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爽,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詩刊》《散文》《鐘山》《天涯》《大家》等刊。出版有散文集《手語》《春天的自行車》《逆時光》《拈花》,長篇歷史人物傳記《桃花庵主——唐寅傳》,歷史隨筆集《味道東坡》等。
經過了一秋一冬,這片蘆葦已經被漂成了米白色。它們的身材高挑頎長,雖然膝蓋以下被淹沒在冰水里,但仍然比我高出了至少一尺。一陣風吹來,干枯的葦葉嘁喳作響。蘆葦叢中會不會突然躥出一匹狼,或者別的什么食人獸?
我退回到岸上,沿著海岸,繞過巨蟹般蹲伏在那里的古炮臺遺址公園,在它的護臺河邊漫步。護臺河兩岸的石堤是近年修筑的,河中的水在冰面下流動,透出一種不屬于塵世的清瑩。不,流動可能只是我的錯覺,是西風吹出的波紋制造的潺湲幻影。
這是第一次,我站在老炮臺的南邊凝視它的側影。至少十年之前,我站立的地方還是一片沼澤濕地。春夏時節(jié),偶爾會有人高高挽起褲腳,俯身在這兒挖泥溜——一種只生長在北方靠近河口的泥質海灘上的小型貝類,比拇指蓋大不了多少,滋味卻極為鮮美。再早一點兒,二十多年前,那時炮臺還未經修繕,延續(xù)著它百年來緩慢的衰敗,殘存的半截炮身銹跡斑駁,雜樹林里滿是荒草。那時候,老炮臺是小城人看海的唯一去處,除此之外,四圍皆是望不到邊際的葦蕩和灘涂。但奇怪的是,喜歡來這里游蕩的人,大抵屬于15歲到25歲這一年齡段;更小的少年聚集在市區(qū)的街頭和公園里,還沒有能量把這樣的荒郊野嶺發(fā)展為他們的游樂地點;而成年人的世界支離破碎,下意識地,他們會避開作為同類項的殘敗和荒寒。
在漸漸升起的暮氣中,我驀然驚覺,外墻的缺口處立著一個模糊的人影,正居高臨下地盯著我看。我定了定神,假裝不經意地望過去。原來那是一眼炮口,漆成油黑色的鐵炮瞪著它的獨眼,向天空中怒目而視。
道光年間,大清帝國開始逐步加固它的海上防線。作為通往整個東北內陸的柔軟咽喉,遼河口沿海東岸的炮臺建設也提上日程。大炮臺從動工到建成,耗時整整六載。必須先在這沼澤濕地中鋪出一條沙土路,將葦蕩辟為平地,再于其上壘起高臺。建筑者將大黃米熬成黏稠的米湯,按比例與黃土、白灰及沙石混合,再一層一層夯實。在臨海的一側,依此方式筑成厚達數(shù)米的護墻。
大炮臺建成之后的第七載,適逢農歷甲午年。在朝鮮半島,大清軍隊與日本人展開的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失利。隨后黃海海戰(zhàn)敗北,戰(zhàn)火波及遼東。該年10月,日軍兵分兩路:東路進攻鴨綠江防線,攻占虎山、安東和九連城;南路在旅順花園口登陸,占領金州和大連灣,血洗旅順口。
戰(zhàn)火從甲午燃燒到乙未。北洋艦隊在威海衛(wèi)戰(zhàn)役中全軍覆沒,丁汝昌吞鴉片自殺。二十天后,從大連北上的日軍占領了營口外圍地區(qū),而后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市區(qū)。營口總兵蔣希夷不敢迎戰(zhàn),率領部下2000名團勇,越過冰封的遼河,向北退卻。另一路向西攻打炮臺。炮臺守軍點燃引線,但不知是心情激蕩還是平日疏于演練,炮彈接連落空,并未擊中敵人。不過清軍事先在通往炮臺的路上埋設了地雷,炸死了兩名日軍。
戰(zhàn)事進行至此,淪為孤島的炮臺處于尷尬境地——鐵炮旨在迎拒海上來犯之敵,保衛(wèi)內陸的城市和人民。城區(qū)既已失守,炮臺守還是不守,實際上已毫無意義。第二天,日軍再次攻打炮臺,發(fā)現(xiàn)守衛(wèi)軍已于前夜撤退,炮臺內外的數(shù)百間兵營空無一人。
這一年秋天,不戰(zhàn)而逃的營口總兵蔣希夷被處以腰斬。且戰(zhàn)且退的炮臺守衛(wèi)營官喬干臣得享天年,病逝后被賞賜頂戴花翎,配祀昭忠祠。
酷刑與重賞并未能挽救一個行將崩潰的帝國。僅僅五年后,八國聯(lián)軍攻進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倉皇逃出宮城。
這些新嶄嶄的鐵炮都是現(xiàn)代人仿制的。只有殘破銹蝕的那一門,曾經見證過帝國的殘冬,如今它不知被移往何處。在最初的一聲吶喊之后,它的生命陷入了永恒的寂靜。
一只鳥突然叫了一聲,自我的頭頂疾掠而起。它的驚惶感染了另外幾只,它們茫然飛起,在相隔十米遠的另一棵樹上落下。我仰首望去,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立于一棵大楊樹下,它的枝杈上竟然棲著一種我從未見過的鳥類,足有二三十只。這些鳥通體純黑,體型比烏鴉和喜鵲小,比麻雀和燕子則至少要大上兩倍;一對棕黃色的眼珠警覺銳利,看上去很有智慧。
烏鶇,它們一定是烏鶇!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烏鶇,只是在一些詩文里讀到過它們的名字。而自從那些成群飛舞的海鷗在這個城市里消失之后,許多年來,我的鳥類鄰居只剩下麻雀和燕子。
這些鳥是從哪里來的?它們是長居于此還是臨時駐留?短暫的對望之后,鳥兒們似乎對我漸生戒懼,呼啦啦地起身飛走了。
它們的影子,迅速隱沒進林木深處。
對此,史蒂文森曾經寫道:“烏鶇在視野中消失的時候/為眾多圓圈中的一個/標明了邊界?!?/p>
圓圈的邊界?那又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