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王澤禾,章藍文
(1.臺州市椒江區(qū)氣象局,浙江 臺州 318000; 2.臺州市黃巖區(qū)氣象局,浙江 臺州 318020)
臺風是熱帶洋面上生成的氣旋環(huán)流,臺風所造成的損失高居十大自然災害之首。根據(jù)陳聯(lián)壽等(1979)統(tǒng)計,在臺風所造成的各種氣象災害中,大風災害會導致船只翻沉、房屋倒塌,甚至會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臺風大風預報一直是臺風預報研究的重點之一[1]。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稠密,是頻繁遭受臺風災害的省份之一。目前國內對于臺風大風的研究已經(jīng)有許多研究成果。陳聯(lián)壽(2001)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在熱帶氣旋領域的研究作了一次系統(tǒng)性的回顧[2]。楊玉華等(2004)利用1949—2001年我國臺風大風實測記錄資料對在此期間登陸我國的臺風引起的大風分布特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3]。俞燎霓等(2013)對臺風給浙江沿海所造成的大風分布特點做了統(tǒng)計分析[4]。楊祖芳等(1999)通過運用1996—1997年間16個熱帶氣旋的云頂亮溫特征來確定海面的大風區(qū)[5]。還有很多氣象人員為了尋找臺風大風的成因,對個例進行了仔細分析。曹楚等(2013)[6]對0908號臺風“莫拉克”影響期間浙江大風的成因作了分析,認為鞍型場、臺風的相互影響導致該臺風長時間影響浙江。
浙江省氣象部門為加快氣象現(xiàn)代化建設,2004年起在浙江沿海大量布設氣象自動觀測站。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沿海大風觀測的空白,為分析研究影響浙江的臺風大風提供了準確的觀測資料。臺風大風的影響因素與臺風本身的強度與結構、周圍天氣系統(tǒng)以及地形等因素都有密切關系。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登陸或者強度劇烈的臺風上,而忽視了對某些非登陸臺風或者強度偏弱臺風的分析。1917號臺風“塔巴”在125.0°E以東轉向遠離,強度為臺風級別,但卻給浙江沿海海面造成持續(xù)130余小時的大風過程,給浙江沿海一帶的海上運輸、海洋捕撈以及旅游業(yè)都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綜合了各種資料,分析臺風“塔巴”對浙江沿海風場的影響及其成因,試圖為臺風期間浙江沿海風場的預報工作尋找一些線索,為今后業(yè)務開展和決策服務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中除特殊說明外,大風指極大風力≥8級(極大風速≥17.1 m/s)的風。選取浙江南部至北部沿海5個氣象站用于研究,其中南部至北部各自選取1個國家代表站,由于此次臺風大風過程浙江中北部沿海影響嚴重,因此另外選取該地區(qū)兩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用于輔助研究(表1),其中南麂站為南部沿海代表站點;大陳站和雀兒岙站為中部沿海代表站點;白沙站和馬跡山站為北部沿海代表站點。根據(jù)浙江省《臺風業(yè)務和服務規(guī)定》,浙江省臺風業(yè)務警戒線包括24 h警戒線和48 h警戒線,其中24 h警戒線范圍如圖1所示,當預計臺風未來24 h內進入24 h警戒區(qū)或臺風中心已經(jīng)在24 h警戒區(qū)內時,應當發(fā)布臺風警報及以上的警報類別。
表1 浙江南部至北部沿海5個氣象站經(jīng)緯度和海拔高度信息
2.1.1 相似路徑臺風大風對比 圖1為1917號臺風“塔巴”、1905號臺風“丹娜絲”和1913號臺風“玲玲”移動路徑。中央氣象臺于2019年9月18日23時(北京時間,下同)將“塔巴”認定為熱帶低壓。19日14時其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升級為熱帶風暴并正式編號。20日14時升級為強熱帶風暴,于當日20時開始進入浙江省臺風24 h警戒線。21日08時升級為臺風級并向北偏西方向移動,17時其最西點位于125.3°E,并開始向東北方向移動。22日11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移出24 h警戒線,并繼續(xù)向東北方向遠離。23日14時變性為溫帶氣旋,中央氣象臺對其停編。
