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旖?/p>
2020年4月,楊大忠教授的專著《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由北岳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這是第一部全面解讀木心小說思想的大作,對木心研究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當前,對木心其人及其作品,往往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要么過譽,要么過貶。客觀公正的看法較為寥寥。就研究動機而言,大忠教授可謂非常純正。2006年木心隱居家鄉(xiāng)桐鄉(xiāng)烏鎮(zhèn),2011年去世,歷時5 年;大忠2010年任職桐鄉(xiāng),此時木心尚在世。但大忠對木心一無所知,也不相信他人對木心的高度評價。他在該書《后記》中說得非常清楚:“當時我對木心其人、其事、其作品全然無知,甚至還有點排斥,因為當時正是陳丹青先生和烏鎮(zhèn)陳向宏先生竭力推介木心的時候。這也難怪,‘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慣用的手法往往不正是將一些名不副實或事跡模糊的前人推到前臺來嘛。烏鎮(zhèn)推介木心,恐怕也是如此吧?!睉?yīng)當說,這是當時,甚至還是今天很多人的共同看法:在沒有充分接觸到木心作品之前,就憑借直觀感受與自我意識而對其斷然否定。這顯然是文人的一種惰性思維,大忠當時也不能免俗。但一次偶然接觸木心作品的機會卻改變了他的看法:木心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中的《壽衣》與魯迅的《祝?!肪谷蝗绱讼嗨?,都是講述舊社會苦命寡婦的故事;但《祝福》通篇黑暗,《壽衣》卻閃爍著人間的溫情。由此發(fā)端才開始通讀《溫莎墓園日記》,并產(chǎn)生了強烈的研究這部作品的想法。所以說,真是非常慶幸,如果沒有這次接觸木心作品的偶然機會,這本《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就不會誕生,大忠恐怕也很難與木心產(chǎn)生聯(lián)系,被木心作品折服,進而產(chǎn)生對此研究的想法,并開始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所以說,這樣的研究動機,無疑是最為純正的,擺脫了為研究而研究的功利性。
2020年11月,由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和桐鄉(xiāng)圖書館牽頭,第一屆全國性的木心研討會在桐鄉(xiāng)召開。大忠教授在會上提出了研究木心的“兩個基點”和“三個原則”?!皟蓚€基點”是對木心思想的總結(jié),即木心作品貫穿著對傳統(tǒng)民俗社會的深沉緬懷和對未來世界的失望甚至絕望;“三個原則”是:知木心生平不盡,知木心作品不盡,知木心思想不盡,不可以言木心。應(yīng)當說,這是研究木心最簡練而又精辟的高屋建瓴之論,是非??陀^的。研究木心,最大誤區(qū)就是想當然地拔高木心作品的思想,殊不知木心作品存在著強烈的與葉慈一脈相承的“反文明”傾向,這在他的意識流散文《哥倫比亞的倒影》中顯得極為突出。提出“兩個基點”,是其多年研究木心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為今后的木心研究指明了方向;而“兩個基點”能夠確立,就是“三個原則”在研究中具體運用的結(jié)果。
這本《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就是在“兩個基點”與“三個原則”指導下精心研究的產(chǎn)物。為了研究木心,大忠教授曾無數(shù)次翻閱《文學回憶錄》和木心的其他作品。在和他多次小酌中,他都津津樂道地說起自己研究木心的心得,一旦有新的發(fā)現(xiàn),他往往眉飛色舞、酒酣氣振。正因為有著極高的研究熱情,才能呈現(xiàn)這本有分量的《木心十七講》。
《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總計十九篇,是順應(yīng)木心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中十七篇小說的排列順序,逐一對作品思想進行解析的論文,此外還附錄了讀者關(guān)注度極高的兩篇論文《木心的烏鎮(zhèn)情結(jié)》和《木心的愛情觀》。在我看來,這本大作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
(一)互文參照,多層解構(gòu)
歸納、總結(jié)作品思想,一個誤區(qū)就是強行解析,在沒有旁證與輔佐材料的情況下,圍繞作品兜圈子,自圓其說。大忠研究木心,以通讀木心作品為前提,在木心的多種作品與言行中旁搜多種佐證,直至圍繞作品得出最終結(jié)論。如此,結(jié)論是令人信服的。如《下午的喜劇》,說的是“我”在美國因為抽煙受罰的故事,小小的抽煙事件,引來的受罰程序則不厭其煩。由此得出結(jié)論:“自由”提倡得越響亮,范圍越廣,層面越多,執(zhí)行起來就會越煩瑣,對民眾的騷然其實也越大。這個結(jié)論后來經(jīng)嚴僮倫老師采訪木心時木心之言“我之所以回國定居,好像是因為在中國抽煙比較自由些”得到證實。再如《魔輪》,本來是沿襲甚至可以說抄襲了古希臘歷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第三卷第十一章,但經(jīng)過木心的幾處加工,原文思想發(fā)生了本質(zhì)性的變化:由贊美蘇格拉底的智慧演變?yōu)閷?quán)威的藐視。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大忠從木心作品與《文學回憶錄》中分別引用了木心對耶穌、王爾德、羅蘭和蒙田的評價,證明了《魔輪》思想的科學性。
(二)發(fā)掘人性,冷靜客觀
