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靖雅
(襄陽市實驗幼兒園,湖北 襄陽4411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為了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需要,作為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雖然這需要經(jīng)歷從認知、情感到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這樣一個過程,而幼兒的認知又是一個較漫長的階段,它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認識,但我們必須持之以恒,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樂于分享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卻很難。樂于分享,相互謙讓,有助于更好地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是幼兒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關心,關愛他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表現(xiàn)。因此,為了使幼兒在將來能自信的走向社會,立足于人群中,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我們應當用各種教育途徑來幫助他們學會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tài),以便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琪琪、果果等小朋友來到了科學區(qū)玩。果果小朋友帶來了一件非常好玩的“望遠鏡”,小朋友見了十分羨慕,而果果卻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不愿借給他們,孩子們都挺失望,我一看,見正是對孩子們進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時機。于是,當著孩子們的面拿過望遠鏡,對果果說:“這個望遠鏡現(xiàn)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該怎么辦?”“問你借唄!”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現(xiàn)在心里怎么想?。俊蔽覕[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果果想了想說:“我會很難過。”“那你們大家呢?”“我也有點難過!”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肮?,你看,小朋友現(xiàn)在心里都和你一樣難過,你知道為什么嗎?”果果不說話了,他把望遠鏡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兒高興地和他一起玩了起來,孩子們在短時間內(nèi)接觸到了兩種角色,體驗到了羨慕時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絕時的失望、與人分享時的滿足感等多種情感,從而擺脫了自我為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識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力。因此,我們應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來培養(yǎng)幼兒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
活動結束后,我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了果果。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及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nèi)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nèi)容來培養(yǎng)幼兒自發(fā)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要使幼兒真正認識到分享的意義,必須先對幼兒進行關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園開展感恩節(jié)主題活動中,老師通過故事、兒歌等讓孩子知道感恩節(jié)的意義,引導幼兒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獻上一份愛心、學說一句感恩的話學會感恩自己的親人?!叭恕眿D女節(jié)來臨之際,老師圍繞主題以歌曲、情境表演、體驗生活等形式來教育幼兒?!皭鄣谋П?讓愛發(fā)芽”三八親子活動中為使幼兒體驗親情、學會分享,邀請媽媽來園共同制作禮物、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盆栽器皿,一起播種“愛的種子”,使幼兒從思維上認識什么是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共同游戲、活動,共同分享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在班級區(qū)域游戲中,開設娃娃家、圖書角、拼拼搭搭等游戲時,可請幼兒從家中帶來玩具、圖書和大家一起分享,幼兒看到自己的玩具、圖書在別人手里時有一種分享意識,一種與他人共同游戲的快樂感。這是一種互利的行為:既能玩到許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結交到許多朋友。老師還讓帶書籍來的孩子把書上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讓幼兒懂得:別人的玩具自己不能私自拿,一定要說“請給我玩玩好嗎?”,需征得別人的同意后才能玩。此類活動的開展,使幼兒更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和朋友在一起的快樂,更進一步地促進和鞏固了幼兒分享和合作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通過活動使幼兒樂意與人分享食物,感受分享的快樂,體驗共同玩玩具帶來的樂趣,養(yǎng)成自覺共同玩玩具的態(tài)度與習慣。
我們在開展“分享物質”的教育過程中,已經(jīng)開始有了“分享情感”的雛形,比如,當老師請幼兒幫忙做了一些小事,我們會對他們說“謝謝”。如果我們幫幼兒穿衣服、系鞋帶等,幼兒也會對我們說:“謝謝”,幼兒之間分享食物和玩具,一定要問對方說“謝謝”,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表達對別人的感謝,從內(nèi)心體驗分享的快樂。這就是通過語言表述和彼此的心靈感受來進一步體驗分享的快樂,也是體驗“情感分享”的開端。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幼兒樂意幫助解決困難,對同伴的進步和成功感到高興,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戲,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如:班上凱凱小朋友雖然年紀小,但是很能干,經(jīng)常幫助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擺凳子、照顧小花、給孩子們擺放鞋子等等,因此經(jīng)常得到老師的表揚,高興而又自信。與凱凱特別要好的張桐雨則顯得有些內(nèi)向,有時看出她也想幫助班級體,但是總跟在凱凱身后,直到有一天在老師的鼓勵下她也拿著抹布擦桌子了,當日小紅花就屬于她的了,聽到老師當著全班小朋友表揚她時,她別提有多開心了!
