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憶
揚子江
〔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fēng)北海游,
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病起書懷
〔宋〕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
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
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
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燈更細(xì)看。
民族英雄林則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時,寫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與家人告別。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明確表達(dá)了他的報國之意:只要對國家有利,不論生死,都要去干!福兮禍兮,泯滅不了一顆愛國忠心;危兮難兮,磨滅不了一份愛國意志。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是從古至今所有愛國英雄共同的聲音。英雄們并非不畏懼死亡,只是“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他們在家國面前對生死作出了選擇——不躲不避,視為己任;舍生取義,義無反顧。
你看那鄭國商人弦高,途遇欲偷襲鄭國的秦軍,一面派人回鄭國向國君稟報消息,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獻(xiàn)其?!?,與秦軍主帥周旋。鄭國也因此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zāi)。你看那謀士唐雎,代表安陵國獨自面對“怫然怒”的秦王,義正詞嚴(yán),“挺劍而起”。你看那丞相諸葛亮,為匡扶漢室,“報先帝而忠陛下”,率軍平定南方的叛亂,積極準(zhǔn)備兩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國難當(dāng)頭,從百姓到朝臣,無不舍生忘死捍衛(wèi)國家。因為那時,家國之情縈繞在每一位愛國之士的心頭。
河山之大,四海為家——愛國不因離家而改變。戰(zhàn)爭年代是混亂且殘酷的,人們顛沛流離,與家人團(tuán)聚簡直是奢望?,F(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石壕吏》就描寫過差役來到百姓家中強(qiáng)行征兵的場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老婦人說她的一個兒子從沙場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現(xiàn)在家里已無其他青壯年了,只能由她跟隨差役趕回軍營為部隊準(zhǔn)備早餐。在當(dāng)時,幾乎所有的百姓家庭都是如此。所以杜甫也在《月夜憶舍弟》中寫下“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的凄涼悲痛的社會現(xiàn)實。
文天祥代表南宋前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而后被押送北上。到達(dá)鎮(zhèn)江后,他終于伺機(jī)逃了出來,一路漂泊,坐船“隨風(fēng)北海游”,歷經(jīng)艱難險阻回到了揚子江?!俺夹囊黄裴樖恢改戏讲豢闲??!蔽奶煜閷⒆约旱男谋茸髦改厢?,永遠(yuǎn)向著南宋,表明他誓死捍衛(wèi)南宋政權(quán),欲再次募集將士抗元的決心。詩人魂牽夢縈的是國家,所以不論身在何處,都堅定不移地奮勇抗?fàn)帯?/p>
壯志難酬,信念不滅——愛國不因遲暮而動搖。蘇軾筆下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鬢微霜,又何妨”,豪氣豁達(dá);陸游筆下的“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道盡無奈卻仍舊蒼勁有力,更有壯志難酬的憤懣。
可以說陸游的一生都在期盼著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期盼自己能夠有保家衛(wèi)國的機(jī)會。這種期盼即使在晚年歸隱之后仍然念念不忘,以至于他在自己的遺囑里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意思是在朝廷的軍隊收復(fù)北方領(lǐng)土的那一天,家人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他。
寫《病起書懷》時的陸游已是虛弱消瘦的病人了。即便不受重用,即便身份低微,他也在憂國憂民,為國家社稷輾轉(zhuǎn)反側(cè)。“位卑未敢忘憂國”,何其深沉,何其掛念,何其熱愛!或許這一生他還有許多未了的愿望與志向,但他用一顆初心愛國,百折不撓,至死不渝。
愛國主義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從屈原到岳飛,從杜甫到陸游,從蘇軾到辛棄疾……文人們將自己的赤子之心訴諸筆端,為我們留下那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也讓我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國情懷。
詩詞小挑戰(zhàn)
1.文天祥拒絕投降元朝,是個既愛國又有骨氣的人。你能列舉出其他愛國者的愛國事跡嗎?
2.《病起書懷》中哪一句詩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意思相近,為全詩的主旨?
3.《病起書懷》中提到的千古名篇是哪一篇文章?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