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磊,張 樂,張鈺伊,卞亞杰,尹亞玲
(1. 華東師范大學 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41;2. 華東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成立70周年之際,發(fā)表了題為《反思教育》的報告,其中明確提出“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不僅重視知識和技能,更要在乎價值觀與態(tài)度,強調教育承擔著生命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國際團結以及持續(xù)發(fā)展等責任[1].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2].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也明確提出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要重點建設一批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科學精神……的課程”,“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課程思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本質上是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是兼顧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是科學理念和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的教育. 在“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方向的指引下,高校大學物理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許多的研究和探索,從學科發(fā)展歷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物理學家事跡、時代偉大成就、最新科研成果等等方面發(fā)掘思政素材[3-8],這其中很大比例的內容能夠在“物理學史和物理學方法論”課程中集中呈現.
“物理學史和物理學方法論”課程,在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和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打破傳統(tǒng)課堂理念中的“文理壁壘”,是物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交叉;它關注科學的理念和唯物辯證的方法論,是理科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對此,本文將從基礎和優(yōu)勢、內容和方法、目標和實施、案例和分析、反思和總結等方面,來探討“以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為發(fā)力點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這將為理科院系科學地開展思政教學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 在此之前,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史和物理學方法論”的課程體系就已經融入了濃厚的人文理念和一定的思政元素. 物理系朱鋐雄先生在多年講義的基礎上成文《物理學方法概論》一書(2008年)[9],在介紹物理學發(fā)展史的同時,將科學的思想方法貫穿始終. 書中強調了物理課程三個維度的價值:知識的價值、情感的價值以及思想方法的價值. 如果說知識的價值注重的是授業(yè)、解惑的話,那么情感和思想方法的價值,關注的則是物理的科學美、自然的和諧美以及思想和方法論的內容,更多地體現了教育的傳道和育人. 這其實也非常契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不僅如此,教材的姊妹篇《物理學思想概論》一書(2009年)[10],更是針對大學物理課堂“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的問題,從顯式體現和隱式蘊含兩個方面,提出了物理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概念和理論的傳授,還要體現思想及方法論的意識,使得個人的智力、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體系的形成之間達到平行和同步. 概括來說,就是要在重視物理學的物質價值的同時,探討如何在大學物理教學中體現物理學的思想方法的價值.
我們知道物理學的思想,是科學的思想;物理學的方法,是科學的方法;物理學的世界觀,是科學的世界觀,這也契合思政理念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維方式. 在具體課堂中,“物理學史和物理學方法論”強調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努力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力爭實現物理學課程的多元價值,當然也包括了當今課堂體系所倡導的“思政價值”;逐漸地,在教學內容上確立了“以史為鑒,以法為器”的基礎,在課程的每一個章節(jié)中都兼顧了明智、知識、道德等多元的價值體現. 盡管當時還沒有明確提出物理學科思政教學的定義,但注重價值多元化的教材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多年積累,為本課程開展思政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在理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意識,要突出一個“融”字;這種融入應該是雙向的,是學科和思政的互融:一方面是思政的理念要科學合理地融入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還是要扎根課程內容,把學科思想恰當地融入到具有學科特色的思政內容上.
那么針對本課程,是希望達成凸顯物理學思想的思政教學,力爭將思政理念在每個章節(jié)中都能順其自然地體現. 從課程內容來看,本課程分為5個章節(jié):緒論、古代物理學及其注重思辨的邏輯方法、經典物理學及其注重實驗的綜合方法、近代物理學及其現代系統(tǒng)的科學方法、物理學發(fā)展的現狀與展望. 對應于每一個章節(jié),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分章節(jié)地歸納了一些思政教學的要點,具體如下:
1) 緒論部分:在對課程總體介紹的同時,通過對學科脈絡的整體梳理,以及對學科目的和意義的集中探討,使得思政的內容能夠直接的呈現,比如師道傳承的理念、求實創(chuàng)造的精神、愛國主義的情操、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批判反思的意識等等,再結合學生熟知的物理學人物的事跡,實現思政理念的顯式融入.
2) 古代物理學部分:注重對歷史的客觀呈現,通過對比中西方的差異,在傳承和弘揚的同時,引導學生唯物辯證的反思;結合身邊發(fā)生的一些具體實例,以科學發(fā)展的眼光,用人文情感的包容,去體會和看待歷史背景下的智者先賢的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學生詰問和對比,比如對“李約瑟難題”的反思,學生在找尋答案的同時,對曾經的落后,對現實的崛起,對未來的責任,都會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 這其中就蘊含了思政教學的意識.
