢時期,以長安為中心開辟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在與西亞諸國文化頻繁傳播與交流的大環(huán)境下,本土與外來的樂器相互滲透與影響,隨著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琵琶”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芭谩币辉~,根據(jù)目前史料與岸邊成雄和沈知白兩位現(xiàn)代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琵琶”一詞應該來自于波斯語“barbat”的擬聲音譯詞,阮樂器也有可能也是在此外來樂器(barbat)的基礎之上經過漢人改造才變成了現(xiàn)在我們自己“盤圓柄直”的阮。“琵琶”一詞最早出自于秦末漢初時期的史料中,我們在東漢許慎所撰《說文解字》和東漢劉熙所撰《釋名》二部著作內均可見。在《說文解字》(卷十二)珡(琴)部“琵”字中道:“琵,琵琶,樂器。從珡,比聲”⑥。若按照“琶”部首可解釋為“琵琶就是琵琶也”;若從“珡巴”發(fā)聲解釋義當用“枇杷”二字。然而,《說文解字》中并未對“琵琶”器名確切的由來和形制做更多記載,只說明與其演奏方式有關;而《釋名·釋樂器》一書則更為詳細地記錄了“琵琶”器名的由來,如文所述:“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⑦也。推手前為批,引手卻為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⑧。筆者認為可能是阮的形制和演奏手法與上文中的“批把”相似,世人便把“阮”歸入到了“批把”系統(tǒng),“四弦”的稱呼也逐漸被“批把”取而代之。那為何最后又把“批把”改為“琵琶”了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barbat)(枇杷)傳入我國后,百姓對其名稱百思不解,東漢劉熙在撰寫《釋名》時為了更好的讓世人理解其樂器詞義,就根據(jù)每種樂器演奏的特點將其演奏動作形象化(琵琶彈和挑的手部動作),把“枇杷”改為“批把”二字,后來人們又根據(jù)我國對樂器分類的習慣,即“八音分類法”把“批把”歸入了“絲”類,后才統(tǒng)一稱呼為“琵琶”。從三國、兩晉一直到隋唐時代,隨著樂器的發(fā)展衍生出更多種類的琵琶,出現(xiàn)了由本土起源或域外傳入的“抱彈式”彈撥樂器,統(tǒng)稱為“琵琶”。不同“琵琶”的演奏方式及形制特征更加分明,從本土“盤圓柄直”系統(tǒng)中又衍生出盤小柄長(三弦前身)、盤大柄短(月琴前身),八角共鳴箱琵琶(異形阮)等;由外傳“梨形曲項”體系衍生出四弦琵琶、五弦琵琶等。為區(qū)別不同“琵琶”的形制與特征,古人便在琵琶名稱前加上定語。由于阮出現(xiàn)于秦漢時期,阮在當時的琵琶系統(tǒng)也便有了新的謂稱——“秦琵琶”“漢琵琶”及“秦漢琵琶”等。直至隋唐以前,阮一直作為琵琶系統(tǒng)中的一員出現(xiàn)。實際上,在當時稱之為“秦琵琶”的阮與琵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樂器,它極有可能起源于弦鼗,阮具備了多品位結構并使用了十二律的科學定律法。在秦末漢初,阮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樂器出現(xiàn),是弦鼗樂器進化史中孕育出的一種較為完美的樂器遺制。

三、阮咸器名的由來

阮咸(生卒年不詳),為魏晉時期名士,清談學家及著名文學家。為阮籍之侄,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并稱為“竹林七賢”。據(jù)《晉書·阮咸本傳》記載:“(阮咸)雖處世不交人事,惟共親和弦酣宴而已”。不同的典籍記載中紛紛提及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有“妙達八音”之譽也。而他手中經常彈奏的樂器 “琵琶”也在唐代時被名命為“阮咸”,后簡稱為“阮”,并流傳至今。

