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fā)明、發(fā)現(xiàn)及其他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泉。”毋庸置疑,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正是源于想象力。
有人說:“擁有想象力才擁有未來。”可社會現(xiàn)實卻是:我們的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也一步步喪失了他們的想象力。越來越多的校外培訓機構(gòu)打著“情商教育”“思維開發(fā)”的旗號,正大張旗鼓地宣傳如何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
我們不禁想問:孩子的想象力難道不是天生就擁有的嗎?與其后天寄希望于結(jié)果不明的各種培訓班,為什么不在孩子依然是“十萬個為什么”的好奇寶寶時期,為他呵護好這一方天馬行空的世界呢?
保護孩子想象力,我們的反思
很多家長對孩子想象力的喪失都感到很奇怪,明明一兩年前,孩子還是那個古靈精怪、滿腦子奇思妙想的小淘氣,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漸漸變成了一個老氣橫秋的小大人呢?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也許應該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No.1你是不是一位“好為人師”的家長呢?
在博物館、美術(shù)館甚至游樂園等場所,我們常常會見到一本正經(jīng)給孩子講解知識的家長。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豐富認知,通常會提前做好非常充足的準備,然后在相應的場合下認真嚴謹?shù)刂v給孩子聽。比如,在畫展上看到一幅畫,就告訴孩子:畫家是誰、為什么要畫這幅畫、這幅畫的技巧在哪里……事實上,我們以為的有趣的畫作、有意思的動植物,孩子未必感興趣。他們可能更想知道,為什么這幅畫的紙張看起來這么破舊?為什么一只老鼠可以畫得比牛還大?為什么一朵花失去了顏色?……這些可能才是“留住”他們、讓他們深入思考的切入口。盡可能讓孩子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的“主導者”,這樣才能給他們發(fā)揮想象力留下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加盡興。
No.2你是不是總喜歡給孩子頒布“標準答案”呢?
有專家曾指出,想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家長要做的就是盡量少灌輸“標準答案”。當然,這并不是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要掌握時機,要給孩子想象的時間。比如,看到一只昆蟲,如果直接告訴他們,哪里是翅膀,哪里是頭,如何飛行,如何生存,幼兒就不會再去設想:這只昆蟲要去哪里?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正在等著伙伴出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多,孩子自然會知道昆蟲的結(jié)構(gòu)。在此過程中,想象力也會不斷進階,如果不被扼殺,想象力就會不斷升級,直至孩子愿意為此付出行動,改變這個世界。
No.3你是不是常常會關(guān)閉孩子思考的“缺口”呢?
“爸爸,瞧,這是我畫的金魚!”
“哪有金魚是綠色的呀!”
“媽媽,你快看,窗戶在流淚!”
“哦,那是水蒸氣啦!”
“孩子提問—家長解答”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解答模式。通常來說,不留“缺口”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控制在“一個回合”之內(nèi)。但是,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在中間加幾個環(huán)節(jié),孩子的想象力或許會被保留得更久更好,形成“孩子提問—家長引導—孩子思考/作答—家長解答”的模式。其實,簡單來說,當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家長不要急于給出答案,先反問一句“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或許孩子會給出一個非常精彩的答案。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反思,相信你已經(jīng)找出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的答案了。是的,大量的、被動的知識攝取,當然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對社會“駕輕就熟”的人,但卻無力培養(yǎng)出一個改變社會的人。對于孩子來說,想象力就是他們思維的翅膀,我們理應全力呵護這雙翅膀,讓他們能夠在未來世界里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