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錫鎮(zhèn) 余軍武 吾太華 吳 婷 馬 贊 鄧少勇 李正陽 侯浩波
隨著觀念的改變及相關技術的發(fā)展,顱內動脈瘤的手術入路也發(fā)生了變化,鎖孔技術在動脈瘤夾閉術中的應用日見增多,但這種方法更多的是應用于未破裂動脈瘤,在破裂動脈瘤中的應用仍存在爭議。2015年3月至2020年7月采用經眶上鎖孔入路顯微夾閉術治療前交通動脈破裂動脈瘤47例,取得比較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47例中,男21例,女26例;年齡17~73歲,平均(45.3±6.9)歲。5 例為2 次破裂出血,4 例合并額葉血腫。
1.2 臨床表現(xiàn)①突發(fā)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20例;②意識障礙9例;③四肢截癱1例;④癲癇發(fā)作8 例。術前Hunt-Hess 分級:Ⅰ級18 例,Ⅱ級20 例,Ⅲ級8例,Ⅳ級1例。
1.3 影像學資料 術前均行頭顱CTA檢查,動脈瘤大?。? mm 6例;5~15 mm 39例;16~22 mm 2例。多發(fā)動脈瘤5例(3例為前交通動脈多發(fā)動脈瘤,1例合并椎動脈V4 段動脈瘤,1 例合并右側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單發(fā)動脈瘤42 例。合并直回血腫3 例(血腫量10~15 ml)。動脈瘤頂朝向前17例,向下10例,朝后9 例,朝上11;左側單支供血21 例,右側單支供血15例,雙側供血11例。臘腸型11例,扁平疣型6例,圓錐形5例,囊袋狀26例。
1.4 手術治療12 h內手術15例;12~24 h手術27例;24~48 h手術5例。取平臥位,頭部稍后仰并向對側旋轉10°。取眉毛內眶上孔外側3~4 cm 長切口,暴露顱骨額顴縫處的McCarry關鍵孔并鉆孔,銑刀形成直徑2~2.5 cm骨瓣。若額竇開放,需清理額竇粘膜,雙氧水沖洗后骨蠟封閉額竇。在硬膜外磨平顱前窩底骨脊,弧形剪開硬腦膜,上抬額葉,向視神經、視交叉方向暴露,解剖相關腦池,常規(guī)行終板造瘺術,緩慢釋放腦脊液,使腦壓下降,暴露載瘤動脈近端,再仔細暴露動脈瘤頸并夾閉。術中常規(guī)行吲哚菁綠造影。最后,嚴密縫合硬腦膜,固定骨瓣,切口用皮內縫合以達到更佳的美容效果[1]。通常選擇動脈瘤頂朝向的對側入路,瘤頂向下的動脈瘤,一般不需要對側的近端控制,常選擇優(yōu)勢A1 方進入;對瘤頂朝上的病例,動脈瘤頸暴露困難,需切除部分直回才能顯露瘤頸[2]。蛛網膜下腔出血量較大者及2 例大型動脈瘤開顱前先行腦室外引流術。術后1~2周內復查CTA。
47例均順利夾閉動脈瘤。5例因蛛網膜下腔出血量大,腦室增大,開顱前先行對側腦室外引流術。術中顯露瘤頸前動脈瘤破裂2例,經雙吸引器協(xié)助,快速分離出動脈瘤囊并夾閉破口,再分離載瘤動脈及瘤頸,阻斷載瘤動脈及雙側A2 段后,再夾閉動脈瘤頸。載瘤動脈近端暴露良好、在分離瘤頸時動脈瘤破裂出血9 例,其中2 例瘤頸暴露后,由于回返動脈與動脈瘤粘連,在分離回返動脈時動脈瘤破裂出血。9 例動脈瘤頸暴露困難,術中切除直回。術后發(fā)生術區(qū)出血3 例、腦干梗死1 例(積極治療后最終為植物樣生存)、腦積水2例(腦室-腹腔分流術后緩解)、嗅神經損傷7例、眼瞼皮下積液10例(1周左右自行吸收)。5 例額竇發(fā)達,術中額竇開放,術后出現(xiàn)額竇炎2 例,經抗感染治療治愈。出院時GOS 評分5分37例,4分6例,3分2例,2分2例。5例失訪;其余42例術后隨訪11~62個月,平均(21±7.5月),術后半年DSA 復查示2 例動脈瘤瘤頸少量殘留,定期隨訪,另40例動脈瘤未顯影。
3.1 鎖孔技術對于破裂動脈瘤合并血腫的爭議 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術中照明技術和顯微器械的進步,使神經外科技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在過去20多年,神經外科逐漸進入微創(chuàng)時代。目前,鎖孔手術更多的是應用于未破裂顱內動脈瘤,對于破裂顱內動脈瘤仍保持謹慎態(tài)度。這是因為擔心鎖孔手術視野狹窄,操作空間有限,一旦動脈瘤破裂出現(xiàn)腦腫脹時將會出現(xiàn)災難性后果。另外,術中動脈瘤未成熟破裂時,如何行近端阻斷。然而,臨床經驗表明,鎖孔技術在破裂動脈瘤夾閉術中是可行的[2,3]。
