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怎樣立足“大文學史觀”

2021-04-27 20:51韋春喜
博覽群書 2021年3期
關鍵詞:魏晉文學史文體

韋春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學界對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化,更新文學研究觀念,重寫文學史成為一股重要潮流。其中,從“大文學史”的角度進行撰寫、研究是這股潮流中最引人矚目的研究立場。雖然,“大文學史”這一概念的提出甚早,但真正秉持這種立場進行研究的著述,則以趙明先生主編的《先秦大文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兩漢大文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為代表。這兩部斷代文學史本著先秦兩漢時期文史哲互動互融的基本文化形態(tài),較早開啟了“大文學史”著述。由于每一文學時段都有其時代特色與演進規(guī)律,如何秉持“大文學史”觀念進行漢代以后文學史的書寫,成為學界必須思考、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一方面,劉懷榮、張新科、冷衛(wèi)國三位教授主編的《魏晉南北朝大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簡稱“該書”)做出了創(chuàng)新性探索,可謂21世紀以來“大文學史”著述的典范。

該書體制規(guī)模宏大,分上、中、下三冊,總字數164萬字。作為一部“大”文學史,撰述的首要前提是如何充分把握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總體性質。與先秦兩漢文學相比,雖然此時期的文學已從文史哲互動互融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文學自覺意識更加鮮明,文學形態(tài)也更加豐富,但文學從來不是一種自足自為的行為,始終處于濃厚的社會、時代文化環(huán)境之下。它立足于文化,并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不停演進,展示出不同的時代文化風貌與特色,同時文學本身也是當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文化發(fā)展、進行文化呈現的重要載體??v使是現在所謂的“純文學”,也是社會思想、文化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立足于這種基本思考與認識,該書盡力把魏晉南北朝文學發(fā)展置于社會、政治、學術、思想、宗教、藝術等立體性文化視域,關注各個層面的文化對不同文體、作品的深刻影響。這是該書能夠成其“大”的根本原因。

“大文學史觀”本質上反映了古代文學史撰寫的中國文學立場。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撰寫深受西方“文學”觀念的影響,多集中于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文學體裁上。這種寫法是否符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實際狀況,是值得深刻反思的。為此,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立足中國古代自身的文學意識與發(fā)展狀況,重新構建能夠呈現中國文學自身原貌、形態(tài)與演進規(guī)律的文學史敘事,成為學界長久探討的重要話題。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撰寫從移植西方文學分類模式到立足中國文學實際,并進而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所在。在此背景下,該書立足民族文學本位立場,從文化視域深入研究、闡釋這一時段的文學,很好地展現了當代學人重建古代文學史敘事的努力與突破,這種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還原文學原生態(tài),關注新文體。與先秦兩漢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觀念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文學自覺性日漸提高,但此時的文學觀念、認識仍然與當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在《文心雕龍》《文選》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除詩、賦、文外,頌、贊、銘、箴、哀吊、史傳、諸子、論說、詔策等文體都是當時比較看重的文體。因此,要真正寫出符合古代文學發(fā)展實際的文學史,必須還原當時的文學原生態(tài)。該書本著這樣的撰述意識,對一般文學史很少涉及的地記、書牘、哀祭、奏議、詔令、論、史傳等文體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如一般文學史多會在先秦兩漢文學部分設置史傳文學,并以《史記》《漢書》作為重點分析對象。其后,基于文、史分流,史學自身的文學性減弱等因素,魏晉以后,史傳文學很少被納入古代文學史的關注范圍,而該書則設專編進行探討。該編詳細分析了此時期史傳文學由性格化向敘事化的轉向、以簡為美的敘事模式、門閥世族的出現與史傳文學人物類型的變化、官方控制與史傳文學情感因素的變化、語言文化的發(fā)展對史傳語言的影響等。這種設置與分析就大大擴充了文學史的文體范圍,拓展、深化了史傳文學研究。

第二,立足時代文學特色,關注新問題、新現象。由于政治、文化、思想環(huán)境的變化,不同的文學發(fā)展時段自然會有富有時代特色的問題和現象,弄清楚這些問題和現象,對深入把握某一時段的文學發(fā)展及特質至關重要。但長期以來,文學史撰寫受“純文學”觀念影響,主要集中詩歌、散文、小說等方面,表現出很強的“限定性”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很容易遮蔽某一時代、時段特色性的文學問題和現象,不利于充分展現該時段文學發(fā)展的實際。該書則力圖打破這種思維模式的限制,本著文學還原意識,盡力呈現、探討此時段的各種新問題、現象,為構建文學史新形態(tài)奠定了良好基礎。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割據,大一統局面不復存在,以世家大族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強盛,人們的區(qū)域文化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崇佛風氣盛行,這些因素導致了此時期地記的大量創(chuàng)作。長期以來,一般文學史除了關注《水經注》《洛陽伽藍記》外,對其他地記則鮮有關注。該書則對此時期地記盛行的原因及文學性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山水記、寺塔記、域外行記進行了分類介紹。這對我們深入了解這一時期的文學原貌與形態(tài),重新認識文學史的發(fā)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打破舊有觀念束縛,客觀審視此時期文學的發(fā)展。自唐代以來,人們對于魏晉南北朝文學特別是南朝文學,多從傳統的詩歌教化、文以載道等道德性文學認知視角加以否定?!安墅惛偡保d寄都絕”(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起八代之衰”(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這些評價都體現了這種文學認知視角。雖然,當代相關文學史對此時期文學的積極價值、意義也逐漸給予了肯定,但重內容、輕形式,重立意、輕體制等傳統觀念,仍然在不同程度或潛在地影響著人們的認識。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傳統文學評價標準,立足不同文體、文學類型自身的性質、特征進行審視,進而作出盡可能客觀的解釋。這尤其表現在對駢文的評價方面。事實上,駢文是人們的文學審美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文體屬性主要表現在講究對偶、用典、聲律、藻飾等形式方面??梢哉f,在很大程度上,駢文的形式美本身就是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與意義。但長期以來,一提到形式,人們立即會以一種否定性思維進行評價。與當時的顯赫聲勢相比,駢文沒有在當代文學史中獲得其應有的地位與價值認可。該書則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尊重文學事實,把駢文真正作為“一代之文學”,從漢語語音、語法、文字特點與陰陽對舉、尚古尊經的文化意識等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分析駢文形式與中國文化特質的緊密關系,探討其從先秦至南北朝的發(fā)展演變、文學特征以及駢文的經典體裁——“徐庾體”,對這一時期駢文的文學史價值給予了重新論述。

