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欣
(中共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黨校,黑龍江 杜蒙 166200)
1.初創(chuàng)時期的“楓橋經驗”。20 世紀60 年代,為了更好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按照黨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zhèn)的干部群眾在運動中勇于實踐、積極探索,通過組織發(fā)動群眾,對當時存在的“地、富、反、壞”四類分子進行評審、說理和監(jiān)督改造,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對四類分子的全部脫帽,創(chuàng)造了“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即是最初的“楓橋經驗”。1963 年11 月22 日,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要各地效仿,經過試點,推廣去做?!盵1]事實證明,“楓橋經驗”對當時全國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2.改革開放時期的“楓橋經驗”。1978—1988 年間,隨著改革開放基層社會治理情況的新變化,楓橋鎮(zhèn)將工作重心轉向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幫教改造,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治安公約》,首次提出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概念。同時創(chuàng)新了幫教改造違法犯罪人員的有關制度,建立了以公社為單位的三級調解組織機制。
3.21 世紀初期的“楓橋經驗”。1998—2010 年間,“楓橋經驗”堅持發(fā)展和穩(wěn)定并重,創(chuàng)造了“四前工作法”和“四早四先”工作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依靠群眾、源頭預防、依法處理、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新態(tài)勢。
4.新形勢下的“楓橋經驗”。2010 年8 月,中央將諸暨市列為全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綜合試點單位,是新形勢下對“楓橋經驗”的肯定和鼓勵。諸暨市抓住這個契機,通過深入開展各個方面的工作,首次提出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理念,形成了以建設和美幸福的現代化社會為目標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目前這種模式在全國普遍應用,影響很大。
1.現實性特征。認識處理事物必須依據現實,實事求是?;鶎由鐣卫硎巧鐣l(fā)展進步的基本問題,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熱點難點問題。“楓橋經驗”從誕生到豐富,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出發(fā),通過深刻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成為符合不同時期要求、符合現實生活實際、具有示范意義的基層社會治理良方。
2.實踐性特征?!皸鳂蚪涷灐辈皇侨藗儭伴]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基層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通過大量艱苦的實踐得來的,是經過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復嘗試、反復論證得來的,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科學邏輯,因而才能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
3.創(chuàng)新性特征。創(chuàng)新是事物不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皸鳂蚪涷灐苯洑v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始終站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前沿,根據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特征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推動著新理念的誕生、新方法的出臺、新機制的應用,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都是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新獲得的。
1.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治理國家是由我國的制度性質決定的,也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皸鳂蚪涷灐北M管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變化,但從最早的依靠和發(fā)動群眾改造“四類分子”到改革開放,直至近年來的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有一點從未變過,就是始終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走群眾路線這條基本線從未變過?;鶎由鐣卫砉ぷ髌D巨復雜,問題和矛盾具有多樣性、復雜性、隨時性的特點,而基層工作又存在任務重、人員少的問題,所以僅靠政府少數管理者的努力是很難完成的。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要想做得更好,政府都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發(fā)動群眾,和人民群眾攜手共建和諧社會。
2.“楓橋經驗”的宗旨一直非常明確,始終以為人民謀取最大利益為目標。百姓的每一件瑣碎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小事不解決就會出大事,小問題不解決,就會積累成大問題。因此,新時代弘揚“楓橋經驗”仍然要緊緊抓住人民利益這個根本,做到切實關注民情,切實改善民生,決不出“花拳繡腿”。由此,“楓橋經驗”才能具有足夠的韌性和足夠的張力,得到不斷的豐富、弘揚。
1.“楓橋經驗”最終形成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基層社會治理新理念,其核心要義就是統(tǒng)籌發(fā)展。這完全符合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共識。新時代在不斷精簡職能的大背景下,政府只有更廣泛、更深入地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讓社會各界都積極而又有序地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同時把基層社會治理納入到全局的發(fā)展部署中,使之相互促進,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2.社會發(fā)展不斷加快,舊的問題和矛盾解決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又會出現,基層社會治理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中問題和矛盾的不斷變化,無論是在問題和矛盾的認識上,還是在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上,都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但要讓“楓橋經驗”在新時代仍然有活力,還要在理論成果、工作方法等方面有創(chuàng)新,從而能為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基層社會治理所應用,作出新的貢獻。
