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驅動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存續(xù)與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其文化生態(tài)每況愈下;另外,新時代背景下的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新格局對于蘊藏著大量民間文學藝術的西部地區(qū)來說,是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在危機和機遇并存且相互交織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極具緊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對現有的法律保護現狀進行深入剖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可行的完善建議,旨在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為民間文學藝術事業(yè)順應時代要求和繁榮發(fā)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文化生態(tài);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2
0 前言
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是全方位發(fā)展要素的比拼,文化軟實力成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實力的象征,民間文學藝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發(fā)展,漸漸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附庸;且當前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規(guī)定過于寬泛,未形成精細化、專業(yè)化的法律保護,在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方面存在空白,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乏統(tǒng)一的高位階法律的指導,導致各個地區(qū)和民間文學藝術各個類別的保護規(guī)定相互重復,未達到當前對民間文化藝術的高規(guī)格保護目標。因此,應從民間文學藝術本身的特性以及法律保護的現狀入手,強化“公益、私益相結合保護”的立法主旨,結合多元化的法律保護措施,促進民間文學藝術蓬勃發(fā)展。
1 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及特性
法律沒有明確界定“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其近似的準法定概念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根據版權局起草的“征求意見稿”第二條,可以得出該概念具備3個基礎特征:第一,集體性;第二,在時間上表現為世代傳承;第三,作品的表達必須具備文學藝術性,在實質內容上必須蘊含和體現該集體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價值。
根據上述“征求意見稿”所規(guī)定的特征以及民間文學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民間文學藝術品主要具有3個性質:
第一,極強的流變性。民間文學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空間的變化而被傳襲并不斷演變、發(fā)展,在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無所終境。
第二,非固定性和廣泛性。蘊含和體現該群體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價值是民間文學藝術的核心要義,也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表達內容的實質性要求,這決定了作品形式的非固定性、范圍的廣泛性及其本身的復雜性。
第三,一定的私益性和較強的公益性。雖然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是特定集體群體性創(chuàng)作的產物,有一定的私益性,但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傳播表現來看,它早已流入社會公有領域,成為全社會共享的財富,因此,它還具有較強的公益性[1]。
2 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時代要求
我國東西部區(qū)域發(fā)展存在巨大差距,為鞏固脫貧攻堅重要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央明確表示國家將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新格局的形成。文化經濟作為驅動經濟社會長足進步和可持續(xù)綠色發(fā)展的動力機制,推動民間文學藝術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有助于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fā)展[2]。
3 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現狀
3.1 民間文學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現狀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人員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而高速流動,在這一過程中,以經濟關系為核心的利益需求是保證個體融入這種新的社會秩序的基本規(guī)則和現實機制,使維系傳統(tǒng)社會的披著溫情脈脈面紗的非正式的規(guī)范制度不穩(wěn)定而失效。此機制作用在個人層面最直觀的表現為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不斷沖擊著現有價值體系。此種結果的社會映射則表現為人文關懷的日趨式微,社會關注點日益集中,使得如民間文學藝術這種文化傳承亦成為攫取經濟利益的工具。
蘊含著基于文化價值所攜帶的巨大商業(yè)價值的民間文學藝術就是在此種背景下被大量發(fā)掘出來,與此文化經濟學現象同時產生且不可避免的是基于此種價值的日益凸顯的利益紛爭,即權屬爭議;而其他價值基礎,比如國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傳承與振興、社會文化的多元性等,則只是除經濟誘導外占據為數不多的一部分“席位”,由此造成的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狀況是,許多難以得到上述價值支撐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或者是直接的現實的利益彰顯需要長期大量的成本投入、管理和運營的民間文學藝術,正處于失傳甚至是快速消逝的窘境。因此國家近年來不斷樹立正確且單純的文化傳承導向,以期不使文化完全淪為經濟的附庸。
因此,為了挽救由于受到巨大沖擊而處于嚴重危機的民間文學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促使民間文學藝術在順應新時代要求的同時實現可持續(xù)的繁榮與發(fā)展,對相關法律保護體系的進一步構建與完善在當前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2 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現狀
在中央層面的立法上,現行著作權法第六條有明確規(guī)定,經兩次修訂的《著作權法》仍然保留了這一條。在第三次修訂的二次審議稿的第十條重新表明了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態(tài)度。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被“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一詞替代,可以看出概念的外延范疇得到了進一步的清晰的認識,其范圍的擴大有利于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更精準的保護;“著作權保護”的提法被刪去這一點再次表明了“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所指的范圍要遠大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所指的范圍,這樣的設計考慮到了除了作品之外還有專利、商標、商業(yè)秘密等,比如一些制作技術、制作流程等。因此,僅有著作權的保護是不夠的。未來經修訂的著作權法的正式頒布和實行將對民間文藝的保護提供基本框架指引作用,尤其是對特別法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條例的制定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這將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大多數內容是原則性的規(guī)定,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保護和管理等問題,使其更像是非遺保護方面的宣言性基本法[3]。而民間文學藝術具體的保護問題并不是其目標所在,因此其保護效力有限。
