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德
終南山是秦嶺的精華地段,自古被視為天下第一山。它是橫亙八百里秦川之南的山脈,又名南山、中南山、周南山、秦山、荊山、楚山、橘山、太一山、太乙山,簡稱終南。所謂終南,既表示終結(jié)了秦川的南界,也表示終結(jié)了秦國的南疆。東晉常璩著《華陽國志》,承襲舊說,即終南山以南的列國同北面的秦國無涉。終南山的范圍,古籍或語焉不詳,或相互抵牾,致使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示有誤。按柳宗元的記載,終南山西起隴山的南端,東至華山之東的潼關(guān)。柳宗元當時身為秘書省校書郞,記載的是朝廷共識,最為可靠。終南山的主峰隨朝而異,周代在岐山之南的太白山,兩山間的平原號稱周原,周人的初都所在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營造都城咸陽,架設(shè)復(fù)道縱穿渭河,直抵圭峰并在山巔修壇祭天。圭峰即南山的標志山,秦朝終南山的主峰。到了西漢和唐朝,終南山主峰變成了漢唐長安城南的太乙峰。唐代詩人王維《終南山》一詩,寫的就是這座山峰。
王莽鄉(xiāng)千畝荷塘南望拔地而起的終南山
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同帝國政治有關(guān)。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依賴水與土。山是國土的坐標,也是水的源頭。帝王祭祀山水,同祭祀上帝和祖宗一樣隆重。統(tǒng)一中國或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功成名就之際,往往會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封是謝天,禪是謝地。武則天造字,地字改寫為“埊”,顯示出山水是大地的象征。中國山水畫不同于歐美風景畫,就在于它獨特的農(nóng)業(yè)文明背景形成的意蘊。這類意蘊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歸納為六項,都同終南山有關(guān)。
山水畫家畫真山水,貫穿中國畫史,常常是為了臥游。臥游是指足不出戶而觀賞寫真的山水畫,用處是開心。有人攜帶王維《輞川圖》讓病中的秦觀臥游,聲稱可以療疾,結(jié)果沒過幾天病愈。
署名展子虔的《游春圖》,被視為早期山水畫的代表作。比照山水畫史,這幅畫寫實逼真,程式味不濃,不可能是虛構(gòu),筆者認定畫的是真山水。展子虔曾在北齊都城當官,不過《游春圖》不可能畫于北齊,因為貴族春游在京郊,而北齊京都鄴城周邊是平原。展子虔的主要經(jīng)歷在隋朝都城長安,曾任帳內(nèi)都督,京城元帥的下屬,管轄范圍包括京城周邊的皇家園林。按我的考查,《游春圖》來自于實地觀察,地點在長安城東南,藍田山和白鹿原以及兩者之間的湖泊。這里靠近秦漢和隋朝皇家園林上林苑東端的鼎湖。鼎湖是黃帝升天之處,其地望眾說不一。古代地名隨朝代變遷而遷徙,鼎湖在西漢坐實為藍田縣焦岱鎮(zhèn)。西漢鼎湖現(xiàn)已干涸,出土有漢代鼎湖延壽宮的瓦當。
鼎湖朝東越過一片山丘,就是展子虔畫《游春圖》的地方,即輞水與灞河交匯之處,名叫輞口。那一帶離長安城不遠,是皇族和下野的京官隱居之處,便于皇帝隨時征召。白鹿原和終南山南北相望,中間是谷地與丘陵,東面有五個湖泊。唐代王維隱居輞川,從長安城東郊乘船,溯灞河而行,經(jīng)過五個湖泊到達輞口。展子虔《游春圖》畫的水域,就是第五個湖泊。由于明代關(guān)中大地震致使地殼變化,加上終南山植被破壞導致氣候干燥與水源短缺,五個湖泊至今全部見底,輞口還可以看到大量貝殼堆積。古代游春通常在城的東南,理由在于東方對應(yīng)震位和春季,東南方對應(yīng)五行的震木和巽木。臨近長安城東南處的曲江、鼎湖為帝王游春之處,東邊的樂游原是官員和文人游春的地方。輞口離京城較遠,游春者多穿白衣,表明是不在官場而有身份的人士,或為皇室成員,或為貴族,或為退休官員。這一傳統(tǒng)在唐代更加突出,唐代詩人錢起在藍田當官時,曾寫詩記錄隱居當?shù)氐奶?、駙馬和下野官員。
