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片尾曲是那首著名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觀眾對“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歌詞幾乎一致認同,但創(chuàng)作者的重點卻是落在了后一句“看江山由誰來主宰”,并且重復了兩次。加上前面“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后罵名滾滾來”,“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終不悔九死落塵?!钡木渥?,幾乎把雍正皇帝表揚了個遍,感覺他真的是為了老百姓好,要不然真不想當這個皇帝。
一名曾在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工作的干部告訴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以往對一般歷史劇的審查,幾乎沒有歷史專家,只有重大選題才會由專家組審查。這導致歷史劇良莠不齊,有的硬傷百出。帝王的外表被美化,行動被賦予“成王敗寇”的合理性。一言蔽之,影視劇陷入了歌頌“卡里斯馬型”統(tǒng)治者的窠臼而無法自拔,這樣的形象塑造經(jīng)不起歷史推敲,也暴露出文化上的弊病。
“魅力型”統(tǒng)治者的自戀
卡里斯馬(charisma)本義為“神圣的天賦”,最開始指“得到神幫助的超常人物”,后來被引申為具有非凡魅力和能力的領(lǐng)袖。不少影視劇的帝王都被巧妙塑造成了“卡里斯馬型”統(tǒng)治者的形象。他們占據(jù)著整部劇的道德制高點,也是最標準的示范性人物,毫無瑕疵,永遠正確。
在外形上,帝王往往是無可挑剔的“高壯美”,氣質(zhì)更是正氣凜然,玉樹臨風。陳道明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飾演的皇帝就是代表。
“大清的心頭之患,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們當中,咱們這兒爛一點,大清國就爛一片?!薄翱滴跖馊撼肌边@段戲被人們津津樂道,固然有陳道明演技在線的緣故,卻也暴露出“卡里斯馬型”統(tǒng)治者的文藝形象依舊有市場。劇中的康熙已經(jīng)不只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價值標準,不容質(zhì)疑和否定——腐敗是群臣的腐敗,與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頂層的皇帝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嗎?
歷史劇對于帝王的刻畫,無不透露著“成王敗寇”的邏輯——哪怕他的手段卑劣殘暴,登上了權(quán)力頂峰后,以往的罪孽都可以一筆勾銷。正如《大秦賦》中,有統(tǒng)一天下的高尚目的,屠殺與奴役就可以變成無須多言的手段。“成功”成了歷史唯一的道德。有人說,這不是對歷史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以藝術(shù)的形式,篡改了歷史。
哪怕是《太祖秘史》《康熙秘史》《戲說乾隆》這樣的“戲說”劇,帝王的形象也一定是高大上的。他們風流倜儻卻正義滿滿,明明是“大豬蹄子”,卻在權(quán)力春藥的加持下金光閃閃,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而他們微服私訪,一定是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飯,一路懲惡揚善。
《圣祖仁皇帝圣訓》中確實記載有康熙“省方”的事跡,他可不是輕車快馬出門的,而是御舟自京而下,所到之處,官員名流爭相供奉。
帝王、帝后、太后、太子、名臣輪番登臺熒屏,“圣旨紛傳”“皇權(quán)顯赫”,在歷史學者農(nóng)偉雄看來,是因為辛亥革命推倒封建帝制,皇帝早已被拉下馬,但根深蒂固的帝王文化沒有被觸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將矛頭對準了孔孟,帝王文化躲過一劫,至今某些人意識中還殘存帝王文化情結(jié)。
“這些不負責任的作品會造成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誤導。長此下去,青少年會誤以為其表現(xiàn)的就是真實的歷史。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蔽幕瘜W者王會曾吶喊“歷史劇不要誤導青少年觀眾”。反對者則認為,專家學者對歷史劇的口誅筆伐,歸根結(jié)底,就是誤把審美娛樂的歷史劇當作科學嚴謹?shù)募o錄片,而且那種危言聳聽的言論簡直是低估了觀眾的智商,認為“戲說”一下古代帝王,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上述曾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的干部站在文化傳播的角度認為,目前國內(nèi)的電視劇具備一定的價值承載和教育期許,戲說娛樂無可厚非,但一些打著“尊重”歷史旗號的所謂“正劇”,實際上在行戲說之實,毫無疑問會加深人們對歷史的誤解。此外,規(guī)制于影視創(chuàng)作的局限,真實、豐富地呈現(xiàn)帝王的性格層次在國產(chǎn)歷史劇中較為欠缺。大部分影視作品要么對明君的豐功偉績進行謳歌,要么對昏君的殘暴進行鞭撻,背離了歷史和基本的人性。隨著人們對文化娛樂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客觀表現(xiàn)歷史人物,也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需要反思的問題。
