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思,王孟清
1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7
2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湖南長沙 410007
近年來,飲食致病[1]的學術思想盛行,有關傷食與小兒便秘、厭食、咳嗽、盜汗、濕疹[2-4]等疾病的相關性也逐漸引起諸多臨床醫(yī)生的重視。陳復正以《黃帝內經》中理論精華撰寫兒科經典著作《幼幼集成》[5],并強調兒科之圣錢乙“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的學術思想[6],深入淺出地將古代醫(yī)家臨床經驗及辨病思路展現(xiàn)出來,于臨證以啟發(fā)?,F(xiàn)結合內經理論探討《幼幼集成》中的傷食觀,以期能靈活運用于兒科臨床。
內經云“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人吃食物,食物由氣和味組成,味為有形之物屬陰,氣為無形之物屬陽,“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下行以化生為人之形體,食物之氣上行轉化為人之氣。而氣可產生人體各種功能與動力,也可化為精,精為氣之精華濃縮之意,或可儲存以滋養(yǎng)形體,或可化為氣推動人體功能。據此,過食厚味損傷人體的形體,過傷食氣損傷人體的精,進而使人之氣受損,人體各種功能受損。對于人體來說,形體有形為陰,人體各種功能無形為陽,而食物的味為陰,氣為陽,傷食的本質是食物之味損傷了人體各種功能,即陰傷于陽?!胺蛉酥玻鼉纱笠猿尚?,藉陰陽而賦命”,陳復正以陰陽劃萬物,以氣化厚薄論人之稟賦,故取內經有關味與氣的理論,在《幼幼集成》傷食開篇即強調乳與食不同類——“乳為血液,飲之類也;谷有糟粕,食之類也”。《仁齋小兒方論》中楊士瀛亦將食積與乳積分開論述[7]?!帮嬚?,無形之氣;食者,有形之血”,乳為飲之類,谷為食之類,小兒傷食為食物有形之味傷于人體無形之氣,非嬰兒吐乳。
《幼幼集成》依據內經“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的理論,提出了傷食為水火失衡的觀點?!叭酥⑽福m能化食,實由于水火二氣運用其間,非脾胃之所專能也”,傷食的主要病機是陰傷于陽,水谷的運化即脾胃對食物的升降功能受損,而推動其運化的為水火兩氣。此處水火兩氣可簡單認為是脾胃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五味入口,藏精于胃,脾為其行津布液,飲食物影響了體內精微物質的輸布,打破了脾胃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故曰“內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健運”,水濕、內火這兩個病理因素也產生。飲食偏嗜、飲食寒熱及非時進食均為影響體內水火平衡的原因。
內經認為“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長期服用或長久偏食會產生偏亢之氣,疾病由此而生。而草木生五味,《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提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味入五臟以滋養(yǎng)五氣,而“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味之氣化為五臟之精,飲食偏嗜會影響儲藏陰精的五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五臟之精氣變化顯現(xiàn)在面色上,故飲食偏嗜時,色味相通,可知傷食之輕重緩急。《幼幼集成》“凡治病者,又當于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在治療上極重面診,“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并結合內經色味當五藏之說,即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提出面之五色“青病在肝,面青者痛;黃病在脾,面黃者脾傷;白病在肺,面白者中寒;黑病在腎,面黑而無潤色,腎氣敗也”[8]。