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真禮
不同年齡段孩子情緒理解發(fā)展不同
在1歲之前,孩子就已經(jīng)逐漸可以體會到基本情緒,包括高興、害怕、生氣、傷心和厭惡。這些情緒都是可以通過面部表情觀察到的,比較好識別。1歲半左右,孩子會開始萌發(fā)與自我意識有關的情感,這些情感會增強或者削弱“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感受。比如,羞愧、尷尬、內疚、自豪等等。2歲之后,孩子理解情緒的能力開始突飛猛進地進步。逐漸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并說出情緒的起因、結果和自己對應的行為。4-5歲的孩子可以學會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并能初步預測他人情緒之后對應的行為反應,比如生氣的孩子可能會打人,高興的孩子更容易分享。5歲之后,孩子能夠在家長的引導下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由于他們已經(jīng)能夠充分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
給情緒命名
喜、怒、哀、懼是人的正常情緒表現(xiàn),要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引導他把情緒說出來。最初應在生活場景中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把那些對應孩子情緒的詞語說出來,比如,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說:“你現(xiàn)在很生氣是嗎”。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可以說“你看起來很開心是嗎?”幫助他把對應的情緒說出來,給當下的情緒命名,他會慢慢感受到原來“這就是生氣啊、這就是開心啊”,逐漸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
和孩子談論感受
談論情緒感受有利于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匯、理解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也有利于促進親子關系。可以在接孩子放學回家路上或者睡前抽幾分鐘的時間,問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有什么開心的事,有什么難過的事情。比如孩子說今天在幼兒園很開心,你可以說:“是因為今天跟小朋友一起玩很開心嗎?”孩子就會告訴你:“不是的,今天老師帶我們出去玩,我很開心?!边@樣的對話可以讓幼兒理解到情緒的因果關系。也可以在睡前找到當天發(fā)生的某一件事進行談論,比如說帶孩子去一個朋友家里玩,孩子看到了朋友家孩子的玩具想玩,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學會分享,兩個孩子為玩具爭得哭了起來。可能當時就搶玩具這件事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情緒問題是沒有得到解決的?;丶液罂梢跃瓦@件事和孩子談論情緒,“白天的時候你想玩弟弟的玩具,但是他不給你玩你很難過是嗎?但是沒關系,難過是很正常的,如果是媽媽也會很難過的。下次你想玩的時候可以把你的玩具跟弟弟交換呀。”通過這樣的談論溝通,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理解,逐漸學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親子共讀情緒主題繪本
在上一期中我們也談到了情緒繪本,市面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情緒主題繪本。在閱讀情緒主題繪本時要注意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尤其是故事人物的面部表情,幫助孩子識別不同的情緒。如讓幼兒發(fā)現(xiàn)高興時眉毛是上揚的,傷心時眉毛是往下耷拉的,悲傷時可能會掉眼淚,害怕時嘴巴會張大,在認識的過程中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模仿。還可以通過猜猜我的心情” 游戲,和孩子互相觀察,猜測對方的心情。
表露自己的情緒
很多家長會進入一個誤區(qū),認為在孩子面前不應該表露自己的情緒。實際上父母將自己真實的情緒表露給孩子,讓其有機會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應的情緒建立聯(lián)結。比如,我們可以說:“媽媽現(xiàn)在很生氣,因為媽媽說了很多遍“請把玩具收好”,你都沒有行動。媽媽知道你可能只是現(xiàn)在不想收拾,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現(xiàn)在不想收拾,等會兒再收拾,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不收拾也不回應媽媽?!?將自己的情緒表露出來,并說清楚孩子的行為與自己情緒的關系,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他人的某種情緒。
分享自己的情緒故事
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養(yǎng)成描述表情、情緒的習慣,將情緒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作為孩子的撫養(yǎng)者,可以用語言描述自己經(jīng)歷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是怎么去解決的。比如可以給孩子說:“今天媽媽在工作中遇到了點問題,一開始也不知道怎么辦,很沮喪,但是媽媽盡力去想辦法補救,最終解決了問題,很開心?!蹦憧赡軙耄骸八@么小能聽懂嗎?”可能一開始他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但是長期堅持下來,不斷地積累,他對于情緒的理解會有突飛猛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