中央氣象臺于2019年7月15日17時將“丹娜絲”認定為熱帶低壓。16日15時升級為熱帶風暴,于18日09時開始進入24 h警戒線,之后向偏北方向移動,在舟山移動的東海海面上達到其巔峰強度(熱帶風暴級),其位置的最西點位于123.8°E,20日02時移出24 h警戒線,最終于21日23時被中央氣象臺停編。
“玲玲”于2019年9月2日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之后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迅速增強。9月5日10時加強為超強臺風,18時進入24 h警戒線,之后一直維持超強臺風級別向偏北方向移動,其位置的最西點位于125.0°E。6日20時減弱為強臺風,7日01時移出24 h警戒線向偏北方向遠離,8日10時變性為溫帶氣旋,中央氣象臺對其停編。
對比來看,臺風“丹娜絲”雖然強度弱于臺風“塔巴”,但是其移動路徑的偏西分量要比“塔巴”大的多;臺風“玲玲”與臺風“塔巴”移動路徑的偏西分量雖然只相差0.3個經(jīng)度,但是臺風“玲玲”的強度卻遠遠大于臺風“塔巴”。臺風“塔巴”影響期間,浙江沿海地區(qū)普遍出現(xiàn)11~13級大風,沿海海面大風過程持續(xù)130余小時;臺風“丹娜絲”給浙江沿海地區(qū)造成8~10級大風,沿海大風持續(xù)時間10余小時;臺風“玲玲”影響期間,浙江中北部沿海普遍出現(xiàn)9~11級大風,北部個別站點達12~13級,沿海大風持續(xù)時間20余小時。由此可見,臺風“丹娜絲”和“玲玲”對浙江沿海造成的大風影響相比于臺風“塔巴”要小很多。
2.1.2 臺風“塔巴”大風特點 圖2為浙江沿海自動氣象站2019年9月18日08時至22日20時逐3 h極大風速的變化??梢园l(fā)現(xiàn)此次臺風大風過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沿海9級大風起風時間早。19日14時,臺風正式開始編號,此時距離臺風中心934 km的大陳站已經(jīng)出現(xiàn)9級大風;②大風影響期間強度強、范圍廣。在“塔巴”影響期間浙江沿海普遍出現(xiàn)了11~13級大風,浙江中西部部分平原地區(qū)也出現(xiàn)8級以上大風,個別高山站有12級大風(圖略)。其中9月21日16時,“塔巴”中心位于東海海面上,近中心最大風速為33.0 m/s(12級下限),臺風西北側的7級風圈為500 km,10級風圈為200 km,此時距離臺風中心333 km的浙江中部雀兒岙站1 h極大風速達到了37.2 m/s,10級風圈之外站點風速大大超過臺風中心最大風速,而且距離臺風中心550 km以上的浙江中西部部分平原地區(qū)也有8級及以上的大風出現(xiàn);③大風影響時間長。21日17時,“塔巴”已經(jīng)向東北方向移動遠離浙江,移動速度為25.0~30.0 km/h,22日11時,“塔巴”已經(jīng)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移出浙江省臺風24 h警戒線,并加速向東北方向遠離,此時臺風西南側7級風圈為380 km,10級風圈為100 km,而此時距離臺風中心450 km的浙江北部馬跡山站仍維持9~10級大風,浙北沿海多數(shù)站點8級以上大風一直持續(xù)到23日下午。
圖1 1917號臺風“塔巴”、1905號臺風“丹娜絲”和1913號臺風“玲玲”移動路徑以及浙江省臺風24 h警戒線Fig. 1 Tracks of the typhoons 1917 Tapah,1905 Danas,1913 Lingling and a 24-hour typhoon warning line of Zhejiang Province
圖2 浙江沿海自動氣象站2019年9月18日08時至22日20時逐3 h極大風風速的變化Fig. 2 Evolution of every 3 hours extreme wind speed at the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the Zhejiang coast from 08:00 BT 18 to 20:00 BT 22 September, 2019
