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瑞
尋求留美心理咨詢師馮大榮心理咨詢的人絡繹不絕,他的咨詢費標準卻并不低,馮大榮的心理咨詢和其他心理咨詢師到底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一般心理咨詢師往往喜歡就問題去解決問題,比如一個人休學,有些心理咨詢師往往采會用森田療法,讓父母什么也不能做,孩子想上學就上學,不上學就讓孩子被動休學在家;而另外一些心理咨詢師則會用激勵的辦法,說明上學對將來的好處,鼓勵同學走進校園。前者的方法就是消極無為,什么也沒有解決;后者因為強調了上學對未來的好處,而他當下不敢去上學,其實是給他當下增加了壓力,他會更加擔心自己的前途。
馮老師的方法則完全不同,馮老師認為,同學之所以不愿意去校園,說明他內心對校園排斥,要么排斥老師和同學對自己不認可,要么排斥自己的學習成績排名,要么排斥自己在學校里沒有朋友。
很多咨詢師以為找到了這些排斥點,問題就解決了,其實不然,馮老師認為這些問題還只是問題的細枝末節(jié),因為心理存在潛意識和泛化的問題。
當同學還是很小的時候,當父母說:“你怎么那么笨呀,你成績怎么不如別人呀!”孩子接受這樣的不正當教育后,孩子的內心開始扭曲,只要自己成績不如別人,就認為自己笨,就感到自卑。時間長了,這個錯誤的認識就會下沉到潛意識,所謂潛意識就是人們感受不到的意識。因為潛意識的作用,同學們遇到不如別人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內心焦慮不安,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從哪里來。
除了潛意識,還有心理泛化的問題,心理學上的泛化是指某種反應和某種刺激源形成聯(lián)系后,對于其他類似的刺激源,都會出現(xiàn)該類反應。原來自己成績不如別人會感到焦慮,隨后當自己跑步比別人慢,唱歌不如別人好聽,好朋友沒有別人多,都會認為自己笨,都會感到自卑。有了心理泛化,同學對校園的排斥點就大大增加了,而且這些問題都是泛化的結果,并不是問題的核心。很多同學說:我知道我的問題,其實此問題非彼問題,這就是禪語中說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看到的問題只是表面現(xiàn)象。
那同學不愿意去學校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呢?
當父母說:“你怎么那么笨呀,你成績怎么不如別人呀!”同學們從此開始就失去自我,就會把自我的價值體系建立在和別人比較之上,當超過別人時就會揚揚得意,當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會表現(xiàn)自卑,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所以要解決同學的問題,就是要做回真實的自我。
歸納一下,就會得出如下結果。解決同學休學問題→需要咨詢師尋找休學的原因→老師不認可、自己成績排名靠后,這些原因還是泛化的問題→繼續(xù)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失去自我才是核心的問題。
馮老師的咨詢之所以與眾不同,除了扎實的心理學功底,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長期內修的結果,十八年的修心,他的內心就如同一面明鏡,同學們的潛意識問題在他面前一覽無余。這就是這么多年來,很多同學因為抑郁、自卑、厭學和社交恐懼等休學,在尋找馮老師的幫助后能很快復學的原因所在。
不僅如此,馮老師給大家的幫助是全面的,接受過馮老師咨詢的人們,他們的學習成績、管理能力、收入水平、人際交往、幸福指數(shù)都會得到大幅提升。這才是馮老師真正的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