左上:玉山 下部土塬是藍田猿人發(fā)現(xiàn)地
左下:圭峰 秦始皇祭天處
右上:太乙峰山頂-遠古地震遺跡
右下:太白山
《游春圖》的畫法,同文獻記載相合。它描繪的地方,視野開闊,湖光山色俱佳,特別適合表現(xiàn)“咫尺千里”的畫風?!稓v代名畫記》錄隋朝五大名家,展子虔篇幅最少。明代毛晉品評五家,孫尚子和鄭法士為上品中,楊契丹為中品上,董伯仁為中品中,展子虔為中品下。展子虔在明朝人眼中地位最低,在于他的畫風注重形似,與宋、元、明畫壇論畫以神似相左。展子虔畫山水,采用咫尺千里的方法寫實,注重形似。他勾線細致,然后以顏色暈染開來。這種畫法既不是沒骨法,也不是張僧繇的凹凸法,更不是顧駿之“賦彩制形”的方法,與宋元山水畫的趣味也不協(xié)。后人評價他的畫,稱其為唐代繪畫之祖。唐代山水畫也傾向?qū)懻?,比如王維《輞川圖》所繪景點,都能一一找到其對應(yīng)的山體。
展子虔《游春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當在隋煬帝大業(yè)五年決定遷都洛陽前后。隋煬帝生活奢靡,喜愛游覽山水勝地,巡幸之處大興土木,營造離宮別館,美女充斥其間?!吧嫌兴?,下必甚焉?!薄队未簣D》直觀地描繪出這種時代風尚?!队未簣D》畫的是春季郊游的情景,畫面以山水為主體,以人馬和船只為點綴,無作者款印,由宋徽宗題為展子虔作,流傳有序。展子虔的這幅作品超越了傳統(tǒng)的畫法,比如魏晉南北朝畫家筆下的山巒,像梳齒一般平面并列,形成單調(diào)的程式;比例也很不協(xié)調(diào),山峰往往小于人的體量;江河湖沼狹小如同地圖上的畫法,容不下船只;樹的畫法同樣平面化,樹干如同伸直的手臂,枝葉如同伸直的手指,缺乏前后重疊的關(guān)系。展子虔的《游春圖》,表現(xiàn)出縱深的視覺效果。這種畫法,只有親歷現(xiàn)場觀察才有可能形成。正因為展子虔的畫法不合傳統(tǒng),當代學者或認為是北宋摹本,或以為底本不超過武則天時期。
唐代以后,從事山水畫寫真的作品代不乏人,如趙孟頫畫《鵲華秋色圖》、王蒙在泰山對景寫生、王履畫《華山圖》等。涉及山水畫描繪真山水的篇章也不少:
太華峰前是故鄉(xiāng),路人遙指讀書堂。(唐楊汝士《題畫山水》)
潞國文公嘗謂,(范)寬于山水為寫生手。(北宋董逌《廣川畫跋》卷六)
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jīng)歲望南山。(南宋陸游《觀長安城圖》)
流觀終南山,周覽天府國。(元虞集《題商德符華山圖》)
嘗聞雪滿秦山圖,天機貌畫終南真。(元王惲《秦山圖》)
荊關(guān)以后世有人,幾人能寫山水真。(元鮮于樞《范寬雪山圖》)
上圖:左側(cè)為海拔約700 米的白鹿原南坡,右側(cè)為藍田山,海拔1000-2000 米左右,中間海拔約500 米的谷地在唐代是湖泊
下圖:隋 展子虔《游春圖》43×80.5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生煙漠漠中有樹,樹外田家?guī)准易?。重巒復(fù)塢隨不斷,茅舍時時如菌附。兩人并向漁梁涉,一鳥遙從翠微度。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陽帶微昫。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成霧。乍明乍晦景萬變,想當夏盡秋初處。石墻短緣隈,隈水淺縈回。寬平一畝敞層屋,板扉犬臥無人開。書堂樹深晝寂寂,主人應(yīng)是王摩詰。(明祝允明《王右丞山水真跡歌》)
