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女
【摘 ? ?要】 無詞歌作為小型器樂曲的一種獨特體裁,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一個主導傾向,即器樂聲樂化,以歌唱性的、浪漫歌曲式的曲調(diào),抵制音樂界“市儈”們泛濫一時的庸俗趣味,使鋼琴作品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 無詞歌 ?浪漫主義 門德爾松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191
無詞歌(songs without words)又稱無言歌,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菲力克斯·門德爾松首創(chuàng)的按照歌曲體裁和形式特點寫作的小型器樂曲,后來成為19世紀特性曲的重要體裁。柴可夫斯基、圣-桑斯、李斯特、肖邦等也都寫過這一體裁的作品。
這類器樂小品不是指我們常聽到的帶哼鳴或其它沒有詞的歌曲,它有一個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這種體裁的產(chǎn)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18世紀末,法國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它對歐洲各國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政治影響,在此之前,歐洲音樂只是為王公貴族少數(shù)人鑒賞。19世紀之后,音樂沖出了宮廷,為廣大市民階層所用,這時,在德國許多大城市都組織了合唱團、樂團、音樂廳,這是一種進步,但它也出現(xiàn)另一種偏向,那就是在演出的曲目中,嚴肅、高雅的作品大大減少,而內(nèi)容淺薄、炫耀技巧的樂曲逐漸多了起來。門德爾松和浪漫樂派其他一些作曲家一起同這種傾向作斗爭,如舒伯特首創(chuàng)“即興曲”“音樂的瞬間”,舒曼別具一格的音樂、肖邦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風格、“無詞歌”等,以抵制音樂界“市儈”們泛濫一時的庸俗趣味,使鋼琴作品得到重要的發(fā)展,在音樂會上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
無詞歌作為小型器樂曲的一種獨特體裁,特別明顯地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一個主導的傾向——追求器樂聲樂化,歌唱性的、浪漫歌曲式的曲調(diào),是這種作品的重心。樂曲音域一般都不是很寬,差不多接近于人聲的自然音域,具有浪漫曲那樣的優(yōu)美旋律,其它圍繞著曲調(diào)的聲部,只起著伴奏的作用,結構簡單,除少見的奏鳴曲式外,通常采用二段體、三段體的歌曲形式,感情豐富。
1830—1845年間,門德爾松創(chuàng)作了48首無詞歌,形式是鋼琴獨奏,編成了8個曲集,每集均有6首曲子,大多數(shù)沒有標題。由于它們是以一種詩意的音樂形象為基礎,又有著生活中純樸音調(diào)作依據(jù),這些作品易于被人們所接受,其中一些帶標題的無詞歌向人們提示了樂曲的內(nèi)容,則更為廣泛流傳。如:抒情靜謐的《浮云》《民謠》;形象生動、感情真摯的《紡織歌》《二重唱》;情景交融的《威尼斯船歌》;令人心曠神怡的《春之歌》;熱情活潑的《獵歌》,表現(xiàn)出門德爾松在鋼琴音色上的創(chuàng)造性、敏感性和刻畫意境的能力。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聽不到激昂的斗爭音調(diào)和憂郁的感嘆旋律,而是充滿著生命活力和恬靜情感的美妙意境。
在這些作品中,《春之歌》(Op.62 No.6)算是最優(yōu)秀、最具代表性、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編成弦樂獨奏、合奏曲。寫作這首樂曲時,正值門德爾松創(chuàng)作高峰期,幸福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富裕安逸的生活、豐富的見聞、廣博的知識、溫和的性格,這一切都使他的《春之歌》具有獨特的精美和秀麗的氣質(zhì)。樂曲描寫了大地回春,萬物蘇醒,到處生機勃勃的景象。樂曲是A大調(diào),2/4拍,三部曲式。第一樂段為兩個樂句,歌唱性的主題圓潤而灑脫,富有彈性。它以小行板的速度起伏于高聲部,其他聲部則在清澈的和聲中作琶音式的裝飾伴奏,加上踏板的運用,造成了純樸而富有春色詩趣的意境。中段繼續(xù)發(fā)展主題,節(jié)奏較前段緊湊,調(diào)性由A大調(diào)移高五度至E大調(diào),增加了力度,并運用模進手法,歡快爽朗的情緒顯得更加熱烈激動。經(jīng)過流水般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過渡,進入第三段。以原來的A大調(diào)再現(xiàn)主題和中段音調(diào),在下行模進中,在力度上越來越弱,音樂越來越輕,前面延續(xù)下來的踏板音支撐著尾聲處輕輕按下的分解和弦,清脆而透明,樂曲在安祥的氣氛中結束,這種弱處理的手法,給人以余音繚繞的感覺,充滿詩情畫意。
