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無痕。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好多事,好多人,被時光的流水沖刷掉,但四十多年前家鄉(xiāng)青翠的竹林,卻是我心中永遠的愛,我心中的竹林依舊。閑時找出橫臥于抽屜中的竹笛,那宛轉(zhuǎn)悠揚的牡羊曲又一次回蕩在耳畔。小時候,少華山下,綠竹千頃,一片片竹林蕩綠韻,竹林幽處輕漫,陶醉在幽幽的綠波之中,靜靜地在竹林中穿行,看竹身在風中搖曳,體味著這種自然的綠韻。放眼碧波蕩漾的少華竹海,青翠欲滴,微風拂面,寧靜幽雅間回旋著清新的竹香。
環(huán)繞小山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樣只留在記憶之中了,連片的竹林把少華山下的孟家河村妝扮成翠綠欲滴的世界,裊裊婷婷的竹子齊齊伸向天際,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夢想,似剪的竹葉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憶。多情的微風,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無比的清純,溶入深深的記憶,時時回味。竹影搖曳的日子已成過去,只有那編有美麗圖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著怕熱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個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長年的日曬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綠色,變成了泛黃的回憶,那一根挨著一根的翠竹,挺拔而又筆直,無論春夏秋冬,總是那么生機勃勃,清翠欲滴,仿佛在用一節(jié)節(jié)身軀,丈量著漫長的歲月...... “月掃曲梢煙蒙朧,風驚曉葉如聞雨”。在外的日子,我總是思念家鄉(xiāng)的竹林,不僅因為它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世紀輪回,而且更重要的是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艱難成長,竹林里留下過我無數(shù)的歡樂。
小時候,不知道 “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那些贊美竹子的詩句,只記得一踏進眼望不到邊的竹林,滿眼的就是一片濕漉漉的翠綠。 腳下的竹林小徑,彎彎曲曲,時而高,時而低。走上去頗有風味。兩旁的竹子,都還隱 藏著一份翠綠。那些已經(jīng)長高了的竹子旁邊,還有幾棵小小的竹筍。要是不仔細觀察,在這 蒙蒙朧朧的雨天,或許還發(fā)現(xiàn)不了吧。那光滑的竹子上掛滿了初春的雨滴,從鮮嫩的竹葉上滴下來,又順著竹竿,飛快地滾進了泥土里。我十分高興,我這個自小在這竹林的孩子,每年親眼目睹所謂“雨后春筍”的畫面。這樣的畫面,又讓我對雨有了新的印象。 雨后的竹是清新的。太陽一出來更清香。寧靜的夜晚,玉輪漸別上稍,涼風拂過臉頰,我獨自在竹林之中其樂無窮。皎皎月光帶著清 幽瀉了一地碎花,幾滴冰水打著竹葉,都融入了一片月色。置身這青綠時空 ,纖巧清秀、柔弱飄逸的小竹子,它修長嫵媚的身軀,好似苗條的妙齡少女,挺拔粗壯的高大翠竹,它的姿態(tài)似威武的堅強戰(zhàn)士。竹葉細細的、綠綠的、長長的,一陣微風拂過,竹葉飄動,“唦唦”作響,像是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風中翩翩起舞時不斷擺動的手指。竹子全身的異色已渲染上這綠意之趣。迷失的雙眼飽受著這綠意清新的纏繞,輕柔綿長的清風中偶有勁風擠入,使得竹枝上端不時輕盈的搖逸,并著青葉的妖柔舞動,演奏出悠揚頓挫的沙沙韻律。沉靜于這風起竹舞的沙沙之樂,讓凡塵撩亂的心境融入這舒緩悠揚的梵音之中,得以寧和,好似空靈。輕風中調(diào)和著竹葉的淡淡清香,清新?lián)浔?,深吸一口,讓肺腑的每個角落沁入這神清氣爽的清新。一大片竹林,成了我童年的樂園,白天,竹林更是小伙伴尋找快樂的好地方,一起捉迷藏,挖竹筍,爬竹竿,搭秋千,每到夜幕降臨,全村的小伙伴會聚在一片大的竹林里一起搖竹,每人抱著一棵,一邊使勁地搖晃一邊唱著兒歌。然后,笑聲一陣陣,鬧聲一陣陣。放學歸來,我和村中幾個小伙伴,在竹林間玩解放軍戰(zhàn)士打國民黨匪兵的游戲,追逐、嬉戲,真是愜意之極。累了,我們就漫步在竹林間,沉思,遐想,細聽門前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流打著歡快的漩渦,如癡如醉。竹林中映下了我們快樂的生活剪影、留下了我們純樸的歡歌笑語,更記載了我們辛苦的汗水,用竹子做成弓箭、弓環(huán)、射水槍、竹刀、竹笛、盛水工具等;每年冬天過去,“轟隆隆”一聲驚雷,一場春雨過后,新筍就悄悄破土而出,直指云天。當春風拂去她們一層層有細細麻紋的筍衣,她們便象一個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清明節(jié)前的筍難以成竹,它又嫩又鮮,更無污染,是一道“綠色”美食。每到這季節(jié),勤勞而又善良的母親,扛把鋤頭,提著竹籃,到少華山小敷峪的竹林挖筍,周末時,我也陪著母親一起挖筍,特別是那種深埋黃土的“黃苞”筍,筍梢出土不多,但挖出來又大又嫩,挖時小心翼翼,生怕挖疼、挖破它,黃的筍殼、白的筍肉,煞是好看,如一件藝術(shù)珍品,吃到嘴里,又甜又香。