林崖直寫終南秀,峰巒雄割太華脈。(清高士奇《范寬山水圖詩跋》)
假山水同帝王的聯(lián)系密切。西漢富豪袁廣漢在長安之北的北邙營造私家園林,用石頭累山,高達十余丈,綿延數(shù)里。袁廣漢因罪被殺,園林被皇家沒收,并入上林苑。上林苑的范圍,東起鼎湖,西至周至,北起北邙,南接終南山。西魏建都長安時,大司農(nóng)張倫曾在景陽山營造假山和亭子,名士姜質(zhì)《亭山賦》予以描述。
晉代以下,畫家常以園林藝術(shù)作為題材。如東晉史道碩《金谷園圖》、唐代尹繼昭《姑蘇臺圖》、李升《滕王閣圖》《避暑宮圖》、北宋周文矩《阿房宮圖》、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山陰避暑宮圖》《行宮圖》等。園林中的人造假山多利用現(xiàn)成的太湖石,或用別的石料堆砌為峻峭險絕、奇形怪狀的模樣。欣賞太湖石的記錄最早是隋代丞相牛弘。此公為官清廉,可是對別人進貢奇石卻不謙讓。他的奇石北面都刻著他的名字,并且標明石頭的等級。等級分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級。
明 王履《華山圖冊》紙本 墨筆 設(shè)色 34.5×50.5cm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紙本設(shè)色 28.4×9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畫中的山水如同園林中的假山水,這在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摹本中已有所表現(xiàn)。出生于長安的李昭道、關(guān)仝等山水畫家的作品中尤為明顯,其畫面的山峰造形如同園林中的假山怪石。唐代宮廷和貴族庭院有營造假山水的風尚。唐太宗為高祖李淵建大明宮,鑿太液池像大海,堆假山像海上仙山。面對一鋪沙盤式的假山水,唐太宗特地撰寫了一篇《小山賦》。意猶未盡,指示才女徐賢妃也寫了一篇,名叫《奉和御制小冊賦》。兩篇文章都將人造假山同終南山類比,摘錄如下: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代三彩建筑院落中的三彩假山池,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想蓬瀛兮靡覿,望昆閬兮難期??刮⑸接诰_砌,橫促嶺于丹墀。啟一圍而建址,崇數(shù)尺以成岯。寸中孤嶂連還斷,尺里重巒欹復(fù)正。岫帶柳兮合雙眉,石澄流兮分兩鏡。半葉舒而巖暗,一花散而峰明。俯蟻垤而有余,仰終南而多愧。(唐太宗《小山賦》)
殊華岳之削成,異羅浮之移所。含仁自下,帶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點重巒之翠紅。纖塵集兮朝嶺峻,宵露晞兮夕澗空。影促圓峰三寸日,聲低疊嶂一尋風。蝶留粉于巖端,蜂尋香于嶺際。雖蓬瀛之蘊奇,故未留于神睇。(徐賢妃《奉和御制小山賦》)
東晉 顧愷之(宋?。堵迳褓x圖》(局部)絹本設(shè)色 原作尺寸:27.1×572.8cm 故宮博物院藏
已知最早的假山實體,出土于洛陽唐朝上陽宮遺址。上陽宮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間,武則天晚年移居此宮。宮內(nèi)假山疊壘在人造的水池岸邊,呈高低錯落之勢。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曾指派人造園林,用奇形怪狀的石頭堆砌假山。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更加張揚,營造定昆池,假山水從長安城郊一直修到終南山。宰相裴度的園林假山,用山澗大石壘成山形與洞穴并作詩標榜,李白曾和詩予以描述。