2.2.1 氣壓梯度的作用 風場與氣壓梯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氣壓場分布影響風場分布,陳聯(lián)壽等根據(jù)陸上氣壓場不同,將臺風影響下大風天氣分為低壓型和冷空氣結合型[1]:前者受陸地低壓控制,在臺風到來之前由于維持低氣壓梯度導致風力較小,直到臺風臨近受其本體環(huán)流影響才出現(xiàn)大風;后者受地面冷空氣南下影響,氣壓梯度加大,造成臺風未到,陸上東北大風已經(jīng)先起。2019年16日08時地面弱冷空氣已經(jīng)滲透南下(圖略),浙江沿海風力有所增大。由圖3可知,隨著弱冷空氣前鋒影響,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大陳站已經(jīng)有部分時次出現(xiàn)8級大風,之后雖然地面弱冷空氣仍在不斷南下影響,但是大陳站的極大風力基本維持在7級上下,并未達到大風級別。18日08時之后,逐漸形成的“塔巴”環(huán)流與浙江沿海的地面弱冷空氣之間形成一定氣壓梯度的堆積,使得偏北風風速迅速增大。18日14時之后,大陳站的極大風力便一直維持在9級上下。
圖3 2019年9月16日08時至9月19日20時大陳站逐小時極大風速變化Fig. 3 Hourly variation of extreme wind speed at Dachen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from 08:00 BT 16 to 20:00 BT 19 September, 2019
圖4 2019年9月18日14時和9月19日14時500 hPa高度場和850 hPa風場疊加以及對應時次的地面氣壓場Fig. 4 Height of 500 hPa, wind of 850 hPa and surface pressure at 14:00 BT 18 and 19 September, 2019(a)為9月18日14時500 hPa高度場和850 hPa風場疊加;(b)為9月19日14時500 hPa高度場和850 hPa風場疊加;(c)為9月18日14時地面氣壓場;(d)為9月19日14時地面氣壓場;圖(a)、(b)黑色實線為500 hPa高度場,單位為dagpm,藍色風桿為850 hPa風場;圖(c)、(d)實線為地面氣壓場,單位為hPa。
圖5 2019年9月18日08時500 hPa高度場上相對濕度、風場和溫度場的疊加圖Fig. 5 Relative humidity, wind and temperature of 500 hPa at 08:00 BT 18 September, 2019圖中陰影部分為相對濕度,單位為%,藍色風桿為風場,紅色虛線為溫度,單位為℃。
進一步分析形勢場,圖4是2019年9月18日14時和9月19日14時500 hPa高度場和850 hPa風場疊加以及對應時次的地面氣壓場。18日14時[圖4(a)],500 hPa中高緯度地區(qū)為“兩槽一脊”的形勢,東亞大槽位于東北北部,浙江位于高空槽后,850 hPa沿海一帶有弱冷空氣滲透南下。脊區(qū)位于內蒙古北部,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呈帶狀分布,高壓中心位于日本東南洋面。副高南側“塔巴”環(huán)流形成并發(fā)展,地面圖上[圖4(c)],在30.0°—45.0° N一帶,華北高壓東移,高壓底部向浙江中部沿海一帶突出,浙江中部沿海與“塔巴”環(huán)流中心氣壓差為15.0 hPa,此時大陳站與臺風低壓環(huán)流相距約1 058 km,由此可以大致得出浙江與“塔巴”環(huán)流之間的氣壓梯度為1.4 Pa/km;19日14時[圖4(b)],500 hPa東亞大槽東移,內蒙古西北部小槽東移,850 hPa浙江沿海一帶弱冷空氣繼續(xù)滲透南下。此時“塔巴”已經(jīng)發(fā)展為強熱帶風暴,副高斷裂成東西兩塊,海上副高位于日本東南部洋面,西脊點位于134.0°E附近,臺風“塔巴”在海上副高的引導下向偏西方向移動靠近,浙江處于大陸高壓區(qū),此時大陳站與臺風環(huán)流之間相距約為934 km。地面圖上[圖4(d)],“塔巴”環(huán)流的發(fā)展使得浙江中部與其環(huán)流中心的氣壓差增大到21.3 hPa,臺風中心與浙江中部沿海之間的氣壓梯度為2.3 Pa/km,較前一日有所增大,有利于大風繼續(xù)維持。