除了送些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外,還曬不少筍干,留給秋冬季節(jié)享受。春天,茁壯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氣慨。偶爾,還能發(fā)現(xiàn)幼竹竹節(jié)處沒有消退的白霜,襯托著稚嫩的新綠,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強勁的活力。夏天,在炎炎的午后,走進那綠蔭如蓋的竹間小徑,立時會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紅塵蕩盡,疲勞無蹤,心中頓時成了清涼的世界。許多知名的不知名的小鳥飛入林間,飛濺出的啼鳴也是脆脆的,清清的。我總愛在清晨佇立于竹林看書、朗讀,寧靜、坦然、優(yōu)雅、美妙的環(huán)境讓你忘記時間、忘記疲勞、忘記辛苦;空氣清新,竹子清香,那是一種怎樣享受,又是一種怎樣韻味任晶瑩的露珠從竹葉尖上嘀嘀嗒嗒落在大地上,滋潤著我年幼的心靈。到了秋冬季節(jié),萬木凋零,獨有那竹子依然風度翩翩,蒼翠欲滴,笑迎風霜雨雪。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年復一年,我們的歡聲笑語和甜潤無邪的兒歌在竹林中蕩漾,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考入縣城的咸林中學后,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那如童話世界的竹林。
離別家鄉(xiāng)的竹林,參加工作后,面對留存著我天真爛漫童年的歡笑、快樂的竹林,現(xiàn)在的我已不是當年懵懂的孩童,對竹子已不是當年那么簡單的認識,我不僅更加鐘愛竹子,而且較為深刻地懂得和理解了竹子的秉性。竹不是花,它沒有牡丹的高貴,也沒有君子蘭的艷麗,它沒有月季的引蝶濃香,也沒有茉莉的誘人芬香,竹樸素、不炫耀、不賣弄,既具有梅花笑迎風霜雪雨的堅強品格,更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jié)、樂于奉獻的美德,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為竹的萬般風情給我以藝術(shù)的美感,而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情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有時出門在外,夜靜更深時,實在是懷念那片竹林和潺潺的流水聲,那潺潺的流水聲,那片竹葉片上裊繞的一抹淡淡的溫柔,我感到一種如風輕盈、如癡如醉的感覺,自己的心早已被家鄉(xiāng)那竹林流水聲所感染,心中涌出無限的遐想,想象著自己住在家鄉(xiāng)的土屋中,遠離喧囂,遠離塵世,平日里彈彈琴,下下棋,閑暇時在竹林中休閑的散步,就算下雨也不怕,那參天的枝葉會幫你遮擋住雨水的侵襲。每當你置身于家鄉(xiāng)竹林之間,向外望去,密密層層的竹葉映著陽光,明翠而奇秀,頓時覺得生活在仙境之中,令人悠然陶然。如果是雨天,雨霧瀟瀟,竹葉沙沙,約朋友幾個,悶一壺少華山的山葡萄釀的酒,醉臥于賞雨土屋,竹枝輕舞,雨落寂寞,給人一份淡然,竹葉上的水珠還不時滴落下來,空氣特別清新、濕潤,散發(fā)出竹林中特有的清香,使我心曠神怡,心情無比開朗,完全陶醉在這美妙的大自然里,平時的惆悵、煩惱、寂寞、憂郁一掃而光,我忘情地在竹林中穿梭。
《述異記》載:“舜南巡而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協(xié)哭。淚下沾竹,竹文上為立斑斑然”。這段美麗動人關(guān)于“斑竹”哀怨凄婉的神話傳說,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我自然相信這個神話傳說,也因此為當時我的家鄉(xiāng)被竹林環(huán)繞而感到自豪。故鄉(xiāng)的竹子,是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它全身都是寶,不但竹葉可入藥,竹筍是美味,而且竹身可加工成農(nóng)人勞作用的竹籠、竹架等工具和竹席、竹墊、竹椅、竹床、掃把之類的日常用品和工藝品。據(jù)縣志記載,華州竹編作為一項傳統(tǒng)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千余年歷史。秦漢以來,華州從事竹編的藝人很多,晚清至上世紀初,華州有“十里紅杏,綠竹千頃”的優(yōu)勢,竹編遂成為農(nóng)戶的家庭副業(yè)。華州竹編主要分布于秦嶺北麓的沿山鄉(xiāng)鎮(zhèn)和高塘塬區(qū)。系利用單竹破為細竹篾,有的還以小竹做骨架,再經(jīng)傳統(tǒng)手工編織而成的日用竹編制品和竹制工藝品,按用途分為日用竹器與工藝竹編兩類。日用竹編主要為籮、筐、簍、篩、箕、慶、椅、籃、席、書架、沙發(fā)、竹籠等;竹編工藝品主要有掛簾、屏風、竹箱、花籃、果盤以及各種竹編動物,如青蛙、兔、金魚等。華州竹編技藝歷史久遠,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典型代表。竹編工具主要有小鋸子、篾刀、刮刀、勻刀、夾子、錐子和竹尺。竹編的工藝流程是先選材,根據(jù)不同的竹器選用不同的竹子,然后采伐竹子,采伐后,把竹節(jié)削平,用篾刀剖開,再剖成細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條剖好,然后刮去表層,刮得大小均勻。華州竹編制品,結(jié)構(gòu)嚴實,造型別致,工藝精巧,平整光滑,線紋優(yōu)美,經(jīng)久耐用,古樸素雅,端莊大方,牢固不拙笨,精巧不單薄。產(chǎn)品暢銷全省和鄰近各省。