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不僅以其明麗的風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優(yōu)美的船歌撥動人們的心弦。門德爾松成年后,曾到歐洲一些著名城鎮(zhèn)、名勝游覽,他乘著貢都拉船穿梭在縱橫交錯的水道之中,威尼斯特有的美麗景色和運河上船夫們悠揚感傷的歌聲,給作曲家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此后陸續(xù)寫成的無言歌中,以這種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了作品19之6、30之6、62之5等著名的“威尼斯船歌”,其中以Op.30No.6流傳最廣。這首委婉寧靜的鋼琴小曲,升F小調(diào),6/8拍,小快板,右手彈奏如歌的曲調(diào),左手伴之以搖櫓一般的節(jié)奏音型,令人心曠神怡。樂曲第一部分是兩個相似的樂句構成的樂段,旋律起伏,富于變化。樂曲開始,先由左手彈出六小節(jié)用分解和弦組成的伴奏音型,右手在第三、四小節(jié)輔以長音,描寫小船規(guī)律地蕩漿在水面上,其風格完全是意大利式的,聽到它,好似把你帶到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樂曲的中段旋律也十分動聽,充滿著幸福感。前十小節(jié)右手用三度和弦演奏,蕩漿式的伴奏音型不變,經(jīng)過左手兩小節(jié)伴奏,右手有一個描繪水光粼粼的顫音,引出了第一段的音樂動機,但有所發(fā)展,八度音的運用,使樂曲的風格更加明朗化,進一步描繪了威尼斯迷人的景色。最后是尾聲,前半部分左手伴奏音型在重音上有些變化,而右手演奏和弦再節(jié)奏上與之交錯。兩句曲調(diào)都是從顫音開始的,在演奏第二句曲調(diào)時,伴奏上恢復了蕩漿式的節(jié)奏型,音量越來越輕,好似小船已經(jīng)遠去,水面上的閃光已隱沒了那小船的身影……
《獵歌》是《無詞歌》第一集里的第三支曲子,作品編號為Op.19No.3。樂曲是A大調(diào)、6/8拍、快板、三部曲式。開始有一段用主和弦分解和弦從低音到高音以三個八度向上翻騰構成的引子,描繪了野外美麗的自然風光。A段主題是在模擬獵號聲音調(diào)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的,形象地描繪狩獵者在野外狩獵的愉快心情。B段主題比較雄壯、熱情,左右手交替演奏,描寫獵人們的勇敢和機智。接著,A段以變化了的形式再現(xiàn)并進行了發(fā)展,描寫獵手們獲得獵物的喜悅心情和他們乘勝追擊的情形。最后是尾聲,前半部分用右手演奏歡樂的旋律,左手輔以和聲,像是一人領唱眾人伴唱似的;同時,主旋律挪到了左手,右手用一系列分解和弦為之伴奏,描寫獵人帶著獵物高興地回去,矯健的身影消失在深山野林之中。樂曲最后用一個琶音和主音短促的八度音,輕輕地結束全曲。作者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渥,不像貝多芬、舒伯特等為了生存需四處奔波、拼命寫作;在愛情上,他也不像舒曼、肖邦等遭受到種種不幸和挫折。他多才多藝,能寫會畫,在當時與海涅、黑格爾、斯文德、韋伯、莫舍列斯等文學家、哲學家、音樂家接觸廣泛。他們常常到作者精美的演奏室里,在融融的爐火旁,柔和的燭光下,彈奏鋼琴,《無詞歌》是門德爾松此時演奏曲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欣賞著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一股田園般清新、甜美、柔和、芬芳、幽雅的氣息撲面而來,作為音樂史上最幸福的音樂家、浪漫主義時期最有文化修養(yǎng)的藝術家,客觀上決定了門德爾松的創(chuàng)作不善于接觸社會性的題材和尖銳的生活問題,更不具備嚴肅的哲理特點和深刻的戲劇性情緒。他的作品既不像舒曼那樣熱情,也不像柏遼茲那樣激奮;既不像肖邦那樣纏綿,也不像李斯特那樣狂放。我們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得最多的是對大自然的無盡幻想和對個人生活情感的細膩體驗;他的作品,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青春氣息,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和異樣的光彩。他的48首無詞歌,無疑是其眾多作品中最美麗、最嬌艷的一束鮮花,是歐洲音樂寶庫中一枝絢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