木心的小說,往往蘊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這一點被大忠教授捕捉得非常到位?!禨OS》中面對滔天洪水與待產(chǎn)孕婦的兩難處境,具有崇高醫(yī)德的醫(yī)生毅然放棄逃生的機會,寧愿和素不相識的孕婦以及剛出生的小生命沉入海底,這種“愛人”情懷可謂驚天動地;《第一個美國朋友》里“福音醫(yī)院”院長孟醫(yī)生,對兒童具有慈父般的愛心與熱情,對工作盡心盡責,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讀者的心田,令人感喟;《壽衣》中的苦命女人陳媽,因為逃避不幸婚姻被“我”家所救,出于報恩,在最苦難的時候也堅守做人的原則,終于挽救了“我”的家庭;《七日之糧》中的華元和子反,恪守承諾,一言千金,惺惺相惜,互濟互助;《西鄰子》對童年與少年影像喪失而再也無法尋覓的遺憾與嘆息,讓每位成熟的讀者都感受到似曾相識的過去生活一去無回的嘆惋……木心作品中這些充滿“人性”的因素被大忠深刻挖掘了出來。
但是,“人性”中的弱點與缺陷也是實實在在的,木心在贊美人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寫到了反面?!秹垡隆分械年悑?,出身底層,深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但愚昧與忍讓卻成了她的另一特征。精美的棺木與壽衣就抵消了她的終身苦難,使她含笑離世,這種由禮教與迷信造成的惡果使木心倍感吃驚。《一車十八人》中的李山,家庭與婚姻的不幸卻成了高級知識分子津津樂道的調(diào)料,最終使激憤不已的李山做出了開車墜崖的可怕舉動。知識分子的人性之惡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人性的可貴與陰暗,在《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凸顯出木心作品的社會警醒價值。
(三)批駁卑劣,隱含不露
研究木心,一大問題就是對木心的言論斷章取義,從而歪曲其思想,最明顯的就是詩歌《杰克遜高地》的最后一句“不知原諒什么,誠覺世事盡可原諒”。很多研究者據(jù)此認為木心在其后半生已經(jīng)原諒了自己在世間承受的一切,包括他所受的迫害。這種論斷簡直荒唐。其實,這首詩只是木心在特定時間受到外在感觸而產(chǎn)生的一時感受,如果將其作為木心思想的終生總結(jié),就會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qū)。人世間的一切對木心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傷,木心在公開場合的確很少透露過,他是否已經(jīng)原諒了所承受的種種苦難?其實,木心通過看似荒唐實則真實的故事清晰地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這突出表現(xiàn)于他的小說《芳芳NO.4》。我以為這是木心寫得最好的小說之一,當然,大忠對該文的解讀在這本《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中也達到了至高境界。
芳芳由一個美麗柔弱的城市少女最終成了一個俗不可耐的鄉(xiāng)村農(nóng)婦,這種不可思議的轉(zhuǎn)變的原因是什么?“我”最后對芳芳的惡意揣度為什么顯得無比刻薄卻最終得到朋友的認可?這些問題,大忠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解讀。木心的沉痛筆觸其實隱含了對社會的批判,深藏不露卻又筆力千鈞。
(四)客觀沉穩(wěn),不偏不袒
對人對物,木心往往以較為客觀的筆調(diào)加以呈現(xiàn),并不掩飾自己的好惡與褒貶。這一點被大忠看得非常清楚。研究名人,往往有一種傾向,譽之則被捧上天,棒之則被摔下地,這兩種傾向都是非理性的。在第一次木心研討會上,筆者就曾遇到過幾位崇拜木心的青年學者,他們絕對不允許別人對木心進行任何否定性的評價,這就是非理性的?!赌拘氖咧v——〈溫莎墓園日記〉解析》中《木心的烏鎮(zhèn)情結(jié)》一文,寫到了木心對烏鎮(zhèn)人事與變化的厭惡,這種厭惡其實與木心永遠緬懷已經(jīng)漸行漸遠的民俗社會的事實相吻合,大忠揭示得非常深刻。臺灣著名畫家席德進是木心杭州藝專的同學,《此岸的克利斯朵夫》是木心悼念席德進去世所寫的悼文。小說以非常公正的筆調(diào)評價了席德進的藝術(shù)成就,指出席德進的繪畫尚不能達到偉大藝術(shù)家的水準。大忠旁搜佐證,從木心對羅曼·羅蘭及其《約翰·克利斯朵夫》評價不高的事實,將崇拜羅蘭與克利斯朵夫的席德進比作“此岸的克利斯朵夫”,意即席德進沒有像渡河成功的克利斯朵夫一樣到達藝術(shù)的彼岸。木心是真誠的,他并沒有因為寫作《此岸的克利斯朵夫》是為了紀念席德進逝世五周年就憑空杜撰自己與席德進之間的深厚友誼,而是以一種客觀的真實的態(tài)度追憶當初與席德進的交往以及自己對席德進的由衷的評價。這樣的作品,是冷靜的,禁得起檢驗與推敲的,記載的席德進與木心之間的交往故事,也更加真實。大忠對本文的解析,獨到精辟,行文飽含深情,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感受到木心作品對他心靈引起的震動。
《木心十七講——〈溫莎墓園日記〉解析》是第一部全面解析木心作品的大作,在木心研究史上應(yīng)當具有重要地位。本書出版之前,對木心作品內(nèi)涵的研究往往浮于表面,在外圍兜圈子自圓其說?!赌拘氖咧v》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做出的嘗試非??少F;并且很多解析都與木心本人的思想大致相符,這就更難能可貴了。如果說本書有什么缺點,在我看來,既然是“解析”之作,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思想的闡釋,木心小說的藝術(shù)形式應(yīng)當也是“解析”的方向之一。因為木心本身就是“文體家”,他在小說體例上的嘗試也是非常積極與成功的。大忠教授今后可以在此方向做進一步努力。
最后,期待大忠教授的第二本木心研究大作《木心論議》能夠盡快出版,再為讀者奉獻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