綜上,雖然浙江沿海海面在16日由于地面弱冷空氣的影響,已經(jīng)出現(xiàn)8級大風,但是由于此次冷空氣勢力較弱,短暫的8級大風過后,浙江沿海一帶風力基本維持在7級左右。臺風環(huán)流與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氣之間形成一定的氣壓梯度堆積以及后續(xù)隨著臺風環(huán)流的發(fā)展加強,兩者之間氣壓梯度進一步增大,是導致此次臺風大風提早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
2.2.2 干冷空氣入侵分析 在此次沿海大風過程中,干的弱冷空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狄利華等(2008)通過研究冷空氣對熱帶氣旋變性的作用,提出弱冷空氣有利于熱帶氣旋變性加強的觀點[7]。本研究參考Browning等(1995)對干冷空氣的描述,以相對濕度(RH)<50%來表征干空氣[8]。圖5為18日08時500 hPa相對濕度、溫度和風場的疊加,其中陰影部分表示RH<50%。可以看到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存在干空氣。同時從500 hPa溫度場的分布來看,干區(qū)對應的位置為冷區(qū),表征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有干冷空氣正滲透南下。假相當位溫(θse)是溫度、濕度和氣壓的函數(shù)。TBB (Black Body Temperature)是云頂黑體亮溫,在有云區(qū),TBB值一般≤0 ℃,并且數(shù)值越低表征云頂越高。因此,可以根據(jù)TBB資料來推斷天氣系統(tǒng)的移動、強度變化以及可能伴隨的天氣現(xiàn)象等。2019年18日14時[圖6(a)],“塔巴”低壓環(huán)流發(fā)展,整個低壓云系表現(xiàn)為橢圓型,主要的TBB位于低壓環(huán)流的西南側,最低數(shù)值在-72℃左右,云系比較密集。19日14時[圖6(b)],“塔巴”環(huán)流繼續(xù)發(fā)展,由原先的東北—西南向轉為南—北向,北側云系稀疏,結構松散,主要的TBB大值區(qū)位于臺風環(huán)流南側,整個臺風云系表現(xiàn)為明顯的偏心結構。此時臺風停滯少動,與其西北側的冷空氣相對距離緩慢縮小。20日14時[圖6(c)],此時臺風環(huán)流結構向西北方向傾斜,移動緩慢。臺風的密蔽云區(qū)和螺旋云系結構清晰,最小亮溫中心處于臺風密蔽云區(qū)中心附近,TBB最小數(shù)值為-82 ℃,臺風強度增強。21日14時[圖6(d)],臺風進一步發(fā)展且移速加快,隨著臺風外圍環(huán)流與冷空氣距離拉近,部分干冷空氣開始侵入臺風環(huán)流,臺風環(huán)流西北象限的干冷空氣團和臺風內部的暖空氣團之間的θse等值線開始變得密集,在浙江沿海一帶形成一條明顯的南—北向溫度梯度大值區(qū),環(huán)流附近風速增強。22日14時[圖6(e)],隨著臺風西側干冷空氣逐漸逆時針卷入臺風環(huán)流,TBB數(shù)值減小,臺風環(huán)流南側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無云區(qū),臺風“塔巴”開始減弱,此時臺風環(huán)流與西風槽逐漸靠近,槽后的偏北氣流與臺風西側環(huán)流疊加,浙江中北部沿海地區(qū)大風持續(xù)。與此同時,由于干冷空氣的侵入,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累積并釋放斜壓能,導致臺風開始發(fā)生變性。23日08時(圖略),此時500 hPa臺風環(huán)流已經(jīng)并入西風槽,低層環(huán)流維持,臺風進一步變性減弱。
