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玲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細菌性腹瀉是臨床當中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導致其發(fā)生的原因較多,其中主要是病原菌感染,并且多發(fā)人群為兒童[1]。近幾年,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耐藥性的問題增多,也引起了此方面的重視[2]。對于不同病原菌,需要使用較為敏感的抗生素為其治療,能夠減少醫(yī)院資源浪費的情況,并將療效提升,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也正因為這樣,將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工作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基于此,本檢驗科對應(yīng)用病原菌微生物檢測時對細菌性腹瀉檢測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到的152例細菌性腹瀉患者樣本當作研究對象,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數(shù)量為80例和72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3.85±0.58)歲,病程為3天至7天,平均(3.52±0.26)天。所有患者樣本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可以主動配合。
1.2方法 所有患者樣本均需接受病原菌微生物檢測,方法為:時間操作當中需要根據(jù)相關(guān)規(guī)定對細菌性腹瀉患者的糞便標本進行采集。檢驗人員需要將糞便標本涂片進行檢驗,并選取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時間為20小時。將出現(xiàn)的可疑菌落找出進行分離純化、生化反應(yīng)。檢測時根據(jù)生化反應(yīng)等對病原菌進行分類。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病原菌微生物檢測結(jié)果進行分析。
對所有患者樣本進行病原菌微生物檢測之后發(fā)現(xiàn),具有21株氣單胞菌、占比為13.82%;81株志賀菌屬,占比為53.29%、35株孤菌屬,占比為23.03%,15株其他菌株,占比為9.87%。
病原菌耐藥性較強的藥物為阿莫西林、頭孢噻肟和頭孢哌酮,藥敏實驗結(jié)果
在氣單胞菌當中,頭孢哌酮占比為4.76%(1/21);頭孢噻肟占比為14.29%(3/21);頭孢三嗪占比為4.76%(1/21);氨芐西林占比為80.95%(17/21);阿莫西林占比為61.90%(13/21)。
在志賀菌屬當中,頭孢哌酮占比為38.27%(31/81);頭孢噻肟占比為6.17%(5/81);頭孢三嗪占比為28.40%(23/81);氨芐西林占比為53.09%(43/81);阿莫西林占比為19.75%(16/81)。
在孤菌屬當中,頭孢哌酮占比為11.43%(4/35);頭孢噻肟占比為14.29%(5/35);頭孢三嗪占比為11.43%(4/35);氨芐西林占比為85.71%(30/35);阿莫西林占比為71.43%(25/35)。
在其他菌株當中,頭孢哌酮占比為13.33%(2/15);頭孢噻肟占比為40.00%(6/15);頭孢三嗪占比為26.67%(4/15);氨芐西林占比為13.33%(2/15);阿莫西林占比為0.00%(0/15)。
現(xiàn)階段,發(fā)生細菌性腹瀉的患者逐漸增多,而多發(fā)群體為兒童,一般為細菌感染導致腹瀉[4]。醫(yī)療水平的提升,促使較多種類的抗生素投入到臨床中使用,而近幾年抗生素應(yīng)用率提升,成為了治療細菌性腹瀉的常用藥物,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對抗生素應(yīng)用,不光不會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療效,甚至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從而對其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影響[5]。所以這就需要在臨床當中合理使用各種抗生素,并將細菌性腹瀉的致病菌和耐藥分布情況進行明確,確??梢栽趯嶋H治療當中為醫(yī)生制定治療方案作出有效的指導,加快患者恢復健康的速度,提升生活質(zhì)量,減少疾病對患者產(chǎn)生的影響[6]。本次研究中,對所有患者樣本進行病原菌微生物檢測之后發(fā)現(xiàn),具有21株氣單胞菌、占比為13.82%;81株志賀菌屬,占比為53.29%、35株孤菌屬,占比為23.03%,15株其他菌株,占比為9.87%。說明引起細菌性腹瀉的常見病原菌為志賀菌屬,在患者感染之后病菌會在體內(nèi)潛伏較長的時間,從而導致內(nèi)循環(huán)紊亂,最終發(fā)生疾病[7]。而在耐藥性檢驗中發(fā)現(xiàn),病原菌耐藥性較強的藥物為阿莫西林、頭孢噻肟和頭孢哌酮,說明在臨床治療當中可以根據(jù)患者病菌的不同耐藥性為其提供更加合理的藥物,并加強預防和控制的措施,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喜感和飲食習慣,從而將療效和預防效果提升,加快患者恢復健康的速度,讓他們可以早日回歸到正常生活中[8-9]。可見,病原菌微生物檢測可以為臨床治療細菌性腹瀉提供的參考數(shù)據(jù),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對于細菌性腹瀉的患者來說,使用病原菌微生物檢測能夠得到更為準確的檢測結(jié)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選擇最為合理的方式為患者治療,從而將療效提升,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