3) 經典物理學部分:主要在力、熱、光、電等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脈絡中,通過典型的物理學家事跡,經典的實驗或理論的產生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文化的吸收與包容、知識的傳承與積累、科學的務實與求真、思維的革故與鼎新、研究的不懈與堅持、創(chuàng)獲的基礎與勇氣”等對推動科學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 比如從張首晟先生對牛頓成就的贊許和欽佩,到他和楊振寧先生的師生情誼和自身遺憾;從卡文迪許扭秤實驗到羅俊院士在山洞中30余年的對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 這些對學生都有很好的啟發(fā)和觸動.
4) 近代物理學部分:通過回顧伴隨著爭論和困惑而來的、發(fā)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物理學,使同學們體會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畏權威的創(chuàng)新勇氣;并通過相對論及量子理論的建立及發(fā)展過程,認識到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同時由于這門課程是師范專業(yè)的必修課,還適時引入了一些師道傳承的經典例子,從中看出物理學家高尚的家國情懷和物理學教育對于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
5) 物理學發(fā)展的現狀與展望部分:更多的鼓勵學生討論和調研;通過百余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回顧以及近年來物理學的重大發(fā)現和突破,讓學生感受科學研究的意義和魅力;同時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留白,從“量子衛(wèi)星”敢為天下先的能力與自信,到芯片困境擺脫“卡脖子”的壓力與突破,再通過“兩彈一星元勛”們的不朽事跡,讓學生認識到比諾獎更重要的是為國為民的無私與奉獻,切身感受年輕學子的機遇和責任.
通過各章節(jié)教學中思政意識與物理學史及思想方法的相互融入和有機結合,逐漸確立了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達成授業(yè)解惑和傳道育人的綜合教育目的;并且結合學院整體的思政課堂建設規(guī)劃,擬定了契合物理學課堂特色的、融合思政的教學目標:忠誠愛國的家國情懷、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理性務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嚴謹求真的學術道德、辯證反思的創(chuàng)新精神、格物致知的智慧思想,并分別有所側重地在各個章節(jié)中,做了歸屬和對應.
在具體的實施方面,基于《物理學思想概論》一書中提到的,注重顯隱的結合與同步,注重啟發(fā)和反思,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反饋. 不僅如此,由于疫情期間的特殊性,上線了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大夏學堂”的在線課程,實現線下常規(guī)教學內容和云端課堂拓展知識的協(xié)同;圍繞“立德樹人、學科交叉、協(xié)同育人、立體教學”的定位,以契合教學和培養(yǎng)大綱、彰顯人文和思政理念的課堂章節(jié)來保障課程內容的達成,并結合拓展知識體系、兼顧人文素養(yǎng)的輔助教學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并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調研討論、反思探究,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在課程內容的教學上,以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為切入點,但不僅僅局限于定理定律、人物典故、思想方法等等的羅列,而是在立足物理學的基礎上,盡量全面地包羅相關的人文內容,使學生在震撼于科學力量的同時,體會到不同歷史時期物理學的學科魅力和方法智慧.
鼓勵學生通過調研和跟蹤物理學的前沿進展和創(chuàng)新成就,使其認識到物理教育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學素養(yǎng),物理學作為認識自然界的基礎和眾多技術的基石,對推動和促進文明的進步、創(chuàng)造和維護世界的和諧,越來越重要地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反思物理學歷史上每一次從舊學到新知所經歷的革故鼎新、務實求真、堅持不懈的飛躍歷程,使其能夠客觀地認識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不同歷史階段的學科特征及其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
另外,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大夏學堂的優(yōu)勢. 錄播的課程方便同學們隨時鞏固,在線作業(yè)和測試也能夠隨時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結合微信、QQ等平臺也能方便及時地答疑和討論. 可以說,利用“云課”與即時通訊的結合,在空間阻隔的情況下,反而消除了時空的界限;而且多媒體素材的吸引力和知識容量的拓展,具有45分鐘課堂時間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向學生推薦優(yōu)選的人物紀錄片、實驗詳解動畫、學說理論解讀、科技大咖講演等內容,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當然,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多媒體資源,在選擇人物和事例時,不僅要體現物理學的特征,更要涵蓋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在感受物理學家杰出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同時,客觀看待科學家普通甚至不足的一面.