以帝王悲情掩蓋歷史悲劇
電視劇《漢武大帝》結(jié)尾,有這樣一個鏡頭:鐘鼓齊鳴,武帝端坐于朝堂之上,眼中是期盼和關(guān)切,衣衫襤褸的張騫步履蹣跚地走進大殿。當張騫哽咽著喊出那句“漢使張騫向陛下復命”時,漢武帝悲愴的表情溢于言表,淚花在他眼中打轉(zhuǎn)。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和柔情重情,被陳寶國演繹得入木三分。
歷史上,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奴的戰(zhàn)爭長達44年。他不僅北擊匈奴、南征南越,還東征朝鮮、西攻西域,整個國家都開疆擴土的同時,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甚至有歷史學者指責漢武帝在戰(zhàn)爭中“賤人而貴馬”。
漢朝攻擊大宛時,幾乎傾盡全國之力。雖然贏了,得“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以下三千匹”,但在回師途中,因受其他小國襲擊以及軍隊將帥暴虐、病疫死亡等原因,到玉門關(guān)時,全軍所剩不到兩萬人,馬只剩下一千匹。也就是說,為了這一千匹馬,漢損失軍士十余萬和無數(shù)軍資。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前與文覺和尚有一場對話,雍正的大概意思是,朕“弒兄屠弟”等所實施的一切殘暴行為,是為了保江山而做出的自我犧牲。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當容妃對廢太子事件做出善意的勸慰時,康熙為了社稷穩(wěn)定,忍痛將容妃貶謫至冷宮服刑至死,康熙一邊流淚一邊殺死了愛妃。
學者張宏杰認為,一些文藝作品用溫情脈脈的面紗,掩蓋了古代政治斗爭的殘酷性。這些帝王的柔情,坐實了他們面臨的家國“二律背反”式的悲劇,更洗白了他們上位的原罪。他認為,出于審查和市場需要,要還原歷史劇中帝王最為真實的面目,并不容易。因為古代皇位實際上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每一個走進角斗場的人不是成功,就是成仁。大部分帝王的溫情、悲情和反思,都來自制作者的杜撰。
布衣天子穿上“皇帝的新衣”
娛樂資本與文化按摩的調(diào)和恰到火候,制造出平民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幻想。在這類劇中,皇帝是觸摸得到的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放棄權(quán)力,憑本事闖蕩江湖。
《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康熙智斗貪官污吏,胸懷天下蒼生,滿足了觀眾關(guān)于“明君”“青天”的審美期待。歷史學者傅國涌甚至認為,清官文化的另一面就是武俠文化,“因為靠清官還不夠,所以人們自然幻想那些武功蓋世,能夠除暴安良的大俠,武俠文化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
布衣帝王看似是在“卡里斯馬型”統(tǒng)治者的對立面,實際上是以平民敘事視角,以“綠林匪王”“俠肝義膽”的戲說模式,把帝王們推向了更高的神壇。
《宰相劉羅鍋》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電視劇中,帝王天子身份被淡化,與角色的人情關(guān)系得到了強化。乾隆、和珅、劉墉構(gòu)成了明君、貪官、清官的政治三角——貪腐與清廉二元對立,帝王居高臨下,主持公義。所有的腐敗必定來自奸妄,皇帝利用權(quán)威化解沖突,既要充當忠奸的調(diào)停者和社稷穩(wěn)定的斡旋者,又要在嬉笑怒罵之中確保正義必勝。
到了《還珠格格》,兒女情長取代了政治博弈,“小燕子”團隊的悲慘命運,是皇后在搞鬼,而乾隆必須是正義的執(zhí)法裁判,立意和邏輯可謂換湯不換藥。
有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帝王戲不是不能拍,但帝王戲不好拍,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代人脫離了歷史語境,不真正理解帝王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經(jīng)濟文化形態(tài),帝王戲就淪為了前朝后宮各方勢力斗來斗去的古代職場劇。
“歷史首先要追求真相,這是根本,好看是第二位的?!备祰扛嬖V記者,“歷史是活的,從人性和細節(jié)切入可以使歷史更真實,更有現(xiàn)場感。但必須突破忠、奸,貪、廉的二元化思維,才能盡可能還原豐滿的、活生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