2.2.3 臺風熱力結構變化分析 為了更清晰地揭示臺風的垂直結構特征,特別是干冷空氣入侵對臺風塔巴強度影響的可能機制,下面從垂直方面做進一步探討。2019年20日14時[圖7(a)],塔巴臺風熱力結構對稱,暖中心位于低層925 hPa,臺風環(huán)流發(fā)展。21日14時[圖7(b)],臺風與影響浙江沿海的干冷空氣距離進一步拉近,臺風中心西側850 hPa以下有一溫度梯度帶,部分冷空氣已經(jīng)開始入侵臺風的低層中心,此時臺風熱力結構對稱,暖中心分裂成兩個,分別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臺風中心附近θse等值線逐漸密集,溫度梯度進一步加大。22日14時[圖7(c)],冷空氣入侵范圍延伸至600 hPa和127.0°E附近,且臺風西側θse等值線逐漸密集,冷暖空氣相互作用加劇。此時臺風內部結構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傾斜,600 hPa暖中心維持,400 hPa暖中心上抬。到了22日20時[圖7(d)],隨著冷空氣的不斷侵入,臺風西側700 hPa以下θse等值線更加密集,臺風“塔巴”低層的暖心結構已經(jīng)基本被冷空氣占據(jù),高層的暖心結構雖然強度維持,但是高度進一步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結構,臺風由最初的正壓對稱結構變成斜壓非對稱結構,臺風“塔巴”變性減弱。
21日08時“塔巴”增強為臺風級別并向北偏西方向移動,逐漸靠近浙江沿海。此時臺風近中心最大風速為33.0 m/s,其西北側的7級風圈為320 km,10級風圈為100 km,而距離臺風中心約450 km的浙江中部沿海大陳站1 h極大風速已經(jīng)達到30.4 m/s。之后,“塔巴”進入浙江省臺風24 h警戒線進一步靠近并且強度維持,大陳站極大風速繼續(xù)增大。22日14時,“塔巴”減弱移出臺風24 h警戒線,并且加速向東北方向遠離,此時“塔巴”中心已經(jīng)距離大陳站約640 km,而浙江中部沿海部分站點仍長時間維持8級左右大風。
對21日08時至22日20時垂直速度和全風速沿28.5°N(浙江中部沿海大致所處緯度)進行剖面分析。21日08時[圖8(a)],全風速有兩個大值中心,一個最大風速中心21.0 m/s位于122.0°E上空850~900 hPa,一個27.0~30.0 m/s位于128.0°E上空500~800 hPa。120.0°—122.0°E上空低層處于全風速密集帶,且隨高度向西傾斜。122.0°—128.0°E上空400~900 hPa普遍是垂直上升區(qū),垂直上升速度有兩個中心,一個中心位于122.0°E上空800~900 hPa,垂直速度中心最大值為-1.4 Pa/s;一個中心位于124.0°E上空400~600 hPa,中心最大值為-0.8 Pa/s。浙江(118.0°—121.0°E)普遍位于下沉氣流區(qū),下沉氣流最大速度為0.5 Pa/s,這樣就形成了垂直的環(huán)流,有利于風速大值區(qū)向西輸送和高層的動量下傳,使得近地層風速開始增大。之后的幾個時次,全風速中心和垂直速度中心逐漸向東移動且中心風力逐漸增大,到21日20時(圖略)全風速中心已經(jīng)達到40.0 m/s,高度在124.0°E上空700~850 hPa。118.0~121.0°E維持下沉氣流,垂直環(huán)流配置維持并且全風速中心高度降低,有利于將高層強風速下傳。22日14時[圖8(b)],臺風“塔巴”向東北方向移動,500 hPa高空槽東移,兩者逐漸靠近。118.0°E位于高空槽前上升運動區(qū),垂直速度中心最大值為-1.0 Pa/s,下沉氣流區(qū)略往東移且強度加強,中心值為1.2 Pa/s。全風速最大中心22.0 m/s,位于122.0°E附近及以東,密集帶位于122.0°E以西,垂直環(huán)流配置仍然維持。因此,垂直方向環(huán)流的維持和加強,使得高層動量下傳和水平方向上動量的輸送得以長時間進行,因此近地層風速能夠得到不斷補充和加強。
圖6 2019年9月18日14時至9月22日14時850 hPa θse、10 m流場和TBB的疊加圖Fig. 6 Overlaps of θse of 850 hPa, stream distribution on the 10 m and TBB at 14:00 BT from 18 to 22 September, 2019(a)為18日14時,(b)為19日14時,(c)為20日14時,(d)為21日14時;(e)為22日14時;圖中紅色實線為θse等值線,數(shù)值單位為K,黑色帶箭頭實線為10 m風的流場。
