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動態(tài)向前推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動態(tài)向前推進。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代表著過去,更屬于現代與未來。它來源于生活,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習慣,是城市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力量與源泉。
2020年,由共青團成都市委聯合市級相關部門發(fā)起了“成都國際青少年非遺作品邀請賽”,面向全國及成都國際友城的青少年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作品和傳統手工藝作品”。比賽給青少年學習交流非遺搭建了平臺,引導更多青少年做天府文化的傳播者和非遺技藝的傳承者。
蜀繡、蜀錦、瓷胎、竹編、皮影、面塑、川劇變臉、曲藝、快板、漆器、剪紙、書法、古琴……眾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本土優(yōu)秀作品讓評委們贊嘆不已。
竹編的新生
年輕人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注入新鮮的血液,“道明竹編”便是最有力的例證。
2000多年前的蜀人就已經開始把竹制成筐、籃等器具,讓竹真正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慢慢形成以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為特色的“道明竹編”?!暗烂髦窬帯痹?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90后”成都姑娘楊隆梅,出生于崇州道明鎮(zhèn)竹編世家。她說:“伴隨著對竹編藝術的深入學習,令我肅然起敬的是,本來平淡無奇的竹編卻能在現代設計師的手中,幻化出活力與光彩。竹與光、色、建筑的組合,帶給人意外的驚喜?!?/p>
2008年,楊隆梅的爺爺去世,父母擅長手工卻不擅于經營,家中產業(yè)離了“頂梁柱”受到了極大的影響。2011 年,大學畢業(yè)的楊隆梅回到家鄉(xiāng),“半心半意”地幫父母打理家中的竹編事業(yè),直到 2013 年,一場大火突然在楊隆梅家的工廠里燒了起來,從材料、半成品到編好的成品幾乎全被燒光。這場意外的災禍激發(fā)出年輕人的熱情和責任感,楊隆梅主動將傳承竹編技藝的擔子從父輩那里接了過來?!拔也幌肟粗@份祖祖輩輩守護的心血付諸東流?!?/p>
依托家中經營了40多年的竹編廠,楊隆梅于2014 年成立道明竹編巧妹子竹編合作社,探索出“公司+基地 +農戶”的產業(yè)模式。在她的帶動下,合作社原有的10人竹編技師隊伍擴展到 50余人,年輕技師占比在50%左右,最小僅24歲,同時帶動周邊300 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
2016 年,楊隆梅與因竹而結緣的一群年輕人共同創(chuàng)建“蜀緣竹藝”推廣平臺。“我們是以一種重建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世界的面前,打破非遺的界定,開始了非遺活態(tài)化創(chuàng)新,獨特不受限制的創(chuàng)作思維模式吸引了全球的眼光。”最廣為人知的是,奢侈品牌愛馬仕、羅意威也主動向楊隆梅團隊拋來橄欖枝,使得這項堪稱一絕但又幾乎消失的竹編技藝,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年輕人用創(chuàng)意和智慧喚醒了山林的力量。以“道明竹編”的IP品牌為中心,楊隆梅團隊打造了包括文化非遺技藝、城市文創(chuàng)、大眾生活、跨界共創(chuàng)在內的四大主體產業(yè),完善產業(yè)鏈條,發(fā)揚了“非遺活態(tài)化”價值。2019年,企業(yè)銷售收入達827萬元。2020 年,雖受疫情影響,也已實現銷售收入645萬元,直接和間接帶動了當地1300多人就業(yè),帶動殘疾以及困難人員23戶,幫助群眾年增收入 15000 元。
種子在萌芽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一級民間剪紙藝術家、成都市皮影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葉牧天對青年們的作品贊不絕口,尤其是兩個九歲孩子的陶藝作品空心泥塑《太極張三豐》,“圓圓滿滿的形體,歡悅忘情地歌唱,雖是傳統題材,但非常有感染力,讓人觀之忍俊不禁,希望外國朋友可以通過這件作品了解成都人的幽默樂觀風趣,進而喜歡上成都”。
另一件葉天牧贊嘆不已的是敖平風箏《鳳凰》。風箏源于春秋時期,到南北朝時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彭州敖平鎮(zhèn)的風箏節(jié)有著悠久的歷史,素來享有四川“風箏之鄉(xiāng)”的盛名。葉牧天說:“扎制風箏大有名堂,得懂空氣的氣動原理,還得有傳統手藝,讓一只軟翅鳳凰翱翔天空,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們的小作者肯定學習了不少知識和技藝。”
讓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傳播部主任陳愛蓉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川西民居場景》陶藝組件作品。作品生動展現了川西地區(qū)民眾喜氣洋洋的生活日常,或去售賣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和生活用具,或去購買自己所需物品,或以物換物的趕集場景。“用26 件各具特色的手工陶藝,把川西后人繼承傳統和返璞歸真的心理表達得淋漓盡致,展示出淳樸的民居生活氣息,是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動寫照!”
更讓陳愛蓉意外的是,這組陶藝作品是出自邛崍市特殊教育學校聽障部學生之手,“我時常在想:上帝如果對你關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留一扇窗,那扇窗外的風景任由你去想象、去構思、去描繪,打開方式任你選,美景可以無限延伸。這組《川西民居場景》作品就是失聰孩子們勇敢站立起來去創(chuàng)造美景的代表之作、勵志之作?!?/p>
此次“成都國際青少年非遺作品邀請賽”不但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技藝的平臺、成就夢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證明傳統文化的種子已在無數中華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了。
侯雯雯 《天府文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