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最初用于什么
花圈在出現(xiàn)之初并非為葬禮所用?;ㄈΦ摹鞍l(fā)源地”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用作裝飾神像的圣物。后來,教堂里的祭司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世界各地后就不再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歐洲國家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fā)給凱旋的戰(zhàn)士和運動場上的優(yōu)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花圈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ㄈυ瓉碜鳛槎Y物,以示尊重和敬意,后來逐步演變成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悼。
“溜須拍馬”中的“溜須”的來歷
現(xiàn)代人往往以“溜須”一詞來形容獻媚取寵的行為,提起這一詞的由來,還有一段笑話呢。據(jù)傳,宋真宗時,有一次,靠獻媚取寵爬上宰相之位的丁謂,與老宰相寇準一起吃飯。丁謂看到寇準的胡須上粘了一些飯粒,便親自上前為寇準溜須拂拭,并對其胡須加以盛贊。原以為這樣會博得寇準的歡心,殊不知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的老宰相深知此人心術(shù)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溜須”這一典故由此而來,并流傳至今。
為什么把耳朵貼在鐵軌上能聽到遠處的火車聲
聲音的傳播不但有一定的速度,而且在不同的介質(zhì)中,聲音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例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32米每秒;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440米每秒;聲音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更快,大約是5000米每秒?;疖嚨臅r速一般為100~200千米,也就是說,火車的速度一般在60米每秒之內(nèi),比聲音在鋼軌中的傳播速度慢得多。如果距離我們5000米處有一列火車駛來,火車開到我們面前,需要80多秒的時間;如果站著聽,將近15秒才能聽到火車的聲音;如果將耳朵貼在鋼軌上,只需1秒左右就能聽到隆隆的火車聲。此外,聲音的強度在傳播過程中會衰減。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是飛向四面八方的,衰減得很快,而由于鋼軌對聲音的導向作用,聲音在鋼軌中衰減得較慢。
為什么有的石頭是柔軟的
青藏高原的倫坡拉盆地有一種柔軟的石頭,這種巖石不僅能彎曲、折疊,甚至還可以像布一樣卷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種巖石叫作頁巖。頁巖主要是由沉積下來的黏土層變成的。下層的黏土受上層黏土的擠壓,越來越緊,同時黏土中的各種礦物質(zhì)起到“膠水”的作用,黏土就在壓力和膠結(jié)的作用下,漸漸變成了巖石。由于黏土中所含的雜質(zhì)、水分和膠結(jié)過程的不同,有些頁巖就顯得很柔軟,用指甲就可能掐出痕跡來,有些還可以折疊或卷曲。因為形成頁巖的黏土是一層一層堆積起來的,因而頁巖有著很明顯的薄片狀層理,可以像書頁一樣一片一片地剝下來。
你能記住多少張面孔
1000張?3000張?研究顯示,成人可以記住的面孔數(shù)量平均可達5000張。
研究人員招募了一些大學生,平均年齡24歲,讓他們回憶在生活中和媒體中見到的面孔。研究中,要求參與者花1小時寫下盡可能多的面孔。結(jié)果參與者發(fā)現(xiàn)一開始很容易想起大量面孔,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難想到新面孔。研究者根據(jù)這種節(jié)奏變化推算出參與者記憶面孔的數(shù)量。推算結(jié)果顯示,參與者記憶中有1000到10000張面孔。研究人員認為,人們能記住的面孔數(shù)量是否有限,還有待研究。
為何有人喜歡進入鬼屋
美國社會學家瑪姬·科爾在匹茲堡市建了一個鬼屋。鬼屋里群魔亂舞,不僅接待游客,還被科爾用來做恐懼研究。科爾試圖弄清楚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置于驚嚇之中。
在過去的兩年里,有超過250人在進入鬼屋前后填寫了情緒問卷,其中100人接受了腦電圖測量。整體而言,參與者走出鬼屋后感到更快樂,更少焦慮、疲憊和壓力。他們的大腦活躍程度也下降了。對于那些感到無聊或疲憊的人,以及經(jīng)歷過非常恐怖和驚險刺激的人來說,效果尤其明顯。
但并非所有的恐懼都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感覺良好的先決條件是自己主動選擇進行恐怖體驗。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戴維·扎爾德認為,保留控制感是從驚嚇中獲得益處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