地形不管是對降雨還是風場的再分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地勢呈現(xiàn)西南向東北階梯狀傾斜。在雁蕩山—括蒼山—天臺山山脈東側為海拔較低的沿海平原地區(qū),海拔多在100m以下,使得沿海一帶地面摩擦減弱作用小,臺風“塔巴”形成的大風所受到的減弱作用小,所以浙江沿海平原是大風形成的有利地區(qū),10級以上的強風區(qū)也基本都出現(xiàn)在該地區(qū)。9月21日08時,此時臺風中心距離溫州的南麂站為511 km,距離臺州的大陳站約為450 km。此時由于干冷空氣、垂直環(huán)流等作用,大陳站已經(jīng)出現(xiàn)10級偏北大風,而由于雁蕩山—天臺山山脈的阻擋作用有效地減弱了偏北風力,南麂站風力此時仍未達到8級。此外,地形能使系統(tǒng)性風向發(fā)生改變,在某些地方發(fā)生輻合或輻散。雀兒岙站和大陳站均位于浙江臺州東部沿海,兩者僅相距63 km,但是雀兒岙站在“塔巴”影響期間出現(xiàn)多個時次超過37.0 m/s的極大風速,而大陳站臺風過程的極大風速在33.0 m/s左右。這是由于天臺山—四明山山脈的地形作用,使得偏北風偏轉為西北風與臺風外圍的東北風相互擠壓南下,出現(xiàn)類似于“喇叭口”的形狀,而雀兒岙站正是位于其下風的出口位置,因此風力較周邊站點大。
圖7 2019年9月20日14時至9月22日20時過臺風塔巴中心的溫度距平和θse的垂直剖面Fig. 7 Vertical profiles of the temperature departure and the θse at the center of typhoon from 14:00 BT 20 to 20:00 BT 22 September, 2019(a)為20日14時,(b)為21日14時,(c)為22日14時,(d)為22時20時;陰影部分為溫度距平,單位為℃;實線為θse等值線,數(shù)值單位為K;黑色實心圓表示塔巴臺風中心。
圖8 2019年9月21日08時和22日14時沿28.5°N垂直速度和全風速的剖面圖Fig. 8 Profiles of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wind speed along 28.5°N at 08:00 BT 21 and 14:00 BT 22 September, 2019(a)為9月21日08時,(b)為9月22日14時;紅色線為垂直速度等值線,數(shù)值單位為Pa/s(實線為正值,虛線為負值);黑色實線為全風速,單位為m/s;藍色矩形為下沉氣流區(qū)。
(1)1917號臺風“塔巴”影響期間,浙江沿海普遍出現(xiàn)11~13級大風,中西部部分平原出現(xiàn)8級以上大風,個別高山站有12級大風。浙江中部沿海最早出現(xiàn)大風,而且在臺風影響期間,中部沿海不管是風力級數(shù)還是持續(xù)時間都大于北部、南部沿海。
(2)風力與氣壓梯度密切相關,氣壓場分布影響風場分布。臺風環(huán)流與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氣之間形成一定氣壓梯度的堆積,以及后續(xù)隨著臺風環(huán)流的發(fā)展加強,兩者之間氣壓梯度進一步增大,是導致此次臺風9級大風提早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垂直方向環(huán)流的維持有利于水平方向上的動量輸送和高層的動量下傳,近地層風速能得到不斷補充和加強,導致此次臺風大風過程范圍大、強度強。
(3)冷空氣在這次臺風大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臺風外圍環(huán)流與冷空氣距離拉近,部分干冷空氣侵入臺風環(huán)流,冷暖氣團之間θse等值線密集,環(huán)流附近風速增強。由于干冷空氣的繼續(xù)侵入,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累積并釋放斜壓能。同時臺風低層的暖心結構被冷空氣占據(jù),高層暖性結構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結構,導致臺風開始變性減弱。
(4)地形的輻合、阻擋和摩擦作用都會對風場的再分布有一定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僅分析了一個個例,考慮到個例之間的差異性,上述結論,特別是干冷空氣對我國近海臺風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影響還有待大量的實例來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