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怎么辦?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覺得打一頓就好了。
抵制家庭暴力,本是一件保護孩子的好事,然而微博下的評論區(qū),卻有不少網(wǎng)友唱起反調(diào):有人覺得“管太多”;也有人覺得“打得越狠越好”;甚至有人覺得不能打罵之后,就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
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所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p>
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孩子變得聽話,卻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p>
在話劇《洞》中,小晨在一所重點中學讀初一。正值無憂無慮的年紀,可小晨每一天都過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她的恐懼,源于父母。
小晨的父母感情不好,常因意見不合而爭吵。每次他們吵架,小晨都是撒氣的對象,輕則被罵,重則挨打,跪一晚上或扇耳光是家常便飯。暴力一代代延續(xù),噩夢永無盡頭。在小晨的印象中,爸爸在別人面前一直都是溫文爾雅的,唯獨在自己面前,他的臉是扭曲變形的。
偶爾與筆友通信,小晨會挨打,因為這是不務正業(yè);考試考了第六名,小晨會挨打,因為沒考到前三名;就連吃飯時,父母也會隨時抽查,一言不合就動手。
小晨哭訴道:“你們不能這么打我,我犯了什么法?”可父母反而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她:“孩子,我這樣打你罵你,都是為了你好。而且,我的父母也是這么把我?guī)Т蟮??!泵鎸χ舷⒌募彝?,小晨曾向老師求助,但終究于事無補。
暴力不是教育,只會帶來傷害。越打孩子,孩子越叛逆,越不聽話,親情也越稀薄。
就像教育家尹建莉所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但不會讓孩子
在一期訪談節(jié)目中,竇文濤提到校園霸凌現(xiàn)象,某學校一群女孩脫光同學衣服毆打?qū)Ψ剑潞?,還拍成視頻上傳到網(wǎng)上。竇文濤不解地問李玫瑾:“為什么這些孩子這么放肆呢?”
李玫瑾回答說:“凡是這樣的孩子,他的家庭一定有問題?!?/p>
孩子的行為沒有規(guī)范,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中的缺陷。
家庭暴力出來的孩子,同樣喜歡以暴制暴。
很多時候,表面看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卻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當父母習慣了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時,就相當于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示范,讓孩子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
從小看著父母吵來吵去、打來打去的孩子,難免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把暴力看作正確且高效的解決方法。
在一則短片中,小孩看到父母做什么,他們就模仿什么。當孩子看到爸爸把喝過的可樂瓶丟到了馬路邊,他也隨手把自己手里的可樂瓶扔了出去;當孩子看到媽媽開車時憤怒地指責別人,他也變得怒目而視;當孩子看到父母在公共場合抽煙時,他也開始吞云吐霧。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總在不經(jīng)意間習得父母的行為。
在紀錄片《零零后》中,有個“混世小魔王”池亦洋。從小,他就不讓父母省心,身邊小伙伴被他打哭,氣得要打110,他卻說:“我打死你,你就沒辦法打電話了?!庇袝r候,他甚至敢對老師揮棍子。幼兒園的其他家長紛紛投訴,想讓他退學。
但無論池亦洋多么頑皮,父母都沒有放棄他,而是不斷挖掘他身上的優(yōu)點。
讀書時,池亦洋成績不好,父母并沒有逼他上各種補習班,反而支持他去玩自己喜歡的橄欖球。在橄欖球隊時,訓練任務繁重,池亦洋卻談起戀愛,父親也沒有大發(fā)雷霆,反而跟兒子分享自己的戀愛經(jīng)驗。
在父母的愛與陪伴下,15歲的池亦洋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為國爭光。
從“小魔王”到同齡人的榜樣,池亦洋的成長得益于父母的付出。池亦洋父母的經(jīng)驗,也讓其他家長有所啟發(fā)。
學會好好說話,不使用冷暴力
幾米說:“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p>
冷漠語言的殺傷力,絕不亞于毆打謾罵。
父母對孩子說話,盡量不要使用負面詞匯,比如“你怎么這么差,你不如哥哥”等,而應多用正面言詞,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學會換個角度,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急著批評,而要發(fā)現(xiàn)錯誤中的閃光點。任何一個錯誤都是有價值的,都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比如當孩子沒考好時,要意識到這是查漏補缺的好時機。
拒絕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我們常常對外人彬彬有禮,卻對家人肆意發(fā)火,把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
然而,凡是能通過打罵解決的問題,也能用其他方式解決。
家庭教育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不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見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視自己的人格?!?/p>
育兒,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既是育兒,也是育己。生病的家庭,養(yǎng)不出幸福的孩子。你怎么活著,你的孩子就跟著怎么活。
當孩子調(diào)皮時,不妨多一份理解。當孩子叛逆時,不妨多一份耐心。
希望在家庭教育法的保駕護航下,天下父母都能修得一副好脾氣,不再惡語中傷,不再動手動腳,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