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加穎
經過對上一輪改革的反思與批判,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上一輪改革的課程實施中,雖然課程主題(課程內容)由教師根據(jù)兒童的“興趣”選擇,但由于它是一個全班參與的項目,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無法真正追隨不同個體兒童的“興趣”,反而是大多數(shù)兒童在迎合幼兒園規(guī)定的主題范疇,教師其實無法以現(xiàn)實的兒童個體化的、具體的興趣或需要為起點去規(guī)劃本班的課程。在由園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中教學,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執(zhí)行。即雖然我們建構了一個較完整的課程體系,但是落實在兒童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園課程目標中所倡導的自主性品質并未得到充分彰顯。出于對課程困境的解決考慮,我們正式開啟新一輪課程改革。
在這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受多元智能理論、意大利瑞吉歐教育、美國呼應課程以及新西蘭學習故事的啟發(fā),我們把兒童視為主動的、有能力的、頑強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者,在該項目研究中,我們越來越堅信兒童的能力,信任兒童,并幫助兒童挖掘他們的潛力;我們相信游戲是多個領域學習的自然承載體,如有目的性學習語言和閱讀、數(shù)學與科學等,我們將游戲看作課程切實可行的資源,我們相信,游戲既是兒童學習的基本工具,同時也受到其教學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在該項目研究中,我們盡力幫助老師進一步學習,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鼓勵、支持他們把課程建立在兒童游戲之上;我們反對將兒童游戲的整段時間打碎,我們深信舒緩的節(jié)奏才能夠提供給師生安全感與多種可能性;將速度放慢以后,才會看到更多東西,有更多時間與他人相處,有更多時間進行深層次思考。我們相信,想要出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結果,兒童需要有時間真正沉浸在活動中。在該項目研究中,我們將時間作為最大的資源,將其在一日生活安排中進行重新看待和運用,保證兒童在室內與戶外活動中都有不少于一小時的自主游戲時間;我們深信,在學校和家庭中,可以給予兒童最重要的禮物是時間,因為有時間便可以傾聽與被傾聽。我們深信,溝通和對話所必須的相互傾聽和相互期待的能力,是思想的特質,是兒童明顯具備的智能。兒童從出生那刻開始,就開始發(fā)展這種與他人溝通的態(tài)度。 在項目研究中,我們實踐傾聽教學法,學習傾聽兒童、呼應兒童,幫助兒童在他們的所見、所聞、所做和所體驗到的事物中去發(fā)現(xiàn)意義。
在整個項目研究中,美籍華人教育專家李薇博士作為該項目的專家顧問,針對每一階段團隊的現(xiàn)狀與問題,面向科研團隊與全體教師進行面對面的專題培訓、教研對話或線上的對話與案例分析。四年來,園科研團隊在專家的引領下,對原有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反思批判,從傾聽老師對上一輪課改的困惑開始,第一年(2014學年)以三個實驗班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針對園“自由身心,快樂成長”的教育理念,探討兒童的形象,以游戲與時間的解放尋找改革突破口;第二年(2015學年)恰逢我園承辦“蘿崗區(qū)中心幼兒園”之際,園科研團隊與管理團隊面臨新開一個大體量園區(qū)的艱巨任務,但課程改革的步子沒有絲毫放緩,在實驗班第一年的實踐成效的鼓勵下,將課程改革覆蓋至兩園區(qū)20個班,在此期間,園內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派員參加省內外組織的相同教育理念的學術研討會,在教研對話中,進一步探討鼓勵多種學習可能性的空間創(chuàng)設;第三年(2016學年)園所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到26個班級,教師隊伍不斷加入新鮮血液,科研團隊繼續(xù)面臨新入職老師對園課程理念與實踐的學習培訓的新問題,園科研團隊采取以老帶新的策略,通過班級兩位老師的對話,以及園內教研對話促進新教師適應新的課程理念與改革實踐,在此期間,老師們大量練習對兒童的觀察以及撰寫觀察記錄;第四年(2017學年),盡管園所規(guī)模繼續(xù)擴大到31個班級,教職工隊伍進一步壯大到近150人,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日益呈現(xiàn)勃勃生機。以“自由身心,快樂成長”的教育理念為引領,“以兒童為本、以游戲為體的呼應式探究學習課程”在全園的實施已經初見成效,幼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得以彰顯,教師專業(yè)成長內驅力增強,而這一項目研究更帶來了預期目標之外校園文化的巨變,共同的愿景與教育理念深入團隊成員心中,組織更加平等開放,鼓勵傾聽、支持、學習。我園近三年間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踐案例與經驗,帶到國內外幼教研討會上進行經驗分享交流,得到國內外同行一致認同與贊賞。
一、課程研究提出的歷史背景、科學意義與社會價值
(一)歷史背景
幼兒自主性活動整合課程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末。開始時,是參與華南師范大學高嵐老師主持的“九五”規(guī)劃課題,以相對獨立的子課題作為發(fā)端。然后,成功立項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幼兒自主性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園本課程——幼兒自主性活動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與“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幼兒自主性活動整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前兩項課題,結題時先后被鑒定為“先進”與“優(yōu)秀”。
2001年至2005年,即十五課題研究期間,我園課程改革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方面我園正式拉開了意大利瑞吉歐項目活動課程在中國幼兒園本土化研究的課程改革的序幕;另一方面,我園將這一項目活動課程模式,作為我國分科課程模式的一種補充,嘗試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將非結構性教學的活動課程與結構性教學的分科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即在這一階段的課程改革歷程中,我園實行的是項目活動與分科并存的“雙軌課程”模式,這一現(xiàn)狀一直延續(xù)到2010年。
“十一五”期間,該項目進入整合課程研究,把傳統(tǒng)的結構性教學分科課程與非結構性教學活動課程整合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實施課程的科學化、綜合化體系建構。前后十三年,堅持一個方向,自淺入深,從引進到自為,由局部到整合,園本課程從開發(fā)、實驗逐步走向深入。
2012年12月,我園科研團隊出版著作《幼兒自主性活動整合課程》(理論篇、實踐篇),這一科研階段成果,標志著開一幼在園本課程的改革實踐中,徹底摒棄了“雙軌課程并行”的拼盤式課程,改變了園內同時存在項目活動課程、領域學科課程與分區(qū)活動課程等多種課程并存的園本課程現(xiàn)狀。在園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確立了一個園應有統(tǒng)一的課程理念和統(tǒng)一的課程模式的指導思想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