新中國成立后,寧折不彎的竹子在華州竹編藝人手中,巧奪天工,編織出了美好生活的花環(huán),圓了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夢想。1960年,華州民間竹編藝人為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制作了竹沙發(fā)54套,產(chǎn)品還曾在北京、西安、廣州、天津參加展覽和展銷,部分產(chǎn)品還遠銷日本等國。2015年7月,華州竹編成功申報為陜西省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從破篾到編織,一根平凡無奇的竹子,在華州竹編手藝人獨具匠心的打造中,細細薄薄縱橫交織的竹篾,翻飛穿梭的都是致富的夢想,凝聚了一代代藝人們的智慧。但是,和諸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樣,華州竹編也面臨著不少的困惑,現(xiàn)在是知識信息時代了,以前這些竹編器具都是人們?nèi)粘5纳钣闷罚阅菚r候需要量大,現(xiàn)在時代進步了,篩子、背籠,都被塑料、不銹鋼或者其他新型材料的東西替代了,人們對于實用性竹器的需求越來越小、純手工的竹編收入相對偏低、年輕人學習熱情不高、不少技藝面臨失傳。然而,幸運的是,華州竹編面臨的困境已經(jīng)得到區(qū)政府及社會的重視,多次組織主編藝人外地研修學習,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依托少華山生態(tài)旅游、華州紅色旅游優(yōu)勢,讓傳統(tǒng)竹編精華與現(xiàn)代元素相結(jié)合,在原有的平面竹編基礎(chǔ)上,用竹編與生活實用器具相結(jié)合,將民族傳統(tǒng)工藝和現(xiàn)代創(chuàng)意融為一體,創(chuàng)新出一系列立體精細的竹編工藝,賦予華州竹編工藝新的形式與活力,組織成立竹編產(chǎn)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為貧困戶購買竹編工具,將竹編藝人與貧困戶結(jié)成幫扶對子,吸引更多貧困戶加盟,以“專業(yè)合作社+公司+竹編藝人+貧困戶”的經(jīng)營模式,擴大產(chǎn)業(yè)扶持鏈,加快竹編產(chǎn)業(yè)帶動脫貧攻堅步伐。目前,目前全區(qū)竹編產(chǎn)業(yè)的從業(yè)人員達1000余人,年產(chǎn)值約2千萬元,竹編撐起了華州群眾脫貧致富夢。
大自然就是這般厚愛華州這方寶地,特意在少華山腳留下泱泱渭河水,家鄉(xiāng)的竹林是我最愛的地方,是令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我時常在竹林中,流連,徘徊,感受竹林幽寂清新的意境。家鄉(xiāng)翠綠的竹林,它雖無蜀南竹海的雄姿 但家鄉(xiāng)的綠竹青青,根根相連,各自獨立向上,相互依存,虛心而有節(jié),樸實而堅貞,它是謙讓大度的典范,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經(jīng)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而無怨無悔。一年四季,它蔥綠不改,無論嚴寒酷暑,它總是枝青葉翠、生機盎然。它還具有頑強的再生能力,砍伐后又能復生,只要有一團竹根,一場春雨,便可以重新抽出新筍。在潺潺流水間聽著竹林的聲音,明媚的是心情,攜帶著說不出的輕松,溫暖的是詩意,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生活中渲染著幾分浪漫,繞過我心頭,別有一番韻致,叫人回味,竹林里那些童年的歡笑依然閃耀在我的眼前,只是媽媽的白發(fā)卻是有增無減,此刻想起了村口竹林邊翹首盼望我回家的媽媽。家鄉(xiāng)的青竹林啊,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外面的風景有多美,卻依然走不出你那抹青翠的綠,時刻溫潤著我向往而又甜蜜的鄉(xiāng)愁。
作者簡介:
孟憲春、筆名三秦風煙、夢萌、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華縣第八屆、九屆政協(xié)常委、渭南市政協(xié)委員、民進渭南市華州區(qū)總支副主委、渭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華州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被幾家知名國家、省級文學雜志聘為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山花》、《邊疆文學》、《黃河文學》、《延河》、《散文月刊》、《青海湖》、《山西文學》、《陜西日報》、《西安晚報》副刊,總計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雜文640余篇,著有《夢萌春泥》、《田野報春花》,先后六次榮獲國家、省、市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