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娟,宋 楊,秦劍峰,呂媛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吳江海關,江蘇 蘇州 215200)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的應用拓展到儲能和車用領域。車用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成為關注的焦點[1-2]。車用動力電池首個國家強制性標準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3]已于2021年1月1日實施,并替代GB/T31485-201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4]和GB/T 31467.3-2015《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tǒng)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與測試方法》[5]。該標準與車用動力電池現(xiàn)行國際標準IEC 62660-1:2018《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 第1部分:性能試驗》[6]、IEC 62660-2:2018《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 第2部分:可靠性和濫用測試》[7]相比,有較大差異。
本文作者對標準間適用范圍、測試對象和測試要求的差異進行解析,幫助車用動力電池生產和使用企業(yè)甄別關鍵差異點,以便及時針對國內和國外技術法規(guī)的差異優(yōu)化產品設計,避免遭遇市場準入壁壘。
國際標準IEC62660-1和IEC 62660-2的第1版發(fā)布于2010年,于2018年發(fā)布了第2版,兩個版本之間的測試要求雖然變化很小,但表明國際標準體系正在根據(jù)車用動力電池的發(fā)展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完善。
我國車用動力電池的安全標準始于汽車行業(yè)標準QC/T 743-2006《電動道路車輛用鋰離子蓄電池》[8],然后是國家推薦性標準GB/T 31485-2015和GB/T 31467-2015,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GB 38031-2020。標準的不斷出臺,表明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池標準體系日臻完善,也凸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
IEC 62660-1:2018規(guī)定了電驅動車[包括電動車(BEV)和混合電動車(HEV)]用鋰離子單體電池的容量、功率密度、能量密度、貯存壽命和循環(huán)壽命基本特性的測試程序,屬于電性能測試標準;IEC 62660-2:2018規(guī)定了電驅動車(包括BEV和HEV)用鋰離子單體電池的可靠性和誤用性能測試,屬于安全性能測試標準;GB 38031-2020則適用于電動汽車用等可充電儲能裝置,規(guī)定了單體電池、電池包或系統(tǒng)的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也屬于安全性能測試標準。
IEC 62660-2:2018和GB 38031-2020都是針對車用電池的安全要求標準,但是前者的測試對象為鋰離子電芯,后者的測試對象為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單體、電池包或系統(tǒng)。GB 38031-2020的測試對象更廣、層級更全面,主要是由于該標準發(fā)布時,車用電池發(fā)展更成熟。我國受邀以副主席國家身份主持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guī)(UN GTR 20)中動力電池的法規(guī)制修訂工作。首個車用動力電池強制性標準GB 38031-2020集合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的經驗,與UN GTR20同步制定、充分協(xié)調并全面接軌,技術內容兼具電池通用性和車用產品特應性要求,項目設置更加科學合理。GB 38031-2020與GB 38032-2020《電動客車安全要求》、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同時發(fā)布,標志著我國電動汽車強制性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
根據(jù)測試內容的不同,IEC 62660-2:2018和GB 38031-2020之間的要求差異見表1和表2。
表1 IEC 62660-2:2018和GB 38031-2020對電池單體的測試要求
表2 標準中對電池組或電池系統(tǒng)的測試要求比較
與IEC 62660-2:2018相比,GB 38031-2020強化了電池系統(tǒng)熱安全(熱穩(wěn)定性測試)、機械安全(振動、機械沖擊和模擬碰撞測試)、使用環(huán)境安全(濕熱循環(huán)、浸水和鹽霧測試)和功能安全(過溫/過流/外部短路/過充電/過放電保護測試)要求,很多項目的設置實現(xiàn)了車用電池實際場景的模擬,其中熱穩(wěn)定性測試包括了外部火燒和熱擴散兩個測試項目。在儲能電池標準中有類似測試項目,但方法有所不同,而在IEC 62660-2:2018和其他便攜設備用電池標準中則沒有該項目,這就體現(xiàn)了GB 38031-2020的先進性。
GB 38031-2020設置熱穩(wěn)定性測試,主要是由于車用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在行駛過程中若電池熱穩(wěn)定性異常,將會造成撲救困難,必須通過軟硬件控制,保證乘車人員的逃離時間。
熱穩(wěn)定性測試的外部火燒項目作為熱失控的觸發(fā)條件,要求在電池包或電池系統(tǒng)在依次經受直接燃燒和間接燃燒后,能夠有效耐受外部火燒而不爆炸。熱穩(wěn)定性測試的熱擴散項目則要求電池單體發(fā)生熱失控后,電池包或電池系統(tǒng)在5 min內發(fā)出一個熱失控報警信號,為乘員預留一定的安全逃生時間[11]。在被替代的標準GB/T 31485-2015和GB/T 31467.3-2015中,單體針刺測試是獨立測試項目,在GB 38031-2020中被正式取消,僅作為單體熱失控的觸發(fā)條件。也就是說,是否通過針刺不是試驗目的,關鍵要考察單體熱失控后,電池包或電池系統(tǒng)是否可以控制熱失控的蔓延,為車用電池的安全應用設定了重要門檻。
近年來,車用動力電池國際標準變化不大,但我國車用動力電池安全標準則經歷了從點到面、從面到體,再到強調電池的整體、系統(tǒng)性安全的發(fā)展歷程。
首個車用電池強制性國家標準GB 38031-2020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與IEC 62660-2∶2018相比,在適用范圍、測試對象和測試要求上都有較大的差異,GB 38031—2020強化了電池系統(tǒng)熱安全(熱穩(wěn)定性測試)、機械安全(振動、機械沖擊和模擬碰撞測試)、使用環(huán)境安全(濕熱循環(huán)、浸水和鹽霧測試)和功能安全(過溫/過流/外部短路/過充電/過放電保護測試)要求,很多項目的設置實現(xiàn)了車用電池實際場景的模擬。車用電池生產和使用企業(yè)應盡快完善熱事件報警信號和報警閾值的研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進行必要的模擬測試;同時,也要關注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間的差異,針對準入國的標準進行設計優(yōu)化調整,以確保產品在后續(xù)市場準入中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