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振華
摘要:在“鴻門宴”中,曹無傷可以說是個非常關(guān)鍵的人物,他本想投靠項羽卻被項羽所賣,身首異處。項羽“出賣”曹無傷這個邏輯矛盾點,給文本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要解讀并還原這個邏輯矛盾點的“真相”,唯有潛入文本語境,借助文本所提供的知識存檔展開知性推理,依托文本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形式意義來理解人物的行為意圖與心理特征,把脈作品人物在特定語境中的瞬時情感。
關(guān)鍵詞:《鴻門宴》;文本細讀;語用;語境;推理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jì)》中的精彩章節(jié),也是劉邦與項羽攻守異勢的關(guān)鍵節(jié)點。但導(dǎo)致劉、項二人爭斗的卻是文中只出現(xiàn)一次的“小人物”——曹無傷,他串起了“鴻門宴”整個事件的起因、發(fā)展和結(jié)局。但吊詭的是,曹無傷告密項羽,本應(yīng)得到項羽的感謝,可項羽在接受劉邦謝罪時居然把曹無傷給“出賣”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一邏輯矛盾點無疑給文本理解帶來困難,值得去追問,去探究。
對于項羽為何要出賣曹無傷,歷來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項羽出賣曹無傷反映其性格上的“寡謀輕信”“委過于人”“保全面子”等?!督處熃虒W(xué)用書》中的解讀是:“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崩钪摹⒂勒略凇丁带欓T宴〉評析》一文中這樣論述:“(項羽)第二天見到劉邦謝罪,卻洋洋自得,并脫口把曹無傷告密之事和盤托出。”此文聯(lián)系項羽得知劉邦欲王時的大怒、得知劉邦宴中逃走后的泰然,認為項羽是“簡單暴躁而又剛愎自用”。王連龍《項羽為什么要“出賣”曹無傷》則給出與上文相反的看法,認為項羽出賣曹無傷,只是“裝傻充愣”,實際上項羽是個心機頗深、“奮智滑賊”的人。
筆者在初次教學(xué)《鴻門宴》時,就對項羽出賣曹無傷的吊詭行為感到困惑,一直留心探究。多年來,數(shù)次閱讀《史記》《資治通鑒》《漢書》及相關(guān)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司馬遷給項羽這位他傾心的英雄蒙了層層面紗,后人唯有細讀文本去層層揭開,方能感悟到他寫項羽的“別有用心”。我們知道,文本細讀離不開語言功能的運用,而語言功能的運用又要和文本語境相結(jié)合。從交際主體來講,說話人希望通過話語傳遞的信息或意圖,往往受交際對象、時間、地點、事態(tài)等語境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所以,要想解讀項羽“出賣”曹無傷這個邏輯矛盾點,唯有潛入文本語境,把脈作品人物在特定語境中的瞬時情感,完成對文本合乎語用功能的理解、對人物行為與人物關(guān)系的客觀解讀。
一、項羽是有意出賣曹無傷嗎?
對于項羽有意“賣”無傷的觀點,筆者不敢茍同。至于項羽為何一見前來謝罪的劉邦就脫口說出告密的曹無傷,竊以為,這是項羽的無意之舉——對自己勇猛的自信,對軍力弱小的劉邦的輕視。
秦二世元年九月,會稽守殷通自己想發(fā)兵起義,可項梁心里不同意,假意讓殷通“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得到項梁授意的項羽見到會稽守殷通后,“遂拔劍斬守頭”。會稽守“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shù)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這是項羽戰(zhàn)斗力的首秀,一出場就表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勇猛果敢。
最讓項羽名聲大震的當(dāng)屬巨鹿之戰(zhàn)——戰(zhàn)前誅殺宋義,戰(zhàn)時解巨鹿之圍,戰(zhàn)后懾服諸將。楚懷王派宋義帶兵去救援被秦軍圍于巨鹿的趙王,可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被封為次將的項羽前去勸諫宋義進軍攻擊,并獻計說可速帶兵渡過黃河在外面攻打秦軍,趙兵在里面攻打秦軍,這樣秦軍必敗??伤瘟x不聽:“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比欢?,宋義在送兒子去輔佐齊國時,到了無鹽這個地方,擺酒設(shè)筵,大會賓客,全然不顧及風(fēng)雨中凍餓交加的士兵。年輕氣盛、果敢堅決的項羽義憤難平,趁早上參見宋義時,在帷幕中砍下了他的腦袋,隨后對軍中人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彼瘟x手下諸將得知后竟沒有人敢抗拒,“當(dāng)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其后,“威震楚國,名聞諸侯”的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更是勇冠諸侯軍?!绊椨鹉讼ひ珊?,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苯又抉R遷用襯托手法描寫項羽的勇猛無敵:“當(dāng)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谑且哑魄剀?,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p>
這些“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諸侯將”里應(yīng)該有劉邦。雖然司馬遷“為尊者諱”沒有明說,但在《史記·項羽本紀(jì)》中還是有交代的:“楚兵已破于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边@表明劉邦封侯的事情是發(fā)生在巨鹿之戰(zhàn)前,他也應(yīng)是帶兵前去攻打秦軍,欲解巨鹿之圍的諸將之一。
司馬遷用大量筆墨如此刻畫項羽應(yīng)有其意圖:愈把項羽描寫得英勇無敵,愈能襯托出劉邦的弱小。項羽堅信,就算劉邦占據(jù)了咸陽,他也能不費吹灰之力把咸陽奪過來。加之,劉邦攻入咸陽,隨即還軍霸上,也是示弱于項羽。這更讓項羽對劉邦放松戒備,不把他放在心上。
相比“泗縣亭長”出身、遇事常言“為之奈何”的年長者劉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世世為楚將”的青年項羽無疑在軍事上占據(jù)優(yōu)勢,在心理上存在輕視,在外交上難免忽視。再者,鴻門宴之前項羽擁兵四十萬,號稱百萬;而劉邦的兵才十萬,號稱二十萬。此時的劉邦哪能敵得過如狼似虎的項羽大軍?此時的項羽哪里會看得起劉邦?因此,項羽直接告訴前來賠罪的劉邦,是他的左司馬曹無傷告的密,應(yīng)是無意之舉,提醒劉邦好自為之,不要妄想和自己爭戰(zhàn)功。
二、項羽和劉邦的兄弟情義是曹無傷能破壞的嗎?
