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生
人們依托想象,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猜測、推想,尋找隱蔽的規(guī)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需要驗證。這些都是嚴肅認真的思維活動,雖然在想象中也寄托了個人的意愿,但是當人們最終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想象變成了現實,或是有可能變?yōu)楝F實,或是在閱讀中發(fā)現同樣的想象目標的存在,他會更珍惜想象的自由。雖然事物的發(fā)展可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是“這一個”完全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表現形式,并存在無數種可能,未必是我們以為的那樣。
想象力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推動人對自己的思維活動求實證,做遷移,做歸納,形成新的經驗;同時也開始新的思維活動。在童年、少年,甚至在青年時代,我無數次地想象過自己以后的生活,但我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教師并工作到退休。這并不說明我童年、少年時對未來的想象沒有價值,也許正是因為有夢想,我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為一個有點用的人。童年時,我曾迷戀工匠的獨立,可以在工作臺上憑手工或簡單的機械專心致志地制作精巧的器物。如今休息時,我會端起一個同樣剝落了搪瓷的舊茶缸喝水。青年時代務農,結束了一天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我幻想能讀到好的小說,有電燈,并且能吃飽飯。—— 雖然當年好多想象很可笑,可是我所受的教育從沒讓自己去想不勞而獲或是去當“人上人”。我在閱讀時,腦海中經常出現一些畫面,出現人物和場景。我在讀到一半時,拼命克制自己想象“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我認為這個人不應當饑餓,那個人不應當戰(zhàn)死,我很希望“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直到老年,我仍然能相信并祝福陌生人。
想象不斷地被現實推翻,我習以為常;偶爾也會被現實驗證,真實得不可思議。我必須承認,那些已經過去的年代里的各種想象,總能讓我從書里抬起頭,面對嚴峻的現實,然后開始新的想象和推想,以及新的夢。不僅文學,科學思維也同樣需要想象力,只是依據的邏輯有所不同。思維的發(fā)展,讓人們對可能的事物充滿期待,同樣也能依靠想象力,對不可能的事物做出基本判斷。想象力不總是浪漫的、積極的,有時甚至是消極的、悲觀的。唯其如此,世界才顯現出其豐富的一面,這或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學校教育,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反常識的做法,卻從不被質疑。有一回,我聽一位教育專家發(fā)言,發(fā)現他對“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認識,竟還停留在“胡思亂想”“瞎猜疑”和“飛短流長”的層面上,認為都是“低幼化心理”。我不明白為什么“知識階層”也會如此缺乏教育常識。后來我想到,一個人受教育的背景會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過于功利的教育會限制他的思維,有可能讓他一直抑制常識。比如,至今仍有許多教育界人士信奉“刻苦勤奮”而不承認存在天賦差異,這個或許有依據,可是質疑想象力與好奇心的作用,就違背常識了。一名缺乏想象力的教師已經夠可憐的了,他何以立于講臺,學生又何必敬重他?如果沒有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就不是教師,即使做學生,也不堪造就。
現今一些教師和家長的所作所為與教育規(guī)律南轅北轍,他們的選擇往往是盡早地破壞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他們不認為兒童專注于一首詩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他們要求的只是“會背誦會默寫”“能當眾講演”。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要重視記誦教學,引導學生“打底子”。我不否認記誦的重要性,但我覺得,教師可能更需要了解兒童在讀詩過程中,有哪些“想法”。比如,在讀詩句時,他腦海里是否能出現畫面,對詩句的意象有沒有延伸想象,他有沒有獲得更多信息的需求,等等。我不主張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展示畫面。一首七絕,在小學生腦海里,有可能是四幅畫(甚至更多)—— 他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觀察,甚至是夢境,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七絕想象成一組有不同場景的故事畫面,兒童絕對有這樣的能力,只是他未必一下子就能清晰地表述??墒?,他的語文老師已經習慣于多媒體教學,第一張PPT就是一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畫,電子顯示屏下依序展示詩句……這一年,小朋友剛剛八歲—— 信不信,到了八十歲,但凡讀到或想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他們腦海出現的還是小學二年級語文課上老師塞給他的那幅畫!
中學也是,我見過最糟糕的高中閱讀教學“示范課”,四十五分鐘一節(jié)課,視頻三個,圖片十幾張,有音樂伴奏,燈光聚集,放錄音朗誦兩大段(全靠后臺控制),學生幾乎不需要讀書和琢磨品味語句,教師的設計就讓他們眼花繚亂、疲于應對,哪里還能“想象”!
我真的很懷念教師只有一根粉筆的時代。
因此,我在一些場合竭力表達一個意見:小學的語文課,少用PPT,少出現圖像和視頻,保護學生通過文字還原或再現形象的能力。對有想象力的學生而言,“告訴”是一件多么無味的事??! 猶如坐在電影院,對一部懸疑片剛開始產生點趣味時,一旁有個多嘴多舌的家伙指著屏幕大聲說:“注意,就是他!”
因為閱讀體悟,學生心里有屬于自己想象的那個李白、杜甫和蘇東坡,你在語文課上給他安排一幅人物畫像,他未必能接受,因為和他腦海里的李白、杜甫、蘇東坡不一樣。他的那個比你的“像”—— 他的那幅是憑自己的閱讀想象出來的。你硬塞給他的這幅,也不是你想象出來的,還不知道是哪節(jié)示范課上拷貝回來的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