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夾起的是酸甜苦辣;一雙筷子,傳承的是喜怒哀樂;一雙筷子,承載著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此破降瓱o奇的筷子,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歷史上的筷子
中國是筷子的發(fā)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據(jù)《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亦云:“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玉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边@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fā)展提供了頗具價值的文字史料。由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后,就已出現(xiàn)了精制的象牙箸。大約在明朝的時候,由于“箸”與“住”諧音,有停滯不前的意思,人們覺得不吉利,特別是商人,害怕商品賣不出去,便取“住”的反義“快”,以希望商品快快賣出去;加之“快”又有快樂之意,于是“快”被叫開了。由于“快”為竹子制成,人們就在“快”字上加了個“竹”頭,“筷”便代替“箸”流傳了下來。
關(guān)于筷子的起源,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大禹在治水期間,因為不想浪費治水的時間,吃飯時就用兩根樹枝將熱湯里的肉夾出來。其他人見狀,紛紛效仿,筷子便應(yīng)運而生。二是妲己為了討好、迷惑紂王,用兩支玉簪子夾菜喂紂王。后來,這種夾菜的方式慢慢傳到民間,由此產(chǎn)生了筷子。三是姜子牙最開始用兩根細竹絲檢驗食物里面的毒,此后他便用兩根竹絲吃飯。鄰居們見了,有樣學樣,紛紛用竹枝吃飯。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筷子在中國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
唐詩中的筷子
犀筋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唐·杜甫《麗人行》)
解讀: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卻遲遲不肯夾菜,因為這些早就吃膩了;只可憐那些手拿彎刀精切細作的廚師們,他們可是白白地忙活了一場。
“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言餐具之貴重?!皡掞劇?,飽食生膩?!胞[刀”,刀環(huán)裝有鸞鈴的刀,古代一般在祭祀時割牲用。“縷切”,切成細絲,言食物之精美?!凹娋]”,忙碌之意;前面加一個“空”字,有勞民傷財之意。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難》)
解讀:停下杯子放下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卻吃不下,拔出劍來往四周看,心里是茫然無措的。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等詞向我們展示了詩人受到的沖擊。用“停,投,食,拔,顧”五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作者的一系列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作者心中的茫然,富有動感。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唐·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解讀:白居易有兩個好友,年輕的時候跟元稹交往最深,兩人并稱“元白”;而晚年則跟劉禹錫的關(guān)系較近,并稱“劉白”。如果沒有二人深厚的友誼,沒有白居易對劉禹錫的肯定與欣賞,是不會有這首詩的?!盀槲乙砭骑?,與君把箸擊盤歌?!眲锥讼嗷ベp識,也只有這樣,才有了無拘無束地把酒言歡、吟詩作樂。這里的“箸”,就是筷子的代稱之一。
筷子的使用方法
國人講究“陰陽兩和”“合二為一”,這些觀念在筷子的使用上有所體現(xiàn)。
使用筷子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xié)調(diào)。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菜食。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wěn)。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力學的杠桿原理。同時,兩根筷子,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上為陽,下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用筷子的時候,我們會經(jīng)常將兩根筷子互換位置,這樣,在上的不是永遠在上,在下的也不是永遠在下,蘊含“陰陽可變,萬物可變”之理。
使用筷子的禮儀
筷子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不少禮儀可言,特別是到別人家做客,這些禮儀不可忽略——
1.不能用筷子敲擊碗盞。敲碗是過去乞丐討飯時的做法,如果這樣做,似乎是在告訴主人:“我到你家是討飯的嗎?”暗諷主人不熱情或吝嗇。(主人如果對客人敲筷子,則是請客人快走,是對客人的大不敬。)
2.不能將筷子直插在盛滿飯食的碗里。在中國喪葬風俗中,人去世后會在棺前放上一碗飯,并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這叫“供筷”,自然是主人所忌諱的。
3.不能拿雜色的筷子或長短不一的筷子,這兩種做法分別有不講規(guī)矩和三長兩短的意思。
4.不能將筷子在嘴里來回嘬或嚼,因為這仿佛在告訴主人:“你的飯菜太少了,我只有嚼筷子了。”
5.在某些地方,吃飯時連筷子的擺放位置和方式也是有講究的。譬如,將筷子橫放在碗碟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
使用筷子,防止病從口入
在2003年非典暴發(fā)后,鐘南山院士就呼吁大家使用公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在向公眾詳解家庭衛(wèi)生消毒重點時,再次強調(diào)了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從健康角度來看,使用公筷公勺能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別是降低胃幽門螺桿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體的傳播。從文明習慣的角度來看,使用公筷公勺可幫助大家養(yǎng)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文明用餐等習慣,從而減少浪費。
故事中的筷子
《筷子詩》的由來
相傳,劉伯溫與明太祖朱元璋剛結(jié)識的時候,太祖正在吃飯,對劉伯溫說:“久聞先生大名,可否以孤手中竹筷為題,吟詩一首?”為了進一步提高詩的難度,太祖要求詩中不能出現(xiàn)“筷”字。這時,劉伯溫見太祖所用的筷子乃湘妃竹所制,便吟道:“一對湘江玉并肩,二妃曾灑淚痕斑?!碧婷媛恫恍?,覺得此句并無稀奇。可當聽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箸間”時,太祖贊不絕口。漢家400年江山社稷,始于漢高祖劉邦,在這里,劉伯溫把自己比作張良,那他朱元璋豈不就是漢高祖,正與太祖的想法相和。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溫的政治抱負。
事實證明,明太祖的賞識沒有錯,劉伯溫也一直被視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謀士。
后來,這首詩流傳至民間,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筷子詩》。
周恩來總理與筷子的故事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20世紀70年代訪華時曾對周恩來總理說:“總理閣下,日本的用箸習俗是由中國傳入的,中國的筷箸給我國帶來了既文明又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您一杯,感謝你們給我國輸入了良好的飲食文化?!?/p>
隨后,田中首相又問周總理:“您能用四根筷箸組成一個‘田字嗎?”周總理才思敏捷,他豎起筷子,用四根筷頭排成一個“十”字,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口”字形,左手將四根筷子頭組成的“十”字放入“口”形中。
見此情形,田中首相微笑著再次舉杯說:“巧妙極了,欽佩!欽佩!”
梁實秋談“筷箸”
作為一位美食家,梁實秋對筷子自然頗有研究。在《圓桌和筷子》一文中,梁實秋寫道:“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fā)明。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jīng)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弄東西又進一步??曜舆\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梁實秋一連用了七個“能”,形象地寫出了筷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