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可以通過匯報、論文、辯論等形式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一方面是知識性主題的調研和討論,比如在日常作業(yè)和交流反饋中引入一些啟發(fā)性的主觀問題,作為客觀題目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貫通與應用. 另一方面是反思性主題的詰問與探究,比如針對古今中西一些差異性的背景、史實,近似性的發(fā)現、實驗,對立性的觀點、認知等等,鼓勵學生給予深度地思索和求證,通過對歷史的剖析給出一些現實的指導意義,使所學知識立體化和系統(tǒng)化;啟發(fā)學生的批判思維、憂患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想.
1) 案例一,走下神壇:客觀全面地認識物理學家(以牛頓為例)
案例材料:作為物理學史上公認的大神級人物,牛頓的一生可謂傳奇. 他出生于1642年圣誕節(jié)前夜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中變故,自幼由外祖母撫養(yǎng);曾迫于生活,務農在家,幸得舅父所助重返校園. 于19歲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生,受到伽利略、笛卡爾等人思想學說的影響,重視實驗和數學,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終成經典物理學大廈的奠基者.
概括其一生,可謂:“早產兒,遺腹子,母另嫁,再養(yǎng)遲(外婆撫養(yǎng),11歲母親回歸);漸孤僻,有奇思,好書卷,舅父識(12歲入中學,輟學后被召回);讀三一,樂新知,集大成,創(chuàng)歷史(18歲入劍橋三一學院,4年后因鼠疫返鄉(xiāng),居家期間獲研究突破);歸劍橋,教授職,入學會,優(yōu)則仕(30歲皇家學會會員,46歲國會議員,56歲造幣局長);居高位,神經質,終榮耀,葬于斯(60歲皇家學會會長,84歲終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頓在物理學史或者科學史上的功績彪炳千古,毋庸置疑. 他與胡克、萊布尼茨等人的歷史爭論同樣令人津津樂道,其中涉及的科學理念、思想方法以及個人特質等都值得后人研究和反思.
思政分析: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從平凡的普通人成長起來的,甚至經歷了更多的磨難和挫折;甘于寂寞、踏實求學、不畏權威、勇于創(chuàng)新成就了牛頓的輝煌;當然,牛頓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這點從他與胡克等人的斗爭中也能窺見一二,要客觀全面地了解牛頓,尊重其偉大,學習其精神,了解其不足,借鑒其方法. 通過讓學生觀看BBC的紀錄片《艾薩克·牛頓:最后的魔術師》,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他們心中的物理學大神.
① 苦心孤詣的求知心態(tài)
牛頓在青年時期遭遇了罕見的瘟疫爆發(fā),但是兩年的家中隔離,并沒有使他意志消沉,虛度光陰,而是遠離浮躁,學問在心,在數學、物理等領域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成就了卓絕的自己;這對于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不能返校、在線學習的同學來說,很有參考和示范意義,應該從青年牛頓的經歷中得到啟示和借鑒,要以樂觀自信的精神、科學務實的理念、團結奮進的覺悟,不間斷地自覺學習、求索創(chuàng)新. 也許下一個牛頓就出現在同學們中間,萌芽在這段閉關學習的日子里.
② 融會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在巨人肩膀上的總結和發(fā)展,集合了牛頓之前的物理學主要成果;但它不僅僅是集大成的工作,更多的是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精準的總結,這也為后來所有科學著作和科學方法提供了范本和榜樣. 張首晟先生稱其為“千年偉著”、“人類文明第一書”,此書把天地運動一統(tǒng)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學的大綜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劃時代象征. 可見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對前人工作的客觀借鑒、對知識體系的宏觀把握以及對疑難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
③ 謙虛包容的個人品質
這一點在牛頓身上似乎較難有很好的體現,但可以在全面了解牛頓之后得到一定的借鑒和反思. 牛頓和胡克的矛盾涉及“反射式望遠鏡的創(chuàng)意”、“關于光和顏色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的想法”等等,牛頓的怒火甚至綿延至胡克死后,刪其引注、毀其畫像,“巨人肩膀”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胡克身體缺陷的譏諷,可謂頗失宗師風范;牛頓和萊布尼茨關于“微積分的發(fā)明權”的罵戰(zhàn)也是曠日持久,一度導致了英法兩家科學院的決裂. 其實科學的爭論應該始于分歧,終于理性,不應該摻雜人身的攻訐和侮辱.
