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了40多年村干部,最大的事情就是修了這條路?!边@是毛相林對自己的評價。
下莊村位于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xiāng),四面被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坐在一口井中。從村里到縣城,往返一次至少需要4天,近一半的村民幾乎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多年來,閉塞和貧窮始終困擾著下莊人。
毛相林作為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最大的心愿就是讓下莊村的子孫能有一條出莊的路。
缺乏勞動力,他號召村里勞力全都上工地;沒有資金,他帶頭賣豬賣糧。他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時說道:“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著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庇谑?,1997年的冬天,全村青壯年帶著工具和干糧,跟著毛相林一起開始了在絕壁上風(fēng)餐露宿的修路壯舉。
路開始修了,難度卻難以想象。絕壁上懸空鉆炮眼、安放炸藥雷管、吃住在山洞……面對這些困難,毛相林總是第一個沖上去。因為他認(rèn)為,作為村里的負(fù)責(zé)人,自己必須帶頭吃苦,村民才能跟著他吃苦。從1997年到2004年,用了整整7年時間,毛相林帶領(lǐng)100多名村民,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2米寬的“天路”。
路通了,但村民的生活依然貧困。毛相林趁熱打鐵,帶領(lǐng)村民種植柑橘,力爭盡快脫貧。雖然第一年村里柑橘生蟲,幾乎絕收,但毛相林馬上召開村民大會,總結(jié)經(jīng)驗,從失敗中找原因??h里派來了柑橘栽種技術(shù)專家,手把手培訓(xùn)村民。幾年后,村里柑橘產(chǎn)業(yè)“起死回生”。如今,下莊村早已實現(xiàn)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40年來,毛相林不改農(nóng)民本色,扎根基層一線,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提到他這股子韌勁和干勁,沒有什么詞比“愚公精神”更貼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