《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從行政角度進行了一般意義上的概括性保護,并且其保護的范圍過于狹窄,保護對象只限于作為民間文藝一部分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種、技藝,大量在標準之下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得不到這部特別法的專門保護,但它們本身是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樣的法律保護存在極大的疏漏。
在地方層面的立法上,2000年出臺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是我國在民間文學藝術領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guī)[4],其保護對象除了民間文學藝術之外,還包括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節(jié)目、慶典活動、民俗活動以及代表性的建筑設施和特定的自然場所,可見其帶有濃郁的地方性特色。但它以公法領域的行政保護為主,而未涉及私法領域的人身性和財產性規(guī)范,即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所有者與使用者的權利義務關系未制定明確的規(guī)定。在此之后,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新疆等省區(qū)也陸續(xù)制定了自己的保護條例[5]。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但這些法規(guī)的位階較低,不能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的全國性保護示范,此外,在缺乏中央特別制定的統(tǒng)一法律標準的情況下,接連出臺的眾多地方性法規(guī)在內容上難免會出現重疊和矛盾,造成相關法律保護體系雜亂無章。
3.3 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現狀
綜上可見,我國在民間文學藝術領域的法制建設有積極而有意義的作用,并且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取得重大發(fā)展,但仍然存在兩個不足之處:
第一,民間文學藝術在較高位階的法律保護層面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專門行政法規(guī)《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仍未公布,使得現行著作權法第六條的規(guī)定在現實生活中處于有名無實的極度尷尬的境地,同時也造成了無法可依以及文化生態(tài)的窘迫現狀。比如外籍人員以采風為名收集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導致大量文化資源流失境外;任意歪曲、濫用民間文學藝術;為謀取商業(yè)利益而任意買賣,如買斷大量少數民族民歌版權,以及電影涉嫌抄襲少數民族民間樂曲等侵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事件層出不窮,對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造成了嚴重損失。
第二,法律的規(guī)制與保障能力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實際生活的需要。如今,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現行著作權制度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著作權的主客體、權利義務內容和傳播形式發(fā)生變化等,各利益主體之間原有的平衡關系被打破,侵權行為變得更加便捷、多樣、隱秘,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更艱巨。因此,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必須進一步構建和完善著作權制度。
4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進階構想
4.1 強化立法主旨
必須兼顧私益與公益,協(xié)調推進個體利益、社會利益與國家利益一體化,使民間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智慧與社會財富競相迸發(fā),實現民族文化振興與國家富強。
“現代著作權法在強化著作權保護的基礎上,還須重視社會公眾對于知識與信息的合理分享。”[6]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性質具有一定私益性和較強公益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在民間文學藝術立法實踐中必須兼顧私法保護和公法保護[7]。著作權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調整特定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使用者、消費者以及社會、國家等各方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以此兼顧和保障各權利人的權益獲得與促進知識信息傳播、社會進步之間矛盾的妥善處理,實現私益與公益的合理分配,使彼此處于長期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的秩序狀態(tài)。簡言之,就是要讓各方主體的利益實現最大化。因此,必須處理好民間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授權與使用、開放與共享、侵權與處罰等有關知識產權生產、保護與傳播發(fā)展的關鍵矛盾,要在鼓勵創(chuàng)造、保護創(chuàng)造和便利傳播、促進運用和財富共享之間找到平衡點。
4.2 多元法律保護
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應從公法和私法結合的角度進行。這是由民間文學藝術所具有的一定私益性和較強公益性決定的。
在公法保護方面,首先應在普查的基礎上建立有關民間文學藝術的數字信息庫,這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前提條件;其次,可以借鑒日、韓的“人間國寶”制度,對傳承人的權利、義務制定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再次,法律應允許設立有關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基金和保護協(xié)會,發(fā)動民間大眾的力量,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最后,應完善相關制度,防止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流失境外。
在私法保護方面,要依托于知識產權法,著重關注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備案制度的問題。一些民間文學藝術的情節(jié)和母題在各民族中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又兼具在不同民族、地域范圍內的比較獨立的極強流變性,因此,一旦被個別民族備案,必然會引起與此相關民族之間的矛盾,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要對備案資格進行特別說明,以防惡意備案事件發(fā)生。
5 結語
民間文學藝術是傳承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的發(fā)展機遇面前,民間文學藝術面臨著急劇惡化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tǒng)民間文化資源嚴重流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失。然而即便如此,如今仍沒有相關法律尤其是特別法對其加以保障。因此,從公法、私法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加快制定并頒布實施“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條例”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為了彌補較高位階法律的缺失,給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效保護,為其發(fā)展繁榮和順應新時代要求保駕護航,更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參考文獻:
[1] 魏清沂,羅藝.民族民間文學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法理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04):94-101.
[2] 付榮.西部大開發(fā)中民族民間文化的法律保護[J].河北法學,2004(04):104-107.
[3] 楊艷,肖京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思考[J].法學雜志,2007(5):65-67.
[4] 高家明.構建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的活態(tài)機制[J].大舞臺,2015(01):253-254.
[5] 非遺保護知識產權的新課題[J].電子知識產權,2011(Z1):38-39.
[6] 網絡環(huán)境下以良法促進善治 促精神文化產品有效傳播[N].人民政協(xié)報,2019-05-15(004).
[7] 嚴永和.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J].知識產權,2009,19(03):69-74.
作者簡介:史佳寧(1995—),男,山西陽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