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劍,奚美娟,張 平
(常熟市中醫(yī)院消化科 江蘇 常熟 215500)
目前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于第2位的惡性腫瘤[1],嚴重影響國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對社會造成重大負擔。而我國早期胃癌診斷率低,發(fā)現(xiàn)時已是進展期,五年存活率低。研究顯示,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ˉ17(Gˉ17)可以提示萎縮的程度,部位,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2]。本文擬通過檢測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ˉ17(Gˉ17)篩選高危人群,完成胃鏡精查,通過智能分光技術(FICE),放大內(nèi)鏡下觀察,提供精準活檢,以探究該項技術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價值。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門診及住院胃鏡檢查患者中完成PG、Gˉ17 檢查患者共204 人,根據(jù)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結果分為:淺表性胃炎組、萎縮性胃炎組、早期胃癌組、進展期胃癌組。其中淺表性胃炎組86 例,男48 例,女38 例,年齡36 ~85 歲,平均(58.3±13.6)歲;萎縮性胃炎組67 例,男29 例,女38 例,年齡41 ~82 歲,平均(57.6±12.8)歲;早期胃癌組22 例,男13 例,女9 例,年齡38 ~80 歲,平均(59.6±12.5)歲;進展期胃癌組29 例,男16 例,女13 例,年齡41 ~79 歲,平均(56.9±13.9)歲。四組受檢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臟器功能不全,或精神疾患;②既往有胃部手術史;③正在使用或就診前兩周內(nèi)使用質子泵抑制劑、H2 受體拮抗劑、粘膜保護劑等;④正在服用NASID 類藥物、抗凝藥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⑤研究人員認為不適合參加本研究者;⑥未簽署臨床試驗同意書者。
1.2.1 血清學檢查 血清學活檢(包括胃泌素ˉ17 和PG Ⅰ、PG Ⅱ)運用胃黏膜血清學檢測試劑盒(ELISA 法)。所有研究對象均禁食8 h 后,采集血液標本5 mL,收集于血清試管中,送常熟市臨檢中心檢測。
1.2.2 內(nèi)鏡檢查及病理活檢 由高年資內(nèi)鏡醫(yī)師檢查,運用富士內(nèi)鏡智能分光技術(FICE)+放大內(nèi)鏡技術,精細觀察,若高度懷疑胃癌(包括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等),則只需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活檢[3]。病理醫(yī)師則根據(jù)病理學質控標準進行診斷,早期胃癌診斷包括病理分型及浸潤深度,進展期胃癌診斷包括病理類型及組織分化程度。若無明顯病變,在胃竇和胃體兩處分別活檢,分瓶裝,分別記錄2 個活檢部位。根據(jù)悉尼系統(tǒng)標準及2014 年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nèi)鏡診治共識意見[4],對慢性炎癥、活動度、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進行觀察和分級。兩位病理醫(yī)師獨立閱片后做出相應的病理診斷。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檢測PGI、PG Ⅱ、PGR、Gˉ17 指標,將“Gˉ17≤1 pmol/L 或Gˉ17 ≥15”定義為Gˉ17(+),將“PG Ⅰ≤70 ng/mL 且PG Ⅰ/PG Ⅱ≤7.0”定義為PG(+),故可分成四類,即為A、B、C、D 四組:A 組:Gˉ17(ˉ),PG(ˉ);B 組:Gˉ17(+)且PG(ˉ);C 組:Gˉ17(ˉ)且PG(+);D 組:Gˉ17(+)且PG(+)。在胃癌組中,Gˉ17(ˉ)且PG(+)及Gˉ17(+)且PG(+)兩組的陽性率>非胃癌組。各組中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的發(fā)生率,A 組<B 組<C 組<D 組。在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組中,Gˉ17、PG 的陽性率較高,表示通過檢測PGI、PG Ⅱ、PGR、Gˉ17,可以篩選高危人群,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
表1 四組PG、Gˉ17 陽性情況比較[n(%)]
通過檢測血清PGI、PG Ⅱ、PGR(PGI/PG Ⅱ)及Gˉ17,以Gˉ17(ˉ)且PG(+)、Gˉ17(+)且PG(+)為目標篩選高危人群,這部分人群進行胃鏡精查,通過富士內(nèi)鏡智能分光技術(FICE)+放大內(nèi)鏡技術,精細觀察,指導精準活檢,發(fā)現(xiàn)胃癌組的靈敏性、特異性分別為76.4%、90.3%,高于單項檢測組。
表2 檢測血清PGI、PG Ⅱ、PGR 及Gˉ17 在胃癌診斷中的價值
胃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5],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就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目前我國診斷胃癌主要依靠內(nèi)鏡檢查,病理結果是診斷的“金標準”,但內(nèi)鏡檢查患者耐受性差,可重復率低,無法開展大規(guī)模篩查[6]。胃蛋白酶原(PG)是胃黏膜主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前體,可分為PGI、PG Ⅱ兩個亞群[7],測定血清中的PG,可以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腺體數(shù)量及其功能,間接反映胃黏膜的萎縮程度。胃泌素ˉ17(Gˉ17)是反映胃竇分泌功能的指標[8],主要由G 細胞分泌,與胃酸存在負反饋機制。在以胃體為主的萎縮性胃炎中,壁細胞減少,胃酸分泌減少,負反饋調節(jié),胃泌素增多。胃竇為主的萎縮性胃炎,因為G 細胞減少,故胃泌素水平較低,全胃萎縮的萎縮性胃炎,Gˉ17 的檢測水平則略高于胃竇萎縮性胃炎。因此聯(lián)合檢測PGI、PG Ⅱ、PGR 及Gˉ17,可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功能及其萎縮程度,而且血清學檢測,痛苦小,耐受性高,可重復度高,逐步運用于大規(guī)模的早期胃癌的篩查[9]。智能電子分光圖像處理(FICE)技術可提供清晰且對比度更佳的圖像,通過觀察病變的浸潤邊界及色澤改變、可疑處黏膜小凹形態(tài)改變、黏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態(tài)變化等,可較準確地推斷病變組織類型,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診斷率,為正確的治療提供了準確的依據(jù)[10]。本研究借鑒國外胃癌篩查模式,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通過血清學檢測,篩查高危人群,結合內(nèi)鏡精查,指導精準活檢,可做為早期胃癌的篩查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