就劉邦能從鴻門宴上逃脫這個細節(jié)來看,項羽還是念及和他的兄弟情義的。實際上,鴻門宴之前劉、項二人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并不是勢不兩立的仇家。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jì)》中多次寫到二人共同作戰(zhàn)、并肩殺敵的情景。秦二世二年,項梁收編了劉邦的隊伍后,又給劉邦增加兵力五千人,“五大夫?qū)⑹恕?。隨后,項梁“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磥硗莱遣⒉粌H是項羽一人的愛好,劉邦也好此口。在接下來楚軍進攻定陶的戰(zhàn)爭中,“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與秦軍戰(zhàn),大破之,斬李由”。在共同作戰(zhàn)期間,劉、項二人的情感應(yīng)該十分深厚,“約為兄弟”。斬了秦將李由后,項梁有了驕色,而被秦將章邯攻下定陶時擊殺。此時,“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與呂將軍俱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這時劉、項二人的軍隊才分在兩處,但二人仍同屬楚軍,相互呼應(yīng),同聲共氣。
劉、項在戰(zhàn)斗中建立的信任在重情重義的項羽那里可謂頗有分量。秦二世三年,楚懷王拒絕項羽而派遣劉邦西攻咸陽,這給了劉邦先機攻占咸陽的機會??身椨鹪购薜娜瞬⒉皇莿?,而是楚懷王。鴻門宴后,項羽進入咸陽并屠城,殺死秦降王子嬰,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歸,還沒忘記讓楚懷王改變之前派兵攻取咸陽時的約定。遺憾的是,懷王卻回答“如約”。這讓項羽十分惱火,干脆自立為王,并向諸將顯功說:“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p>
項羽對楚懷王的恨并非到此為止,隨后,他又想方設(shè)法把楚懷王殺了?!皾h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用借刀殺人之術(shù),讓衡山王、臨江王把義帝擊殺在江中。由此可知,項羽是多么記恨楚懷王。
項羽對劉邦的情義在項羽欲殺劉邦父親時也能得到印證。“當(dāng)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項羽欲殺太公,不過是想嚇唬劉邦一下,沒想到劉邦用父子兄弟之情來撥動重情重義的項羽;再加上項伯的勸阻,項羽也就順勢放了劉邦的父親。其實,如果倒過來想一下,就能理解項羽這種重情重義的做法了。項羽屠城無數(shù),難道會無緣無故對一位老年人心慈手軟嗎?這只能表明項羽心里還是顧及和劉邦的兄弟情義的。
劉、項之間深厚的情義,哪能僅憑曹無傷一句告密的話就給離間了呢?溫諾雷德在《理解自然語言》中說:“當(dāng)某人看到或聽到一個句子時,他會利用他的全部知識和智力來達到理解這個句子的目的。”項羽盡管勃然大怒,但頭腦清醒,明白曹無傷的目的無非是想在他打敗劉邦后,能有個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試想,在劉邦破咸陽這件事上,就算沒有曹無傷來告密,還會有“李無傷”“張無傷”等來告密。當(dāng)然,曹無傷作為劉邦的將領(lǐng),居然在劉邦處于弱勢的情況下賣主求榮,算不上君子之為。重情義的項羽哪能讓如此見利忘義的曹無傷破壞他和劉邦的兄弟情義?所以,在劉邦前來謝罪時就隨口說出告密者是曹無傷,這純屬下意識的無意(大意)行為。
日本文化名人茂呂美耶在《歷史是知識推理游戲》中說:“許多知名事件,交織其中的人物角色、來龍去脈,大家耳熟能詳,卻找不到掩埋在深處的‘真相,結(jié)果早已凝凍,但其過程、因素卻隱藏著無數(shù)種可能。”這“無數(shù)種可能”只能借助文本所提供的知識存檔進行知性推理,依托文本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形式意義來理解人物的行為意圖與心理特征,從而實現(xiàn)文本語用意義的解碼。
參考文獻:
[1] 李知文,劉永章.《鴻門宴》評析[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78(1).
[2] 王連龍.項羽為什么要“出賣”曹無傷[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5(9).
[3] 王建華.語用學(xué)與語文教學(xué)[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