現(xiàn)生活水平提高,幼兒營養(yǎng)過剩,傷食者漸多[9],偏嗜甜膩,多喜膏糧厚味,而甘先入脾,致脾虛則“似橘之黃”,久則積滯“金氣浮浮”,積滯日久成疳則“乍黃乍白”,風火相乘筋脈搐溺甚成痙則“又赤又青”。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云“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食之冷熱先入于胃,損傷胃氣。小兒臟腑未全,極易被飲食而傷,《育嬰家秘》言小兒“腸胃脆弱”[10];《格致馀論》強調小兒腸胃尚脆而窄,不能縱口,不能姑息,要注意飲食[11];。故陳復正論治中將小兒胃氣被傷置于病因之首,“凡小兒傷食,皆因胃氣怯弱”,并痛批“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者...人猶以為火熱...是不識寒證也”,不識寒熱、暫久、虛實的辨證方法?!队子准伞穂12]提出“凡素喜冷食之,內多必熱;喜熱食者,內多必寒”的思路,在病因上更傾向于“寒物者居多,溫平者次之,熱者又次之”,傷于寒滯者最多。內經中也早有寒者易滯的觀點,“寒者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傷食者易積,易積者多寒物。相應的,傷食的治療也以溫化為主,選藥多土炒、酒制、乳蒸等,用藥味甘淡性平溫。
自古以來推行干支紀年法,將10 干12 支以單配單,雙配雙的原則組成60 對不同年份,以此為一輪?!短煸o大論篇第六十六》將10 天干中甲已年歸土運,乙庾年歸金運治理,丙辛年歸水運治理,丁壬年歸木運治理,戊癸年歸火運;12 地支中子午配為少陰君火,寅申配為少陽相火,丑未配為太陰濕土,卯酉配為陽明燥金,辰戌配為太陽寒水。按照陰陽相間的順序,12 天干分別為陽土、陰金、陽水、陰木、陽火、陰土、陽金、陰水、陽木、陰火,再依據音律角徵宮商羽命名金木水火土五運,太為過,少為不及,則12 天干分別為太宮、少商、太羽、少角、太徵、少宮、太商、少羽、太角、少徵,此為客運之序。12 地支按照厥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運行,司天與在泉相對。以甲辰年、甲戌年舉例,甲為陽土,故運為太宮,故其客運五步為初之運太宮,二之運少商,三之運太羽,四之運少角,終之運太徽;甲已為土運,甲為陽年,故運為太宮。辰、戌皆為太陽寒水司天,寒氣主令,司天與在泉相對,故應為太陰濕土在泉。因客運為太宮,土之太過,木克土,故主運為陽木,即運為太角,主運五步為初之運太角,二之運少徽,三之運太宮,四之運少商,終之運太羽。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詳細記錄了每一年運氣推導出的天地變化,并提出飲食注意,根據中運與司天在泉陰陽五行之氣的同異裁定藥食性味的多少,運與氣相同者,其氣微,可少用制其氣之品,凡用寒、涼性藥品時,應避開寒氣與涼氣主令之時;用熱、溫性藥品時,應避開熱氣、溫氣主令之時,據此就可依時調養(yǎng)飲食,無傷食之患。譬如2020年為庚子年[13],上半年少陰君火司天,氣候偏熱,以味咸性寒藥食為宜;下半年陽明燥金在泉,以味酸性溫藥食為宜?!队子准伞肪砦宥徽钇觥按合墓鹬Χ俜?,秋冬芩連而莫嘗”強調服藥之時禁。
傷食證的本質為“乳食積滯,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幼幼集成》言“或發(fā)熱惡食,或噫氣作酸,或惡聞食臭...此皆傷食之候”指出傷食之候表現(xiàn)多樣,還可兼夾多種表現(xiàn),也暗示了傷食為發(fā)熱、厭食、嘔吐、腹痛、腹脹等證成因之一,例舉如下:《卷之三發(fā)熱證治》篇積食致發(fā)熱稱之為“積熱”,“積熱”多因“內傷酒面,煎炒炙煿”;《卷之二非搐二條》篇言吐泄證,“其證先傷乳食,后感風邪,乃致脾胃受傷,吐瀉不止”;《卷之三泄瀉證治》篇言“泄瀉有五:寒、熱、虛、實、食積”“餿酸氣屬傷食,宜消”。內經亦多次提及傷食之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強調長壽之本在于“謹守五味”“飲食有節(jié)”。