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茹
心力衰竭是一種主要由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綜合征,老年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死亡,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病情加重隨時可誘發(fā)其他器官損害,增加死亡率,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藥物是目前臨床的首要任務。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不能使腔靜脈血容量完全排出心臟,導致腔靜脈充血。而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會引起心律失常,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除了糾正心力衰竭外,還能降低心源性猝死幾率。心力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前者為心力衰竭持續(xù)存在,通過干預或不干預可呈現(xiàn)穩(wěn)定、失代償、惡化,該疾病以乏力、呼吸困難等為臨床主要癥狀。隨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展,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慢性原發(fā)性心肌病變和心室因長期壓力或容量負荷過重,使心肌收縮力減弱,不能維持心排血量,通常分為左側、右側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而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疾病包括風濕性心臟病、肺動脈瓣呈現(xiàn)狹窄情況、肺源性心臟病、室間隔發(fā)生缺損、關閉不全或主動脈瓣發(fā)生狹窄、心肌炎、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等。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由于老年人年齡較大,心理和生理上都會發(fā)生一些退行性改變,代謝能力也在逐漸變差,因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別容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對此,醫(yī)護人員應給予老年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1]。該病在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胺碘酮屬于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在組織中緩慢運行,呈現(xiàn)較高的親和力,可直接擴張周圍血管和冠狀動脈[2]。本文通過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颊邔嵤┌返馔委?觀察其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就診于本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颊吖?0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 例。實驗組患者男15 例,女20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66.8±5.2)歲。對照組患者男16 例,女19 例;年齡62~82 歲,平均年齡(68.9±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均在60 歲以上;②明確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③所選患者和家屬對研究均知情,并在同意書上簽字,并自愿加入。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對照組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即對患者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利尿劑等基礎抗心力衰竭藥物,同時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適時監(jiān)測,觀察記錄患者的24 h 心電圖情況。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胺碘酮進行治療,胺碘酮80~150 mg 加入0.9%氯化鈉溶液20 ml 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如果患者出現(xiàn)心律失常轉復竇性,應立即停止靜脈滴注,改為口服胺碘酮,2 次/d,0.2 g/次;如果在第一次進行靜脈滴注后心律失常癥狀沒有明顯改變,應在20 min 內(nèi)再次的靜脈滴注,劑量與第一次注射劑量相同。第二次給藥后,如果心律失常癥狀仍未改變,應繼續(xù)靜脈滴注胺碘酮,劑量增加至50 mg/h,連續(xù)不間斷進行滴注5 h,而后調整劑量,控制在30 mg/h,連續(xù)治療48 h,總劑量不得超過1900 mg。48 h 后對患者給予胺碘酮口服,1 次/d,0.2 g/次。連續(xù)用藥直到患者心律<55 次/min,血壓降至正常值范圍內(nèi),可停止服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心功能恢復到1 級,或改善到2 級以上;有效:心功能恢復1 級,或達到2 級標準;無效:未達到上述任何指標??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 例(62.86%),有效6 例(17.14%),無效7 例(20.00%),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33 例(94.29%),有效1 例(2.86%),無效1 例(2.86%),總有效率為97.14%;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06,P=0.0241<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心律失常作為心血管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屬于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同時患者一旦出現(xiàn)此類并發(fā)癥,將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3]。如果患者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的并發(fā)癥,對患者的預后效果帶來嚴重影響。慢性心力衰竭一般的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哮喘癥狀,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免疫力下降和病情帶來的不舒適,嚴重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負擔[4,5]。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一種高頻的死亡原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就具體的治療方案而言,沒有直接的針對性措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特點呈現(xiàn)高齡化,增加了治療的隱形風險,往往老年患者還會伴有其他慢性病,在治療時需要考慮藥物的針對性,對其他慢性病是否有引導作用,用藥也需要慎重。在臨床實踐中,心律失常多為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胺碘酮是治療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胺碘酮的特點是耐受性好,減少負性肌力,甚至有一定的正性肌力作用[6,7]。因此,應長期應用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及猝死率??剐牧λソ咚幬餅榕R床上治療該病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可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緩解,然而遠期療效不理想。相對比常規(guī)藥物,胺碘酮不但可對抗心肌缺血,并且可減緩心房、交界區(qū)和房室旁路的傳導,從而可降低心肌興奮性[8,9]。
胺碘酮可阻斷鉀通道,使心室和心房動作電位時間延長,最終減慢傳導,控制心律失常。該藥對負性肌力效果較小,可降低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有效改善預后。且該藥物可對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激素發(fā)揮激活作用,不會對血流動力學造成影響。因為胺碘酮在體內(nèi)輪換緩慢,靜脈維持與口服治療相結合,可縮短起效時間,保證藥物療效,呈現(xiàn)較高的安全性。胺碘酮能阻斷鈉通道,有效減慢心率,無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阻斷L 型鈣離子,抑制早期后除極電位[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22 例(62.86%),有效6 例(17.14%),無效7 例(20.00%),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33 例(94.29%),有效1 例(2.86%),無效1 例(2.86%),總有效率為97.14%;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806,P=0.0241<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颊邔嵤┌返馔委?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