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喬
許多事,看起來是偶然之舉,其中總是心靈的某種飛濺,甚至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喜歡攝影一樣,最初是出于搞新聞的需要,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這是我愛觀察的緣由。小的時候,我時常會對著一棵草一枚樹葉發(fā)呆。確實是發(fā)呆,因為腦子里是空空的,沒有想象,沒有訴說,只是木木地看著。記憶中,大約七八歲的樣子,我三天兩頭就躺在草地或麥垛上,把目光丟給天空,內心與天空一樣純凈。有時被父母訓斥后,我也會找一個沒人的地方,比如河邊,比如樹下,比如田埂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一定要眼前有景物,再不就是空曠遼闊。后來歲數(shù)大了些,我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成眼前的一條魚或者一棵樹,甚至是忙碌或悠閑的螞蟻。我一直堅定地認為,世上萬事都是有生命有語言有靈魂的,包括那些沉默且堅硬的石頭。
待操持攝影幾年后,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取景、構圖和按下快門的時間之所以很快,是因為我在端起相機前,要拍的圖景和由此帶來的感覺,已經清晰于心里。我不拍照片的時候,或者眼前的影像與我期待的有所差別時,我會想,要是光線好些,或者角度好些,或者景物的造型及背景怎么怎么樣,就能拍出一張好照片了。也就是說,我的心象與實景吻合時,我才拍照片。萬物皆有我心象,攝影,只是以科技手段定格我內心的某種情緒或節(jié)奏,由幻至實。相同的是,心象與光影,都有無法可言說的那部分。
可以說到寫詩了。寫詩,之于我確實是一個意外。然而換個角度看,我與詩的際遇一直是在等合適的時間。我知道,我的生命需要詩,如同每個人其實都需要詩一樣。從第一首詩開始,我就特別鐘情“畫面感”。把一切的情感和精神寄予天地萬物之象,從心靈之意到意境之旨,讓詩擁有更多的“可書寫”“不可盡言”。是的,我在寫詩時,腦子里浮現(xiàn)的不是詞語,而是大自然的某個畫面和表情。如果說與大自然對視,是我自童年而來的喜好,那么成年后我凝望大自然,則多了份中國哲學的“道”。陰陽相擁,虛實互為,人間生活,依道而行,而道又與大自然相生相依。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碧K軾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家王維畫作《藍田煙雨圖》上的題跋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痹姰嬐?,當然更是一種生活觀和精神觀。這樣的詩,有時看似與現(xiàn)實無關,但其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只是有所隱約和含蓄。我們生活著,現(xiàn)實投影在內心,詩人經過轉化后,再反射出一幅幅畫。與現(xiàn)實相比,這些畫是虛的,但內核卻是人生之實。
在寫詩的最初時間里,也就兩年左右,我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當然,這其中還有一見如故的激情。這樣的激情,與詩意關系不大,更多的只與“寫”相關。當時,我就知道這樣的時段不會太長,所以我也就放任了。我認為,我現(xiàn)在寫詩的狀態(tài),是真正的“詩狀態(tài)”。我不會橫沖直撞地狂寫,也不會成天陷于寫或詩中,寫詩,成為我的療養(yǎng)方式。這樣的療養(yǎng),有時是以詩修補我的生活之憾,有時是以詩針灸我的傷或痛,有時詩如一壺酒或一杯茶,引領我暫時抽離生活。
是的,我在寫詩,其實是在寫的過程中與自己對話,與生命交流。我以寫的行為和詩的出現(xiàn),來修養(yǎng)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