1.加強自治建設。自治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自我治理。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緊密依靠當地群眾進行自我治理。例如,通過村規(guī)民約進行自治,其實是謀求鄉(xiāng)村自治的古老傳統(tǒng),在新時代更要重視充分發(fā)揮村規(guī)民約的積極作用。2018 年12 月,民政部等七個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做好村規(guī)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 年全國所有村、社區(qū)普遍制定或修訂出務實管用的村規(guī)民約、居民公約。[2]各地基層要認真貫徹落實,使其在新時代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2.加強德治建設。德治是靠道德的力量來教化和約束人,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良好的家風建設就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風建設、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3]可以通過舉辦家訓評比賽等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重拾百姓對家訓、家風的重視,形成全社會各家庭爭建良好家風的積極氛圍。再如,針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做好人好事反被誣賴,導致大家遇見困難不敢?guī)兔Φ南麡O現象,政府應制定更詳細的管理細則,加大對好人好事的獎勵和宣傳力度,重拾人們對做好人好事、見義勇為的信心。要通過開展各種切實有效的活動促進人們爭當道德模范的積極性。
3.加強法治建設。自治、德治的基礎是法治,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健全法治作保障。法治就是要引導民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切實推動法律服務下沉,為基層自治提供法律保障。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網格員是社會矛盾糾紛的早期發(fā)現者,選擇網格員擔任法院的兼職調解員,通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增強網格員參與基層矛盾糾紛調處的能力。要采取法官與網格員結對子的方式,共同參與矛盾調解和司法結果確認,從而減少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各類糾紛。
1.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皸鳂蚪涷灐钡恼蝺?yōu)勢是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要始終堅持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切實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總覽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目前,基層黨組織面臨一些實際問題,例如,有些黨員事業(yè)心、責任心不強,不太關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和工作,而是忙于個人事務。這就需要在思想、組織、作風等多個方面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教育工作,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領導核心。
2.全面加強政府基層組織建設。政府基層組織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具體承擔者,目前存在著人員少、任務重、素質不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需加強三項工作:一是切實增加基層社區(qū)、村委財政投入,保證其活動場所,適當增加基層工作人員待遇;二是切實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上加大力度,通過采取更多更有效的具體措施鼓勵更多年輕有志之士投入到基層社會治理的艱苦工作中;三是適當增加有關職能單位的社會工作者進駐社區(qū),增強社區(qū)、村鎮(zhèn)工作人員力量。
3.進一步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基層社會治理要取得更大進步,僅靠政府遠遠不夠,必須動員其他社會主體共同工作,這就需要更多的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據統(tǒng)計,截至2020 年6月,全國登記社會組織約為88 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的社會組織數量約為6.3 個。而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組織數量是每萬人50 個左右,發(fā)展中國家一般10 個左右,所以我國的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新時代進一步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需要政府為社會組織提供有利于其發(fā)展的土壤和條件。在業(yè)務扶持上,針對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中缺乏專業(yè)性社會組織的問題,可通過指導和培訓進行培育孵化。在資金扶持上,可為社會組織提供一定金額的公益創(chuàng)投基金。在技術服務上,可幫助建立公益資源網絡。在人才建設上,應不斷建立完善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各類激勵制度,使更多的專業(yè)人才積極從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如,上海市出臺了一整套社工保障體系可供參考:他們將社工設置為三崗十八級,分為工作人員、主管、負責人三個崗位;一至十八個級別,級別越高工資越高,而且逐年升高,社工已經成為大家羨慕的職業(yè),呈現出高學歷、年輕化的趨勢。
4.充分發(fā)揮現代高科技作用。在高科技現代化條件下,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充分發(fā)揮現代高科技作用,主要是網絡的使用。政府可以幫助基層組織通過學習、購買等方式,利用全國其他地方已經成功開發(fā)應用的科技手段,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互聯(lián)互通、共建共享。例如,在基層社區(qū)治安防控這個重要方面,應將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云計算應用到對違法犯罪、危險事態(tài)的預警預防上,使老百姓出入放心,生活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