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星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戲曲中的“四功五法”是每個演員必備的基本功。
在“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中,唱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見“唱”在戲曲中的重要性。同樣,“唱”在各地方戲中,也顯得尤為突出。作為江蘇三大劇種之一的淮劇更是如此。過去演員被稱之為“唱戲的”,劇本叫“小唱書”。我曾見過過去的所謂劇本(小唱書),基本沒有什么道白,從頭唱到尾,全是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詞。歇后語“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中的“唱本”就是指過去的劇本??梢姟俺痹趹蚯械闹匾恢?,要做一個好演員,唱得好至關重要。
常聽前輩老藝人說:“唱戲,首先要有一副好嗓子?!蓖ㄟ^實踐,我認為,不光要有好嗓子,還要學會用嗓子,就是說要會唱,唱得好聽,唱得圓潤悅耳。如果你以為自己嗓子好,直著嗓子地大喊大叫,那是刺耳的噪音,觀眾絕對不歡迎。江蘇省淮劇團的已故老旦演員方素珍先生,被觀眾稱贊為“方三里”——在沒有擴音的廣場臺上唱戲,方圓三里都能聽到她的聲音。在劇場臺上能把聲音送到最后一排觀眾的耳朵里,沒有真功夫是辦不到的。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嗓子好不代表你就能唱得好,因為唱腔還需要通過準確優(yōu)美的唱念把劇中人物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才能打動觀眾,真正達到動聽悅耳、賞心悅目的境界。正如藝術前輩們所說,唱出情、念出意,才能把觀眾帶入規(guī)定情境。我以為,這就是我們業(yè)內常說的“味”正如觀眾稱道的那樣,某演員唱得真好聽,有味。
“味”是演唱者必備的基本條件,我們的國粹京劇、昆曲特別講究“味兒”。同樣,我們地方戲也是如此。在劇場,我們也經常聽到觀眾的議論,某演員唱得不賴,好聽,動人,其實就是他唱得有味。業(yè)內說某人唱得有味,也就是觀眾所夸贊的好聽。甚至還有觀眾直言不諱地批評,某人唱得沒味,跟白開水一樣,沒意思。可見唱戲的味是多么重要,真可謂是一個演員在舞臺上的立足之本。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演唱要達到念像唱、唱像念的境界。我們的念白不同于平時說話,要念出它的韻律之美,要四聲分明。語言是演唱的基礎,要注意字正腔圓和情緒的表達。
另外,行腔要情真。行腔前先蘊釀感情,唱完后感情要慢收,讓觀眾有回味感。為了達到情真,我們對每段戲、每段詞要作深入的研究,突出重點,才能有情趣,有韻味。每次在演出實踐中,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主演的廉政大戲《浪淘沙》中與姐姐的對唱,回憶姐姐如何養(yǎng)大自己的時候,臺上姐弟情真,臺下唏噓不已。還有最近在抗疫大戲《谷家大事》中送女出征、父女離別的那場戲中,我深情地對女兒唱道:“幾次欲對你說說掏心語,想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缺父愛爺爺奶奶伴你長大,少母疼你獨自走過豆蔻年華……”我唱得如泣如訴,臺下觀眾也跟著流淚。我才真正體會到,腔生于詞、情隨腔行的獨特魅力。
在舞臺實踐中,要想唱得有味,要學會四個能力,即演唱能力、辨別能力、活用能力和創(chuàng)變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唱腔藝術,包括吐字、發(fā)聲、行腔節(jié)奏等。準確地把握尺度,悅耳動聽。其次要有辨識能力,這段唱腔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找出原因才能有所提高。再次要學會活用各種藝術技巧和手段,為塑造角色服務。最后還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變能力,即是有創(chuàng)造性,不被傳統(tǒng)所束縛,敢于創(chuàng)新求變,敢于突破自我。
總之,戲是唱出來的。我們在舞臺上要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唱出唱詞的內在含義,要唱出詞句的標點符號,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唱到觀眾的心里。
中國戲曲數百年傳承,我作為梨園中一朵小花、一片落葉,把自己多年對舞臺的實踐感悟寫下來,為的是求教于同行,或是給后來者一點小小的啟發(fā)。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