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蓉
抱一大摞聽寫本,穿過小花圃,到教室去。
適仲春,草拔節(jié),花綻放,似乎能聽到它們“噗嗤噗嗤”生長的聲音。
一晃而過的剎那,一株植物躍入眼簾:綠蔓,紫花,翠莢。剝開莢,里面躺著四五粒小小的青豆,如襁褓中乖巧的寶寶。
哈,這分明是春天寫給大地的信箋呀:信封是莢,文字是豆,迸發(fā)出新生的力量,寫滿對大自然的愛意。
怎么稱呼綠藤紫花翠莢的你呢?真好奇。
趕緊掏出手機(jī),用識花軟件來識別。
猜猜,猜猜,我的芳名?似乎聽到它們逗樂的笑聲。
“咔嚓”一聲,提示識別結(jié)果出來是“薇”,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的薇。
原來它就是薇,在詩詞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薇,那些詩句脫口而出: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誰知孤竹夷齊子,正向空山賦采薇。
……
還記得和孩子們一起讀這些古詩詞時,有個孩子提問:薇,到底是什么呀?
我回答:野豌豆。
那個孩子又不依不饒地追問:野豌豆又是什么樣的呢?
這個,還真有點為難我,因為我也沒看見過實物。
今天,無意之中居然撞見了,怎不興奮?趕緊掐一枝帶著花和莢的藤蔓,興沖沖地走進(jìn)教室。
當(dāng)孩子們看見我拿著一株植物進(jìn)教室時,滿臉好奇。
老師,這是啥呢?
先不告訴你們,但我們從王績的《野望》中可以找到答案,誰來背這首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是采薇的薇,對吧?
對,咱們來看看這薇:葉子的顏色、花朵的形態(tài)、嫩莢的模樣,看一看,摸一摸,感受感受。
順手把薇遞給了面前的小姑娘。
這莢是否和我們家里種的豌豆相似?所以呀,薇就是野豌豆呀。
那能吃嗎?一調(diào)皮的孩子又追問。
當(dāng)然能呀。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饑來何所為?”這詩寫的不就是用薇來充饑嗎?
我剝開豆莢,把那嫩嫩的豆,放在他的手心。
小小的豆躺在他白白胖胖的手中,煞是可愛。更可愛的是,他把那小小的豆,一粒一粒丟進(jìn)嘴,邊吃邊夸張地點贊:好吃。惹得其他同學(xué)滿是羨慕。
我趕緊繼續(xù)解說:薇,在遠(yuǎn)古就是一種食物呢。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意思是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還有,周滅商后,商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更有趣的,蘇東坡當(dāng)年貶居黃州,被思鄉(xiāng)之苦折磨,就托好友從四川帶來薇的種子,播撒在田間。蘇東坡大喜,特為其取名“元修菜”,并賦詩曰:“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xì)而豐?!?/p>
正因為它是草木,所以,我們在寫薇時別忘了寫草字頭呀。這字,再不會寫錯了吧?薇的樣子,可否記?。哭钡奈兜?,可否銘記于心?
還記得陸凱寫給范曄的那首詩嗎?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今天,聊贈一枝薇,在這春天的課堂,給如春筍般生長的孩子們。
第二天,一孩子興沖沖地把我拉到昨天發(fā)現(xiàn)薇的那個小花圃,指著旁邊一株熱熱鬧鬧開著紅花的綠植,說道:老師,您信不信,這就是《詩經(jīng)》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木瓜!
怎么可能,木瓜不是瓜嗎?怎么是花?
見我質(zhì)疑,他趕緊用識花軟件一掃,識別結(jié)果真的是:木瓜。而且還有解釋:《詩經(jīng)》中的木瓜、木桃、木李,都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薔薇科,果實長橢圓形,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后可食用。今粵桂閩臺等地出產(chǎn)的木瓜,全稱為番木瓜,供生食,與《詩經(jīng)》的木瓜非一物。
學(xué)無止境呀,原來那個常掛在嘴邊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意思是你贈我一朵花,我送你一塊美玉,而不是你贈我一塊瓜,我送你一塊美玉。是否古人也覺得花比瓜更能傳情達(dá)意呢?實在太有趣,趕緊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知班上的其他孩子,孩子們圍著木瓜花,興奮不已:原來,《詩經(jīng)》中描述的木瓜,就在我們?nèi)杖战?jīng)過的小徑旁。
這個發(fā)現(xiàn)算不算投木報瓊?有孩子狡黠地問。
豈止是投木報瓊,更是師生共享語文之詩意。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