第四,該書在編寫體例上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史按照時間線索,以重點作家為關注對象的敘述模式,采取以文體為經、以專題為緯的編寫體例。就文體而言,首先立足此期文學發(fā)展的實際,分為詩歌、辭賦、駢文、散文、史傳文學、小說戲曲、文學思想等七編。同時,每編圍繞相關問題設置了不同的系列專題。這些專題都是立足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與文體之間的關系而有針對性地提出的,對呈現文學實際狀態(tài)與探究文體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詩歌”編就設置了“文人生存形態(tài)與詩歌”“玄學思想與詩歌”“佛、道思潮與詩歌”“地域文化與詩歌”等專題;“賦體”編設置了“儒家與魏晉南北朝賦”“道家、道教與魏晉南北朝賦”“玄佛與魏晉南北朝賦”“魏晉南北朝辭賦與藝術”“特殊賦體”等專題。這些專題具有相當強的學術前沿性,充分反映了著者立足當前學術發(fā)展進而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如“佛、道思潮與詩歌”專題,重點討論魏晉佛教思潮與詩歌創(chuàng)作、南朝崇佛之風對詩歌的影響等專題題,其中又包含了僧人與文人名士的往來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佛理詩的出現,廬山“蓮社”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山水審美意識,南朝崇佛風氣的具體表現與詩歌頌揚佛事佛法、辨析佛理的題材傾向等?!靶鹋c魏晉南北朝賦”專題,重點探討佛教題材對賦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僧人群體的賦作、佛經譯傳對賦體的藝術沾概等專題。通過這些專題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而深入地把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情況及其對詩、賦等文體全方位的影響。此外,與一般文學史著述相比,該書的注釋體例相當嚴謹規(guī)范,所有引文出處均以頁下注方式標明。這既表現了著者對前哲時賢學術成果的尊重,反映了著者嚴謹的學術規(guī)范意識,也有助于讀者根據注釋,進一步索隱探源,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從20世紀初以來,各類文學通史及斷代史層出不窮,乃至有疊床架屋之感。除了適應教學需要所使用的幾部文學史之外,我們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究竟又有多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學術性與“史”學意識的匱乏。諸多文學史寫成了以時代為線索,羅列作家、作品并以作者生平、思想內容、藝術成就進行析論的三段論模式,真正的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內在原因、時代特色等沒有充分揭示出來。要改變這種狀況,這就需要著者以社會文化的多重考察為基礎,本著學術問題與“史”學意識,真正把諸類文體、文學作品發(fā)展演變的根本原因、規(guī)律等充分揭示出來,從而全面呈現文學史作為“文學的歷史”。在這一方面,一些文學史已經做出了探索,傅璇琮、蔣寅總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就集中體現了這種著述趨勢,如其中的《魏晉南北朝卷》(劉躍進主編)就涉及世族、佛教、音樂、繪畫、史家意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關系問題。該書則更進一步,不再集中于作家作品的羅列,而是本著文學與歷史、思想、宗教、藝術、制度等文化層面互涵互動的撰述意識,通過設置頗具學術前沿性的問題,進行深度的學術考察,進而揭示某類文體發(fā)展演變的內在原因與規(guī)律。如關于“連珠”一體,一般文學史很少涉及或語焉不詳,而該書則論及連珠的相關文獻著錄情況、起源、嬗變、文體特性與文化意蘊等,體現出鮮明的學術問題意識與“史”學意識;再如“史傳文學”一編,其中所涉及的“門閥世族的出現與史傳文學人物類型的變化”等問題,也具有相當鮮明的學術性。這種學術性與“史”學意識,決定了該書在性質上是典型的學術型“文學”史,具有鮮明的學術創(chuàng)新性,也代表了文學史撰述的新趨向,能夠為今后的文學史“如何寫”提供很好的借鑒與參考。

(作者系文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魏晉文學史文體
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磚反映的絲路文化
醫(yī)學專業(yè)“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總結與思考
另類文體巧謀篇
魏晉風骨養(yǎng)萬世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考場作文的文體規(guī)范
話題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體要求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魏晉書風的形成
文體不等式
三明市| 平舆县| 类乌齐县| 玉山县| 曲阜市| 密山市| 潼关县| 临猗县| 怀远县| 思茅市| 博野县| 珲春市| 德昌县| 三江| 镇赉县| 嵊泗县| 铜陵市| 延津县| 日照市| 金塔县| 和田县| 阿合奇县| 昌吉市| 苍溪县| 南昌市| 山西省| 兴文县| 大丰市| 嘉峪关市| 湘乡市| 乐都县| 丰城市| 赤城县| 揭阳市| 德令哈市| 溧水县| 高唐县| 鄂托克前旗| 灌阳县| 河南省|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