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敏霞
摘 ?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環(huán)保教育重在引領學生建立環(huán)保生活方式,而這離不開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針對小學生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簡單判斷是非對錯的思維困境等問題,立足學習內容本身蘊含的兩難情境梳理教學邏輯思路,激活與提升已有生活經(jīng)驗,引領學生嘗試辯證思考認識塑料,從多維視角探尋解決策略,促進其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關 鍵 詞?道德與法治;“兩難”問題情境;思維發(fā)展;環(huán)保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1)04-00-04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環(huán)保教育在各個學段都有所體現(xiàn)。“環(huán)保問題不僅是科技問題,更是生活方式的問題?!盵1]而環(huán)保生活方式的建立必然伴隨著兒童對環(huán)保問題的認知、理解、分析、判斷等思維過程。當學生真正思考其所面對的環(huán)保問題,反思自身的行為并作出道德判斷時,才能真正建立環(huán)保意識,逐漸養(yǎng)成環(huán)保生活方式。其中,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一課設置了“從‘白色污染說起”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包括了解塑料制品的廣泛應用及其原因、認識塑料垃圾給人們帶來的困擾,為減少白色污染想辦法三個內容。旨在引領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環(huán)保問題,充分認識塑料的利與弊,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自主探索“減塑”策略,指引自身的環(huán)保生活。其本身便蘊含著用還是不用的“兩難”意味,具有很好的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教學價值。
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對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各種塑料制品習以為常,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知道環(huán)境受到污染,但對其危害并沒有具體的認識,很少去思考相關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這造成學生在面對塑料制品的危害時,其思維容易陷入非此即彼、不好就不用等簡單的是非判斷的困境。對此,我們嘗試拓展教學素材,梳理教學邏輯思路,引導學生真正走進這一“兩難”情境,展開深度思考與辨析。
一、走進“兩難”問題:辯證認識塑料
“道德兩難問題”指人們在道德選擇上面臨的兩難境地,也稱“道德困境”或“倫理困境”,以其強烈的認知沖突而廣受關注,[2]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常用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但是,小學生的道德理性有待形成與發(fā)展,其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理解與領悟還有待形成。因此,教學首先要通過對塑料優(yōu)點的認識,喚醒與拓展學生的相關生活經(jīng)驗,從而思考、理解其生活應用為何如此廣泛。如此,實現(xiàn)其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提升,學會辯證認識塑料,才能避免其作出“用”或“不用”的簡單判斷,真正發(fā)揮本課所具有的“兩難”德育價值。
在學生認識到廢棄的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就是“白色污染”后,教師出示課件:
師:看到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你有什么想法?
反差巨大的觀點瞬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自然會產(chǎn)生質疑,進而展開思考。由此,教師先引導學生探究觀點一“塑料為什么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看一看、問一問等方式,探究塑料的優(yōu)點。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往往比較淺顯,需要教師的切實引導。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我們針對探究重點——塑料“多變”和“絕緣性”兩個特性,梳理了探究思路(見圖1和圖2),以幫助教師厘清教學思路,從而通過追問和適時點撥,不斷激發(fā)學生思考,拓展和深化學生的相關生活經(jīng)驗。
[教學片段一]四人小組交流匯報
A組匯報: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塑料顏色有很多,紅的,白的,綠的,等等。
師:塑料可以變成這么多不同的顏色,除了變色,還有什么變化?比如形狀、軟硬程度?
生2:變方形,圓形,薄的,厚的,軟的,硬的,等等。
師:這么多變的塑料有什么用呢?
生1:我們用的筆,鉛筆盒,尺子等都是塑料做的。
生2:我家的臉盆、花盆等也是塑料做的,可以用來裝東西。
生3:塑料還可以做成各種樂高、積木、玩具手槍等。
B組匯報: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電線的外殼是塑料做的,爸爸說說它有絕緣的特點。
師:在咱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應用了電線塑料皮的絕緣特點?
生2:插座,拖線板等。
生3:插頭,我家里還有電筆,爸爸用過它。
師:是?。∷芰舷駛€魔術師,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多東西都是它變的,那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塑料,會變成怎樣?
生1:學習用品得用金屬代替太重了,那我們的書包會變得很重,背不動了。
生2:家里的臉盆等用玻璃代替,很容易敲破,太不方便了。
生3:插座等外殼不用塑料就容易導電,使用起來太不安全了。
師總結:看來塑料的這些特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很好地保障了我們的生活。怪不得塑料被稱作21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
這一探究過程重在激發(fā)和拓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梳理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塑料的認識。教師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追問啟發(fā),引導學生不斷觀察、詢問家長等,充分了解塑料的特性,認識到塑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及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以此,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塑料與“我”,激發(fā)其在之后“白色污染”的探究中,深度思考“用”還是“不用”背后的原因,展開價值辨析。
通過探究“塑料為什么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學生對塑料的應用價值有了深度的理解和思考;進而通過探究“塑料為什么被稱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fā)明”,學生將充分“認識、體會塑料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和危害”。這一探究問題相對比較抽象。塑料之所以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是因為其處理比較困難,其中涉及諸多技術問題,小學生難以理解?;诖?,我們梳理了相關問題的思維過程(見圖3)。
這一教學思路圍繞“感知塑料危害”這一目標,立足學生熟悉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展開層層追問,幫助學生梳理日常垃圾分類的生活經(jīng)驗,深化對塑料危害的認識。
[教學片段二]
師:塑料給我們生活帶來了這么多便利,是21世紀當之無愧的偉大發(fā)明。但是,它也被稱為20世界最糟糕的發(fā)明,為什么呢?