據(jù)考證,唐武則天時期(690-705年),“琵琶類”樂器才開始慢慢有了各自獨立的名稱。劉餗在《隋唐嘉話》卷中有載:“元行沖賓客為太常少卿,有人於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莫有識者。元視之曰:‘此阮咸所造樂具。乃令匠人改以木,為聲甚清雅,今呼為‘阮咸是也”⑨。觀上述史料可知:蜀人蒯朗發(fā)掘古墓得到銅器,器身正圓似琵琶,無人能識。當朝太常少卿元澹掌管禮樂,學識淵博,非同常人,一看便知:“此阮咸所作器也”。即令木工以木料重新仿制作了一把,奏后其聲高雅。上述文中所提“莫有識者”說明在當時已經沒有人認識這件樂器,其屬于接近失傳的狀態(tài),幸好阮咸善彈此琴被人識得才被當時的人想起。因此,阮咸對阮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阮第二次“新生”密不可分,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阮咸人名來命名這件樂器,至此以后阮才徹底脫離了琵琶系統(tǒng),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名稱——阮咸。阮咸個人的貢獻在于:他善彈此琴并創(chuàng)作了很多阮作品,如《三峽流泉歌》《古三墳注》都為阮咸生前所作;為阮的演奏風格奠定了基礎,大大提升了樂器的功能;在文學造詣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著有《律義》一書,可遺憾的是這些寶貴文化財富均已遺失。

四、結語

回溯“阮”器名的發(fā)展,在“四弦”“批把”“琵琶”及“阮咸”等名稱更迭的過程中,也讓我們清晰地看見阮樂器的展開與繁茂。但不可否認,南北朝時期(420-589年),梨形共鳴音箱的曲項琵琶由西域傳入后,對阮后期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隨之發(fā)展了一段時間后,便逐漸衰退。在宋代黃庭堅《題李亮功家周昉畫美人琴阮圖》中可以有載:“周昉富貴女,衣飾新舊兼。髻重發(fā)根急,妝薄無意添。琴阮相與娛,聽弦不觀手。敷腴竹馬郎,跨馬欲折柳”⑩。詩中用豐富的文字描繪了阮的演奏手法及音色,說明在宋代阮仍舊流行,而且此時的演奏者技法高超嫻熟,但其中“富貴女”“琴阮相與娛”二句也看出阮并沒有發(fā)展至各個社會階層,阮樂器仍非市井凡夫之娛,阮同古琴一樣是士大夫階層使用的一種“貴族樂器”。在這樣的角色下,阮也作為“進德修身之器”。在元代,張之翰、賀鑄、劉敏中、楊維楨等詩人也在詩詞中流露出對士人阮咸與阮的贊詠。可見,文人雅士在阮的發(fā)展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曲高和寡,加之受到外傳琵琶發(fā)展的沖擊,大部分的文人興致轉移,集中在少數(shù)文人雅士手中的阮曲譜便很難見到,慢慢地曲譜也就失傳了。對于阮的過去,我們也只能從已知的現(xiàn)有文獻史料中一點點拼湊出線索,理清脈象。但通過對上述文獻資料一一舉證,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阮器名演變的整個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杜亞雄.阮咸考[J].音樂探索,2018(02):15-22.

[2]劉承華.中國音樂美學的主題間性——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人與對象的關系[J].中國音樂,2007(02):56-63.

[3]房玄齡.《晉書》吳士鑒、劉承干 注,《晉書斠注(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56.

[4]李昉等撰.《太平御覽》樂部卷(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281.

[5]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05.

[6]嚴可均輯,傅玄.《琵琶賦》(全晉文卷四五),《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293.

[7]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梁詩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38.

[8]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著.簡明文學知識辭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105.

[9]隋書卷十五·音樂志[M].上海:開明書店鑄版,1935:212.

[10]許慎撰.徐鉉楊整理《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78.

猜你喜歡
發(fā)展脈絡枇杷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枇杷糖漿
舞龍舞獅競賽規(guī)則的發(fā)展脈絡與現(xiàn)實啟示
教育技術學歷史研究方法與學科發(fā)展的多視角分析
建國初期電影歌曲發(fā)展脈絡及特征
明治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吃“乒乓球”
“琵琶”和“枇杷”
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