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述波
(萊西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萊西 266600)
潰瘍性疾病的主要并發(fā)癥為胃穿孔,患者會出現(xiàn)劇烈的腹痛癥狀,并且會由上腹部向全腹迅速擴散,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chǎn)生嚴重威脅[1]。手術方案是臨床治療胃穿孔的主要手段,其中經(jīng)典的手術方案為開放修補手術,其視野比較廣闊,然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2-4]。為使治療效果提高,保證患者的治療安全,本文主要探究胃穿孔患者運用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胃腸動力恢復產(chǎn)生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胃穿孔患者,根據(jù)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人。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9.57±8.17)歲,平均發(fā)病時間(9.26±1.69)h;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50.51±9.74)歲,平均發(fā)病時間(9.97±1.24)h。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以予以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選擇合適的位置做一手術切口,臨床一般選擇在中上腹部正中位置,進入腹腔以后清除積液、溢出物等,對穿孔部位進行探查。若穿孔較小,可以使用不吸收縫線對漿肌層進行縫合,同時使用大網(wǎng)膜對上部進行覆蓋,并縫合胃壁。若穿孔較大,需要切除穿孔組織和壞死組織,使用大網(wǎng)膜將其堵塞并覆蓋。通過不吸收縫線妥善固定穿孔附近的大網(wǎng)膜和胃壁組織。觀察組實施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協(xié)助患者采取合適體位,一般取頭高腳低位,將觀察鏡置入臍部,在左右肋骨中線距離3cm的位置將操作孔建立起來,同時對患者的腹腔狀況進行仔細觀察,在腹腔鏡的作用下清除腹腔積液,同時將穿孔位置找到,通過0/1Dexon線對穿孔部位予以全層縫合,覆蓋大網(wǎng)膜后妥善固定,并觀察修補孔位置是否有滲漏情況存在,使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清洗。將引流管放置于靠近穿孔處、下腹部位置,手術結束后第3天將引流管拔除。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胃腸功能指標,主要包括胃動素、胃泌素、胃電主功率、胃電幅;③比較兩組腹腔感染、腸梗阻及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用(±s)、[n(%)]表示,“t”、“χ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觀察組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1 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對比(±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22.52±12.45 51.31±2.40 13.66±2.40 6.12±0.55對照組 45 77.56±18.41 67.44±3.45 22.56±2.14 8.86±1.25 t - 8.241 14.397 12.147 10.365 P -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
2.2 比較胃腸功能指標:觀察組胃動素、胃泌素、胃電主功率、胃電幅各指標水平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胃腸功能指標(±s)
表2 對比胃腸功能指標(±s)
檢查指標 觀察組(n=45) 對照組(n=45) t P胃動素(μmol/L)治療前 148.51±12.50 147.55±12.73 1.841 >0.05治療后 182.06±15.47 165.27±13.45 12.011 <0.05胃泌素(μmol/L)治療前 68.43±6.55 69.56±5.90 0.987 >0.05治療后 88.25±6.48 80.16±1.85 13.011 <0.05胃電主功率(dB)治療前 81.26±11.56 82.10±13.65 2.874 >0.05治療后 98.07±8.26 90.46±10.26 10.974 <0.05胃電幅(uV)治療前 121.55±13.50 120.35±15.22 5.241 >0.05治療后 151.45±17.44 136.49±18.22 12.628 <0.05
2.3 對比并發(fā)癥。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并發(fā)癥[n(%)]
胃穿孔發(fā)作過程中患者會有劇烈的腹痛癥狀出現(xiàn),同時有惡心、嘔吐,甚至休克等相關癥狀伴隨發(fā)生,如果不進行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腹腔內(nèi)會大量的分泌腸胃液,胃液的積聚會導致大量細菌產(chǎn)生,從而引起急性腹膜炎,增高疾病致死率。現(xiàn)階段,該病的治療手段主要為手術治療,但是不同的手術方式會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5-8]。
本文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均較短(P<0.05),同時,治療后,觀察組胃動素、胃泌素、胃電主功率、胃電幅各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能夠使失血量降低,使癥狀恢復時間縮短,同時能夠使機體的胃腸功能指標得到改善,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較小,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術后具有較快的恢復時間,可以使住院時間有效縮短[9-11]。此外,微創(chuàng)手術后產(chǎn)生的瘢痕較小,患者對其具有更高的接受度,通過合理應用腹腔鏡,在冷光源下進行相關操作,手術環(huán)境相對封閉,不需要過多的顯露腹腔臟器,可以使腹腔滑液丟失、腸道粘連和胃腸道刺激等相關情況的發(fā)生降低,有利于使機體的胃腸功能指標得到改善,促進疾病迅速恢復[12-15]。并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4.44%),(P<0.05),表明相比于開腹手術,運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能夠使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其治療安全性更高,該研究結果和王寶剛,張輝學者[8]研究的研究組并發(fā)癥7.50%比對照組25.00%少(P<0.05)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胃穿孔患者運用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使機體胃腸功能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能夠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因此,應當大力推廣應用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