其為狀也,攢怪石而岑崟。其東則峰崖刻劃,洞穴縈回;其西則翠屏嶄巖,山路詰曲?,F(xiàn)蓬萊圖萬重于積石。(唐宋之問《太平公主山池賦》)
安樂公主造定昆池四十九里,直抵南山,擬昆明池。累石為山,以象華岳,引水為澗,以象天津。(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
風水學原本是門樸素的學問:風指空氣的動靜干濕,水指水域的有無和形態(tài)。二者同日照和地貌密切相關(guān),因而別名陰陽、堪輿、地理、形法、相地。陰陽是風水的最早稱呼,出自《詩經(jīng)》,說的是周朝祖先公劉在執(zhí)政期間,率部從陜北神木一帶南遷,最后定居終南山之陰,岐山之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這片根據(jù)地,史稱周原。風水學被后世五行家和易學家弄得復(fù)雜無趣,但基本思路很有操作效果,不僅支配著農(nóng)業(yè)種植、城鄉(xiāng)建筑群落和單體建筑的營造以及陵墓的修建,也影響了山水畫的章法與畫法。北宋畫家郭熙指出,山水畫也講究相法。相法即相地術(shù),也就是風水。
從西周到唐朝末年的兩千年間,大一統(tǒng)的中國有八百年建都在終南山之北、渭水之濱。渭水流域沖擊而成的平原,作為周秦漢隋唐建都的地方,號稱八百里秦川。渭水橫貫中央,終南山拔地而起,形成連綿不斷的屏障。周朝都城鎬京在今西安西南郊,秦朝都城咸陽緊鄰西安西北,漢唐長安城同西安重疊。這一帶的大風水比較特別:終南山七十二條山谷,隨時改變著風向,致使長安多旋轉(zhuǎn)風。《淮南子》按四方四隅八個方位,硬性分為八風。終南山與北部高地的大小河流,被硬性分為八水。所謂八水繞長安,出自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暗合了五行四方和周易八卦的布局。以都城長安為中心,按風水寶地的格局,終南山是祖山和龍脈,左右土塬是青龍與白虎,渭水是朱雀。傳至唐朝的風水著作二十余種,諸如《黃帝宅經(jīng)》《文王宅經(jīng)》《孔子宅經(jīng)》《玄女宅經(jīng)》《淮南子宅經(jīng)》等托名書籍,還有郭璞的《葬書》,意思大同小異。比如按五行對應(yīng)五色、五色分陰陽規(guī)則,白為陽,黑為陰,和水墨山水畫重視黑白兩色-墨色與留白同構(gòu)。
上圖:展子虔《游春圖》左下角局部
下圖:展子虔《游春圖》右上角局部
風水之于繪畫,有三層意思:一是風水與繪畫的原理相通,都離不開易學;二是山水圖可比照風水圖;三是山水畫用于風水,比如墓中的山水有助于死者復(fù)生。
風水著作對地貌的基本要求,古今如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龍白虎指左右的山丘。八百里秦川,南面是終南山脈,北面是黃土高原,形成東西走向的谷地,東風與西風最烈,有青龍白虎的地域擋風聚氣不干燥,有利于農(nóng)作物生長。朱雀指建筑物前面的水域,要求呈環(huán)抱狀。玄武指住宅或陵墓后面的靠山,標準山形如同龜背一樣平緩結(jié)實,既能擋風又不會崩塌。玄武又名主山,山外有山,山連山,號稱龍脈。中國的大龍脈始于昆侖山,分為南北中三大干,終南山位于中干之中。王原祁指出畫山水畫要以“龍脈為體”,把畫中龍脈講開合起伏稱為古法。除了僧、道、隱士、巖居之人,修造建筑物符合風水的這類要求才有可能是吉宅。山水畫中的民宅、村落、城市,大抵如此。古代禮制建筑,按照陰陽五行和八卦方位布局,祭祀天地分天壇和地壇、日壇和月壇,講究天南地北,日東月西;祭祖的廟宇分為左昭右穆;宮廷分蘭臺和廷尉:左邊的蘭臺為文官官署,右邊的廷尉為武官官署,類似于北京故宮文華殿與武英殿,一文一武,分列正殿的左右兩側(cè)。文主生,武主殺。這類對偶式布局,是風水學的基本要求。此外,山水畫的組合與懸掛,也講風水。北宋京城賜書堂懸掛山水畫,左邊掛秀氣的李成作品,右邊掛雄壯的范寬作品,人稱“一文一武”。