生1:被隨地亂丟,或丟在了海里。
(師隨機出示亂丟在地上,海里的照片)
師: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看上去很難看,海灘邊的亂糟糟的。
師:是啊,大量被亂丟棄的塑料袋讓原本美麗的家園不再美麗,甚至造成了污染,你知道有什么后果嗎?
生2:大海變成垃圾池了,海水被弄了。
師:被污染的僅僅是海水嗎?讓我們一起來看視頻,播放《大海中垃圾的危害》。
生3:塑料亂扔危害太大了,對海水,動物,甚至人都產(chǎn)生了危害。
師:不亂扔,扔進垃圾桶,污染問題能解決了嗎?
生疑惑。
師:你知道垃圾桶的垃圾最后又去到了哪里?
生4:被焚燒。
師(出示小博士講解塑料焚燒危害的相關資料):焚燒能解決塑料的污染問題嗎?
生閱讀資料:焚燒產(chǎn)生的二惡英對大氣,人體都會產(chǎn)生致命傷害,不能燒。
師:焚燒不行,那就改成填埋吧,還會造成污染嗎?
生5:破壞土壤。
師(出示小博士關于填埋危害的相關資料):填埋后污染的僅僅是土壤嗎?
生6:塑料垃圾很難自然分解,會對牲口、人類、地下水等造成影響。
師小結:塑料垃圾的危害就在于它非常難降解,危害極大,給我們帶來的困擾真不小。難怪它被稱作21世紀最糟糕的發(fā)明。
小學生對于塑料垃圾的認識停留在要分類丟進垃圾桶,并未真正意識到其對環(huán)境的危害。教師通過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焚燒和填埋的相關視頻,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塑料垃圾處理的難度。由此,從垃圾桶——垃圾站——垃圾處理方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思考塑料垃圾的危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走進熟悉卻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的世界,深刻感受塑料垃圾不可回避的危害,透過現(xiàn)象深究問題的本質,實現(xiàn)了認識和思考的提升。面對塑料制品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塑料垃圾的巨大危害,用還是不用?學生自然產(chǎn)生了探究問題解決策略的愿望。
二、展開多維思考: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經(jīng)過前述兩個問題的探究,充分激活和拓展了學生的相關生活經(jīng)驗。學生對于“白色污染”這一兩難問題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思考不再停留在簡單的“不好”就該完全不用的層面,轉而積極尋找問題解決策略。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材設置了相關鏈接,呈現(xiàn)了面對這一“兩難”問題,德國、愛爾蘭以及我國政府的相關做法。這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產(chǎn)生探尋“減塑”行動的實踐熱情。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在不斷探尋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辦法,其本身便蘊含的創(chuàng)新、環(huán)保等德育價值?;诖耍覀儑L試拓展教材內容,將科技與環(huán)保引入課堂,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從多維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深化學生的“兩難”思維體驗。教學思路見圖4。
教學片段三:
師:面對塑料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用會給生活帶來諸多困擾,用了會給環(huán)境和人帶來致命的壞處,用還是不用?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
生1:少用塑料袋。
生2:重復利用塑料袋。
師:從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到用還是不用塑料袋的關鍵是——“人”。國家也意識到了人的重要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讓人們少用塑料袋。(出示限塑令相關資料)效果如何呢?
生3:應該不是很好,我們平時去菜場,超市等買東西都還在用塑料袋。
師:限塑令最后甚至變成了禁塑令。有償使用的規(guī)定并沒有真正改變塑料的危害。這兩年從國外到中國都相繼將限塑令直接升級成禁塑令,在很多場合禁止使用塑料袋,用法律的形式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出示禁塑令相關資料)
師:我們的科學家和環(huán)保人士也在積極想辦法,比如用可降解塑料和以紙代塑。(出示相關資料介紹)
師引:通過閱讀資料,你覺得這些辦法解決問題了嗎?
生4:塑料即使可降解,也需要特定的條件,不能自然降解。
生5:以紙代塑也許有作用,但是也會耗費大量的森林資源,帶來新的環(huán)境問題。
師: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探索,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目前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么做呢?
生:能不用塑料袋就不用,買東西時,自己帶著籃子或布袋。
師小結:說的非常好,在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前,我們要從自己做起,減少使用塑料制品。請大家積極討論思考,制定我家的“減塑”方案吧。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從限塑令、禁塑令,到運用科技技術探求解決白色污染的策略,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體悟國家政策法規(guī)、技術與人的關系,嘗試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和理解環(huán)境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利與弊等。學生在增長知識與見聞,深度認識環(huán)?!皟呻y”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判斷,充分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復雜性。在這一過程中,分析、判斷、辯證思考等思維發(fā)展內蘊其中。而有了如此深度的思考和理解,學生必將加深對環(huán)保問題的重視,進而指引自身的環(huán)保行為,真正建立“減塑”的環(huán)保生活意識,用行動改變生活。
學生自主制定的“周末塑料垃圾”減塑方案,見證了學生的學習成果。他們認真調查,發(fā)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常用塑料袋的生活細節(jié),如早餐打包、生活垃圾、早鍛煉時的礦泉水瓶、購物袋、家里用完的洗發(fā)水瓶等,進而從實際出發(fā),總結了自帶便當盒打包、用保溫杯喝水等方法,還提出少吃外賣,自帶環(huán)保袋購物等方法,力求再利用、少用塑料袋或使用代替品等。多維解決方案,充滿了思維的創(chuàng)新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教材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82.
[2]沈毓春.思辨的張力與理性的選擇——高中思想政治"道德兩難問題"案例教學研究[J].中小學德育,2018(08):45.
責任編輯 ?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