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要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
品讀
這段話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來寫的呢?擬人與排比。請讀開頭,“睡醒”“逛”“說話”,本是人的動作行為,現(xiàn)在賦予花、鳥、蟲子;又與“花開了”“鳥飛了”“蟲子叫了”組成排比;后面幾句都用了“愿意”,賦予了植物思想;“太陽也不知道”,有了主觀意識,似乎都成了與人相似的生靈。
如果想用一個詞來概括本段,那非“自由”莫屬。我們不但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來,作者還用“都是自由的”直接告訴我們。
為什么園中的景物在作者眼里是這樣的自由?俗話說“境由心造”,正因為作者的身心是自由的,其眼中的景物、色彩也都是自由的。在作者的心目中,它們不再是景物,而是有思想、有意識的人,是作者的伙伴。原來作者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達方法,大家感覺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