風水講究“五音姓利”。即按照五行學原理,把姓氏的讀音以角、徵、宮、商、羽五音分別配東、南、中、西、北五方,進而確定住宅大門的朝向。比如隋朝皇家姓楊,楊姓商音,大門要朝西而不能朝南,因為南方屬火,商音屬金,火克金呈兇象。展子虔《游春圖》三個建筑群的大門,統(tǒng)統(tǒng)朝西,無論戶主是皇室成員還是下野官員,都能體現(xiàn)皇家風水的要求。前者是順應(yīng),后者是尊崇。
終南山別名太一山、太壹山、太乙山、地肺山,帶有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印記。公元前6 世紀,道家鼻祖老子前往終南山樓觀臺隱居,途中所著《老子》,對中國水墨畫、山水畫、文人畫影響至深。大象無形、計白當黑等觀念,啟迪了水墨山水畫的造形與留白。西漢建國之初,一直到漢文帝,無不崇尚道家。漢武帝時的精神領(lǐng)袖是董仲舒,他的《春秋繁露》,字里行間洋溢著道家的用語。在終南山南坡的漢中盆地,是東漢末年道教興盛的地方。終南山是道人稱頌的洞天福地,道教北五祖中的鐘離權(quán)、呂洞賓、劉海蟾以及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均在終南山修道布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記載了三十七名仙人和真人,《終南山說經(jīng)壇歷代真仙碑記》記載了三十四名仙人和真人,因而民間有“自古神仙出終南”的說法。
唐代朝野熱衷營造假山以及道教升格為國教,同神仙思想有關(guān)。道家推崇的是黃老之學,即黃帝和老子的學問。相傳黃帝能管治百神,接受百神的朝拜并加以使用。北宋《太平廣記》羅列神仙傳記,一共五十五卷。其中,排名第一的男神是隱居終南山的老子,然后有在終南山稱王稱帝的周穆王和漢武帝,還有唐朝畫家韓滉;排名第一位的女仙是西王母,然后有驪山姥,別名驪山老母、黎山老姥,或以為是女媧、西王母,此外還有華山的明星玉女,有住在長安皇宮擅長刺繡海上仙山的盧眉娘。按《漢武帝內(nèi)傳》的記錄,西王母駕祥云飛越終南山,向漢武帝傳授“五岳真形圖”。五岳真形圖描繪的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們以圖符的形態(tài),代表著中國古代的名山。
古人認為神仙居住在海上仙山,如博山或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這些仙山遙不可及,皇帝們于是在皇家園林營造人工仙山。畢生追求長生不死的漢武帝營建長安建章宮,開鑿太液池,仿效秦始皇在上林苑蘭池建仙山的作法,堆建三個島嶼,象征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形成一池三島的布局。建章宮的整體設(shè)計,成為歷代皇家園林的最早范本,而一池三島則是漢代到清代御苑的通用模式。以畫山水畫為能事的元四家,倪瓚最為后世器重。向往道教的倪瓚之所以備受推崇,更多地在于他的山水畫直觀地體現(xiàn)出三山模式,其境界介于海上仙山和皇家園林的一池三島,表達出漢族文人排斥外族統(tǒng)治的情結(jié)。元末道士方從義山水畫作品、明朝遺民朱耷的山水冊頁,也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意蘊。道教神仙光顧或接受供養(yǎng)之處,稱為洞天福地。終南山東端的華山,古人視為西極的標志,也是神仙出沒和常駐的洞天福地,歷代山水畫家向往和描繪的景觀。有詩為證:
唐代墓室壁畫,云山圖像如同華山并帶有引導墓主升仙的意味
踏著神仙宅,敲開洞府扃。望中仙島動,行處月輪馨。(唐李洞《終南山》)
李唐王孫重豪素,愛寫寒江千萬樹。上有蓬萊五色云,下有仙家?guī)淄?。李侯宿世列仙儔,更有何人同出處。(元鄧文原《題李思訓寒江晚山圖》)
應(yīng)知深處有神仙,花落花開度歲年。扁舟自是尋仙侶,為覓桃源一洞天。(元鄧文原《李思訓妙筆》)
