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摘要:積極的推進學科融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向,也是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必然選擇。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進行的教學形式也變得多樣起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支持,豐富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活動中?;诖耍疚膹男畔⒓夹g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希望本文的教學思想可以促進高中生的語文素質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寫作教學;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092
合理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突出的價值和意義。不過在很多語文教師看來,運用信息技術雖然可以為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運用信息技術卻是一件很浪費時間的事情。為此,部分教師能避免運用信息技術就避免,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策略,希望有關的觀點可以帶給高中生啟發(fā),促進高中生健康發(fā)展。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課堂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中,由于教師的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形成“思維定式”,且學生也已經(jīng)適應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即使學生原本有興趣,也逐漸隨著教學時間的增長而逐漸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新鮮感,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給課堂教學工作帶來積極影響。
例如,在執(zhí)教《拿來主義》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輔助道具。在課前搜集作者魯迅先生在寫下這篇文章時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拿來主義”風氣,并尋找與此相關的照片、視頻等資料,制成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這些內容,進而在教師講解課文的過程中結合課件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由于教師改變了教學模式,學生對課堂充滿了新鮮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加之教師的引導,這種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新鮮感會逐步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補充材料,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學習動力。
二、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
在信息時代,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獲取信息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在大腦中儲存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并逐步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要求學生通過計算機、手機等媒介,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閱讀、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精讀、泛讀、通讀、跳讀、朗讀、默讀、速讀、品讀、選讀等,既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也能適應不同文本的閱讀。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文章的體裁、題材、結構、內容等,靈活選用閱讀方法,既可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又可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必修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一些與文章相關的材料,提前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寫作內容。有了相關知識背景,學生閱讀文本時就不會感到吃力,這為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文章內容做好了鋪墊。同時,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三、有機互動,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新形式
新課標倡導語文教學要突出“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在課程教學中突出實踐的意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架起了師生互動的橋梁,串聯(lián)了課內與課外學習活動,有利于打造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新形式。例如,學習課文《鴻門宴》時,大部分學生由于沒有看過《史記》原著,所以理解文章內容就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用微課播放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形勢,以及各個人物的性格和經(jīng)歷,讓學生了解文章背景。可見,網(wǎng)絡平臺豐富了多元教學形式,也給學生帶來更多自主學習、互動討論的空間,課下大家繼續(xù)深入探討項羽的性格,通過理清“鴻門宴”的故事情節(jié),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分析人物特征。由此,從課上拓展到課下,整個語文教育過程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
四、還原文章原像,落實信息技術應用
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還要引導學生借助各種輔助工具完成課后學習,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名著導讀”一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的經(jīng)典名著,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讓語文課程的學習成為一件輕松且快樂的事,進一步推動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利用信息技術的各種功能完成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經(jīng)典影視作品《紅樓夢》里“林黛玉進賈府”的這一片段,讓教學活動化靜為動,把教材中的情景用視頻的形式更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出來,帶給學生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掌握課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綜上所述,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帶來了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新內容、新方法、新形式。廣泛的信息資源帶給學生獨特的認知與學習體驗,打破了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活動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開放式、互動式的課堂上開展個性化的學習,通過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歸納與總結,真正融入語文課堂學習語文知識,體驗語文情境,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正.高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西部素質教育,2020,6(4):106+108.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春元中學4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