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言“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而毒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均有辛、酸、甘、苦、咸,五味,且對人體各有作用,故傷食患兒保持進食會加重病情,在未明確病情及所食之物性味時,應暫禁食。損法,《幼幼集成》釋其意為“損之者,謂姑止之,勿與食也”,姑為暫且之意,故損法的時間注意適度,以小兒可耐受為佳。損法對于短時間內胃腸功能被傷,或程度較輕者,可以避免被藥力所傷,現(xiàn)代醫(yī)學中亦有根據辟谷原理所提倡的輕斷食療法,干預腸道菌群微生物,緩解炎癥反應[14]。
《幼幼集成》強調兒科之圣錢乙“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的學術思想,認為小兒賦質嬌怯,筋骨柔脆,若損谷不能愈,則“必先籍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行胃氣“補其運用之功”,切勿用消克之品,并主張應用平胃散時“一平即止,不可過劑”,糾正張元素的枳實丸不為補脾之方,只是“補多于消”,批判過早使用消食的山楂、神曲、麥芽,損兒胃氣。故在傷食病程中,《幼幼集成》以潔古枳實丸為調法的主方,以白術、枳實健運脾胃,白術2 倍于枳實,促胃腸健運;黃土拌炒,酒炒以去性存用,顧護胃氣,并依據患兒體質酌情加減,脾虛者加藿香、砂仁,體肥有痰者加廣皮、半夏。《素問 藏氣法時論》最早提出“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為芳香化濁,醒脾化濕之法提供理論依據。多數傷食患兒稟賦怯弱,肺脾腎常不足,故調中法以芳香類藥物藿香、砂仁等扶“氣之正”[15],以藥緩力專的胃苓湯祛濕,通過調氣之升降來平衡水火之陰陽。
《幼幼集成》言“傷食一證,最關利害,如遷延不治,則成積成癖;治之不當,則成疳成癆”,當食停中焦久而化積,已成“陳莝菀聚”,伴有脘腹痞悶、脹滿等癥狀時,必須用消導之藥阻止病情進展。內經云“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毒者,藥食之偏性也[16],在應用消導法時,一定要追蹤患兒傷食原因,藥簡而力專,并盡量以依據患兒體質強弱選用“厚藥”“薄藥”,可參考《卷三 食積證治》篇簡便方,將傷食之物分為冷滯物類、米面薯芋類、肉食類、瓜果生冷類、毒物類;冷滯物以溫化為主,生姜、紫蘇煎濃湯溫浴化積,或二者搗爛炒熱熨燙胸腹;米面薯芋用酒曲、麥芽白湯調下,或以糯米炒熱滾腹熨之;傷于肉食者,山楂加杏仁化犬肉,稻草煎湯化牛肉;瓜果生冷類真青化桂;解毒選黑豆或綠豆,與甘草煎濃湯服用?!兜は姆ā份d可化一切食積的保和丸,其實只是一基礎方劑,藥力緩和,不傷正氣,醫(yī)者可根據臨床辨證靈活加減化裁[17]?!吨琳嬉笳摗费浴敖Y者散之,留者攻之”,邪氣、痰濁等結聚時應使之消散,宿食、蓄水等停留時應使之攻下。
張景岳《藥餌之誤》言“小兒氣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時,此飲食之宜調,而藥餌尤當慎也”。錢乙于許多病癥中也討論了下法的禁忌癥及妄攻所致壞證[18],故《幼幼集成》以幼科鼻祖錢乙審視虛實、緩急、寒熱為要,不主張在幼兒體質偏弱、傷食初期及病情尚緩時應用下法。對于飲食積滯者,依然選用六君子湯加減,視病情慎用下法“雖有積,必不宜下,當以補為消”。
內經云“味厚則泄,薄則通”,當傷食較重且消導之法無用,已有積痛,或成癖成癆時,必當“導之不去,則攻下之。輕則木香檳榔丸;重則消積丸”。木香、檳榔化積消癖,合“六腑以通為用”之則,暗合通因通用之法[19],對伴有腹痛、痢疾的患兒還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殺蟲等功效[20]。
并且在運用攻下之法時,《幼幼集成》強調“必先補其胃氣,如六君之類,預服數劑”,顧護脾胃,避免稟賦虛弱的患兒,加重病情,虛上加虛。
《幼幼集成》對傷食證論治強調錢乙“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的學術思想,背靠內經理論,指出傷食的病機在于陰傷于陽,主要病因在于水火失衡,并提出了先損再調后導,慎用攻下的完整治療原則,深刻詮釋了內經諸多理論,并對臨床有更好地借鑒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