3.2 鎖孔技術的優(yōu)勢 相對于經典翼點入路,眉弓鎖孔入路具備一些優(yōu)勢:暴露范圍小,創(chuàng)傷較??;無需處理蝶骨嵴,出血少,開顱時間較短;減少不必要的暴露,避免損傷面神經額支,沒有術后顳肌萎縮、咀嚼乏力、咀嚼疼痛等問題,在切口美觀上更有優(yōu)勢[3]。3.3 我們的手術體會 前交通動脈動脈瘤手術入路的側邊主要考慮瘤頂?shù)闹赶蚝托g者的習慣。從瘤頂指向的對側進入,可以更好地進行近端控制,在此基礎上可充分暴露瘤頸。術者的習慣也很重要,對于朝上及朝下的動脈瘤,我們習慣從右側入路,能更嫻熟地暴露同側A1;對于瘤頂朝上的病人,通常需要切除較多直回,有利于暴露同側的A2 和動脈瘤頸[2]。合并直回出血的病人,我們選擇血腫側進入,可減少對側直回的損傷;合并直回血腫量在10 ml左右的病人,并非鎖孔手術禁忌癥,血腫雖有占位效應,但通過清除部分血腫對手術影響不大,且因血腫對周圍的推擠作用,清除血腫后操作空間相對會更大。眉弓鎖孔相當于額下入路,此入路釋放腦脊液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在剛開展鎖孔技術的時候,5例由于腦腫脹較明顯,暴露動脈瘤困難,通過過度通氣、脫水及切除部分直回后才暴露動脈瘤。我們的經驗是術前需選擇腦腫脹不明顯的病人,減少切直回的可能性及術中行腦室外引流術的可能;術中常規(guī)打開終板,釋放腦脊液,使腦組織塌陷,更有利于術中操作,且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后腦積水的發(fā)生幾率。對于蛛網膜下腔充滿血液的病人,可術前先行腦室外引流術,既有利于術中釋放腦脊液,方便術中操作,術后也可起到引流腦脊液作用。
動脈瘤手術最大風險莫過于術中動脈瘤破裂,成熟破裂相對好處理,對于未成熟破裂,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由于操作空間小,我們在分離出載瘤動脈近端時,會在血管下方墊腦棉片,使緊急情況下臨時阻斷不至于損傷周圍腦組織;在暴露動脈瘤頸時,周圍墊小棉片,一旦出現(xiàn)破裂出血,我們并沒有直接用吸引器吸動脈瘤破口,而是在動脈瘤破口稍下方吸除血液,取動脈瘤夾先夾閉破口,再暴露瘤頸,基本在腦棉片上方操作,可有效減少對腦組織的損傷。同時,一個比較關鍵的操作是動脈瘤破裂時,腦壓板不能完全退出,可以調整位置;因為鎖孔手術操作空間很小,動脈瘤破裂后腦腫脹往往比較明顯,腦壓板退出后很難能再進入顱內深部[4,5]。本文2例在暴露動脈瘤過程中出現(xiàn)過早破裂出血,立即雙吸引器吸除血液,由于載瘤動脈未能暴露,只能判斷破口后先用動脈瘤夾夾閉破口再暴露瘤頸,最終動脈瘤被順利夾閉。
3.4 術后并發(fā)癥 本文額竇開放5 例,術中清除額竇粘膜后用雙氧水、鹽水反復沖洗,并用骨蠟封閉額竇,但不是填滿額竇,術后2 例出現(xiàn)額竇炎,考慮與粘膜未完全清除干凈有關,但經抗感染治療后炎癥控制。本文術后發(fā)生1 例出現(xiàn)腦干梗死,考慮病人動脈粥樣硬化,手術、麻醉、術中血壓的變化等因素作用下出現(xiàn)斑塊脫落、腦供血不足等,病人最終植物樣生存。本文術后發(fā)生7例嗅神經損傷中,5例是早期開展鎖孔技術的1年內發(fā)生的,為了暴露動脈瘤,術中牽拉過度對嗅神經造成永久損傷;之后,重視神經保護,嗅神經損傷明顯減少。本文術后出現(xiàn)3 例術區(qū)出血,30 ml 以下,經過加強脫水治療后逐漸吸收,考慮術中腦脊液釋放困難,為暴露動脈瘤頸對腦組織牽拉過度,造成腦挫裂傷。本文術后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10 例,現(xiàn)在的觀點認為直回并非無功能,與認知、記憶等功能關系密切,因此術中盡可能避免切除直回或者盡可能少切除直回腦組織[6,7]。本文術后發(fā)生皮下積液10 例,由于術后切口沒能加壓包扎,術后皮下積液比較常見,但1周左右都能自行吸收。本文術后發(fā)生顱內感染2 例,經腰大池置管引流、抗感染等治療后控制。本文術后發(fā)生腦積水2例,腦室-腹腔分流術后認知功能改善,但仍遺留反應遲鈍、邏輯思維差等。術后半年復查DSA 發(fā)現(xiàn)2例動脈瘤瘤頸少量殘留,定期復查,未進一步處理。
總之,眉弓鎖孔手術可應用于Hunt-Hess 分級較低的前交通動脈破裂動脈瘤,對于合并血腫量在15 ml以下的前交通動脈動脈瘤也可考慮,但需有豐富的鎖孔手術技巧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