幼兒善于觀察和模仿,老師便成為了重要對象,老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tài)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分享的行為,如:心情的分享、書籍的分享、技能的分享等。孩子在玩玩具時,我們可以有意識的走過去對幼兒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玩一些呀?我們一起玩好嗎?孩子們在玩游戲時,老師懇切的和孩子們商量:也讓我參加你們的游戲好嗎?因此,我們應該注意自身的言行,為幼兒樹立好的榜樣。當然,同伴也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平時老師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動時可以引導那些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分享意識能力弱的幼兒共同游戲,教師要對分享行為意識強的幼兒給予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正確引導幼兒學習、模仿。老師一個贊許的目光、一次親切的點頭,都能使孩子受到極大的鼓舞。要慎重地對待幼兒暫時出現(xiàn)的問題,找出適宜、恰當?shù)慕鉀Q方法,從而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在活動中,教師要讓孩子在集體中樹立自信,從而加強自己的分享行為,逐步內(nèi)化為幼兒自身的分享意識。
在平時的游戲、學習及一日活動中,要想辦法為幼兒創(chuàng)造、提供與同伴分享物品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分享,比如給每組幼兒提供一筐不同品種的積木,在游戲當中,讓幼兒學會互相協(xié)商、共同享用,這樣一組幼兒才能愉快的游戲。同樣,組與組之間也必須學會分享,才能保障大家都能玩到各種類型的積木。還可以給幼兒欣賞一些關于有分享意識在其中的故事,兒歌等,讓幼兒在故事中找到正確的做法。如欣賞故事《小猴的分享晚會》,先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后幫助幼兒分析故事角色間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你不喜歡小猴為什么?小動物為什么都走了?后來又喜歡小猴了為什么?如果是你你該怎么做等等。讓幼兒在潛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識,并學著去分享,去感受。
影響幼兒分享品質的養(yǎng)成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huán)境。它無時不刻在發(fā)揮著教育的功能。家庭環(huán)境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可以積極地利用了這一資源,打破關起門來孤軍作戰(zhàn)的局面,與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幼兒吸收分享精神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有一個故事《媽媽愛吃雞腳》:一個男孩小時候吃雞肉時,媽媽總是把雞腿夾給他吃,而自己吃雞腳,并反復重申“媽媽愛吃腳腳”,兒子長大成家立業(yè)后,再次吃雞肉時,兒子仍然把雞腳夾給媽媽吃??梢韵胂蟮牡剑藭r的媽媽是心寒的,這可是個深刻的教訓。母愛是偉大的,但并不是無原則的愛,應從小教會孩子分享,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園地定期的向家長宣傳“幼兒分享品質的養(yǎng)成”“如何使幼兒學會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識,擺事實,講道理,夾給家長一些教育孩子分享的方法如:平等,輪流,換位思考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這一資源,與家園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
要及時表揚關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兒,是幼兒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記得一次做游戲時,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丁丁看見了,連忙停住腳步去扶她起來,還幫她擦眼淚,其他小朋友看見了也去幫助她揉揉摔疼的地方,還有的輕撫她的臉,安慰她一會兒就不疼了,摔跤的孩子看到這么多人都來照顧她,也破涕為笑了。老師隨即和幼兒進行了談話,使幼兒悲傷在大家的分享中變淡了,同時,幼兒變得更喜歡同伴、喜歡幼兒園了。
總之,分享是幼兒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關心,關愛他人的較高層次的品質表現(xiàn)。對于正處于行為發(fā)展黃金時期的幼兒來說,在此時形成的經(jīng)驗會影響他一生,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帶動其他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我們要培養(yǎng)幼兒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愿分享習慣,而這種分享必須從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入手。即讓幼兒從他人角度出發(fā),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樂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