2) 案例二,為國為民:近現代中國物理學人的使命擔當
案例材料:這不是一個個脫節(jié)的孤例,而是一代代中國物理學人奮斗拼搏的傳承. 從早期格物致知者不被人理解的努力與艱辛,到后來物理學人科技興國,抵抗外侮的頑強與奮起,從一窮二白基礎上的積累與追趕,到偉大復興時代中的超越與爭先,無不彰顯中國物理學人的忠誠與奉獻,責任與擔當.
①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yè)[11]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先生,曾被清華大學歷史系錄取,但就讀時正是1931年,9.18事變的爆發(fā),讓他拍案而起,一夜之間做了一個決定:棄文從理,科學救國.
錢偉長先生后來師從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教授,成長為一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令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生活和豐厚的薪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機械系擔任教授. 在接受采訪時,他曾說:“我1946年回來,我是想回家,培養(yǎng)更好的學生. 我一個禮拜講十幾次課,一般教授一個禮拜上6堂課,我講17堂課. 我沒有怨言. 那時工資是15萬金圓券,只能買兩個暖瓶……”
但是,生活的窘迫并沒有動搖錢偉長先生救國的決心,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我是愛國的,對國家好才行. 我沒別的要求,我希望國家強大起來.” 錢偉長先生說:“強大要力量,這力量就是知識.”
② 比諾獎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傳承[12]
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先生,在X射線研究領域做出過重要貢獻. 他是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的得意門生,曾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為康普頓效應的進一步確立和公認做出了重要工作.
1926年,吳有訓先生回國之后,先后在江西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多所大學任教. 在科研和教學中,他十分注重“基礎”二字,甚至在擔任校長一職之后,依然為物理系本科生講授基礎課,在他看來,“理學院的訓練,力戒高調及空虛之弊. 一方面對于課程不尚高深和數量,唯著重于基本的學程,力求切實與徹底. 基本原理和事實的了解、問題的解決,為施教重要的部分.”盡心竭力地為祖國培養(yǎng)科技人才,其學生包括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當中,有14人出自吳有訓先生的門下.
思政分析: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調研近現代中國杰出物理學人的偉大事跡,并組織匯報和討論;可以邀請一些年長資深的物理學人講述那段曾經的“崢嶸歲月”,引導學生感受 “兩彈一星”前輩們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欣賞老一輩物理學家為國傳道、培養(yǎng)后輩的無私與忠誠,從而堅定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
① 忠誠無畏的愛國精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很多留學海外的物理學人在祖國需要時毅然回國,踐行著“報效祖國”的誓言. 在面臨危難的特殊時期,很多科學工作者包括物理學人,也在為緩解祖國的困境而努力,當祖國需要時,每個物理學人都應該責無旁貸,認真學習和工作,鉆研奮進,既要有為國逆行的魄力,也要有為國逆行的能力.
② 舊學新知的傳承發(fā)展
知識的傳承,不僅僅是師生間的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育人.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要引領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加強科學方法的學習,使之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鑒賞力;要引導學生以唯物主義的觀點、發(fā)展進步的眼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樹立突破創(chuàng)新的意識,以國家需求、民族意識、社會責任培養(yǎng)為國為民的擔當,以科學之進步更好地造福社會,促使社會更加和諧的發(fā)展.
融合思政的教學最直接的預期是希望學生在獲得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在思政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收獲,實現教育的價值引領. 這種預期效果的達成,需要學生思想和行動上的共鳴. 而共鳴的基礎則是教師意識和工作上的踐行,需要兼顧內容的契合度、形式的親切感、科學的一致性、導向的正確性等等因素. 這對于教學設計的鋪墊、經典范例的延伸、關聯知識的拓展、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人格精神的養(yǎng)成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同時,還需要認識到,思政教學需要循序漸進的融入、理實交融的演繹、潛移默化的影響、源于肺腑的認同. 不僅如此,作為大學物理課程體系尤其是教師教育門類課程的一部分,對融合了思政理念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方法論”的教學評價也不能只停留在作業(yè)和卷面的考核上,這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成效,而是對心靈的觸動和精神的引領. 應該有“既授人以漁,當知其所獲”的長遠意識;要對學生尤其是師范生在走上教師崗位、逐漸成長為教學骨干后,有一定的跟蹤和反饋:了解思政教學的內容對其人格塑造、未來職業(yè)、成就貢獻、乃至后續(xù)人生的積極影響,了解思政意識在未來課堂的傳承與接力,從而使思政課堂建設成為貫穿大、中、小學課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先進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