終南山隱士,從古到今沒有斷過。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現(xiàn)象。
商朝伯夷、叔齊隱居終南山脈的首陽山,是為了忠于商朝。姜太公隱于磻溪,是為了幫助周文王消滅商朝。老子隱于終南山樓觀臺,是為了告別周朝宮廷。秦代商山四皓最終隱居終南山,是為了不在漢朝當官。張良功成身退,曾隱居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是忌憚劉邦得了天下會殺功臣。后周孫思邈隱居太白山,是因為天下混亂。唐代呂洞賓隱居終南山鶴嶺,是為了修道。王維隱居輞川是因為被迫當過安祿山的高官,心灰意冷而禮佛,成為不用剃度的居士。王維在輞川寫山水詩與畫山水畫,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啟迪了后世題詩畫的新樣式。五代道人譚峭隱居終南山,寫下了頗有見地的《化書》。
以隱逸為題材的作品,代不乏人。宋代以前,衛(wèi)協(xié)、李思訓、王維、孫位、關(guān)仝、董源、李公麟都有作品傳世或見于著錄。南宋以后,不勝枚舉。畫壇隱居終南山的名流,首推辭官的王維和在野的范寬。范寬隱居終南山,游走在華山與太乙峰之間,直面群山,對景寫生,受到眾多論者的激賞。描繪隱逸的繪畫被歷代文人詠嘆,摘錄如下:
山漠漠兮谷逶迤,中有二士形容饑。恥食其粟隱于斯,終然饑死茲山下。(元范梈《首陽山圖》)
相思把筆題招隱,千尺長松獨鶴鳴。(元陳基《題趙千里臨李思訓金碧山水》)
知是平泉是輞川,水光林影共悠然。此中真趣誰能辨,吏隱云間一散仙。(元丁鶴年《水光林影圖》)
何事山中聞弈棋,顏如丹渥鬢如絲。不將白眼看浮世,且向山中歌紫芝。歌紫芝,心蕩蕩,嬴秦殘忍知不知。若無張子房,安肯出彤墀。(明張志宗《四皓弈棋圖》)
南宋到元代,畫分十三科,山水打頭。比照世界繪畫史,最有獨特價值的中國畫,非山水畫莫屬,尤以水墨山水為典范。這是因為古代文人重墨輕色,陳陳相因,形成傳統(tǒng)。唐代文人作畫,包括匠人出身的吳道子,側(cè)重用線用墨而忽視顏色,設(shè)色常常由弟子完成,從而演化出單純用墨的水墨畫,進而為強調(diào)墨畫的文人畫做出了技術(shù)上的鋪墊。唐代詩人方干的兩首詩寫道:
三世精能舉世無,筆端狼籍見功夫。添來勢逸陰崖黑,潑處痕輕灌木枯。垂地寒云吞大漠,過江春雨全入?yún)?。蘭堂久坐心彌惑,不道山川是畫圖。(《水墨山石》)
造化有功力,平分歸筆端。溪如水后聽,山似燒來看。立意雪髯出,支頤煙汗干。世間從爾后,應(yīng)覺致名難。(《陳式水墨山水》。按:陳式,唐文宗時人,擅水墨畫。)
漢傳佛教禪宗在唐代分為南北宗。受其影響,后代藝壇以禪論藝,幾乎成為定式,包括同繪畫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詩歌。古代最有深度的詩評,莫過于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該書的前半部都是以禪喻詩。到了明代,莫是龍、董其昌等人認為山水畫也分南北宗。按董其昌的意見,山水畫南宗始于隱居終南山輞川的王維。北宗的鼻祖李思訓也同終南山有關(guān)。李思訓是皇室成員,在武則天迫害皇族時,亡命天涯,不知所在。后來李思訓被唐肅宗提拔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職權(quán)包括管轄從長安城郊到終南山的皇家園林,也就是秦漢朝上林苑的地盤。
唐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絹本101.9×54.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寬泛地講,禪宗無論南宗還是北宗,都是出世的。南宗始祖王維畫世外山,畫的是出世的心境;北宗始祖李思訓畫海外山,畫的是避世的心境。李思訓《江帆樓閣圖》中的地貌、植被與建筑更像終南山,它甚至可視為展子虔《游春圖》左段的變體。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七大宗派都同禪宗的北宗一樣,講究漸修漸悟。除了禪宗和天臺宗,六宗祖庭都在終南山至唐代長安一帶,羅列如下:
密宗興善寺,始建于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5 年,位于長安城南區(qū)。
三論宗草堂寺,始建于后秦,鳩摩羅什譯經(jīng)處,位于終南山圭峰之北。
律宗凈業(yè)寺,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位于終南山內(nèi)。
華嚴宗華嚴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位于少陵原,南鄰終南山。
法相宗大慈恩寺,創(chuàng)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位于長安城東南郊,南望終南山。
凈土宗香積寺,創(chuàng)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長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對終南山。
左圖:王維《輞川圖》摹本 局部
右圖:五代至宋 郭忠?。▊鳎杜R王維輞川圖》(局部)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詩壇有禪詩,畫壇有禪畫。禪詩講究言外之意,禪畫講究畫外之意。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五行是儒家和道教通用的思維框架,三界指佛教所說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兩者都是禪宗力圖超越的境界。歷代文人畫中的山水畫,正是以此作為最高追求。唐代王維與張璪、五代荊關(guān)董巨、宋代范寬與米氏父子、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四僧,都有著類似的意向。
隱居終南山的王維與范寬,更是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右丞今已沒,遺畫世間稀。(唐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
唐 王維《輞川圖卷》明拓本
每看輞川畫,起予商可言。(北宋文彥博《題輞川圖后》)
丹青王右轄,詩句妙九州。袖手南山雨,輞川桑柘秋。(北宋黃庭堅《摩詰畫》)
詩中傳畫意,畫里見詩余。(元劉因《輞川圖》)
騷詠禪談意未央,欹湖煙月墮微茫。(元王惲《王右丞輞川圖》)
乾坤多變態(tài),江海生暮愁。白鷗飛不去,千載空悠悠。(元貢師泰《題王維輞川圖》)
摩詰詩無畫,斯圖若比肩。(元吳鎮(zhèn)趙松雪《重江疊嶂》)
乾坤增壯觀,江海待深期。精微誰與并,顧陸頗相宜。(元吳鎮(zhèn)《王右丞雪溪圖》)
天下幾人畫山水,王維之畫世無比。(明商輅《山水圖》)
董其昌及其追隨他的清初四王,自詡南宗正派傳人。署名王維的《江山雪霽卷》,史無記載,真?zhèn)坞y辨,卻被明代畫壇視為“墨王”,即水墨畫的帝王。董其昌從友人那里借到被視為真跡的一本,反復(fù)觀摩,長跽不起,事先還要齋戒三天,即每天吃素,以免身上的酒肉味熏臭作品;還要連續(xù)三天沐浴和熏香,形同朝拜帝王和祖宗。后來友人索還,董其昌感覺自己如同誤入桃花源又出了洞的漁夫,忘記了路徑,惆悵迷惘了很長時間。
本文結(jié)論:終南山孕育了中國山水畫,它是山水畫的精神家園。原文刊于《終南山與山水畫——首屆終南論壇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