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了不起的文明現(xiàn)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
作者:李零 劉斌 許宏 樊錦詩 等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編輯推薦:本書從中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秦始皇陵、漢代?;韬钅沟龋謩e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lǐng)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xiàn)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發(fā)掘經(jīng)歷、前沿進展及文明背后的故事。
這一個個現(xiàn)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xiàn)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于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是另一種觀察中華文明的視角。
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四大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
其實,文明何止四種。歐洲有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西亞有兩河流域文明(包括亞述和巴比倫)和波斯文明,南亞有印度文明,東亞有中國文明,中美有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南美有印加文明,加起來至少也有十大文明。
這些文明,很多都是失落的文明,失落是常態(tài),不失落是意外。像我們中國,至今在很多方面還保持著與古代的連續(xù)性,太不容易了。其實,失落有失落的原因,連續(xù)也有連續(xù)的原因,無所謂好壞。
什么叫“文明”?這通常有兩套標準。
一套是技術(shù)發(fā)明的標準,如金屬、城市、文字等。研究此類東西,當然離不開考古。文化歷史考古學以考古文化為研究目標,文明在考古文化之上,比考古文化大,比考古文化長。這類要素,在有些文明那里是有缺失的,但中國文明是三大要素齊全的文明,在十大文明中,傳播范圍最廣,連續(xù)性最強。
另一套是社會組織的標準,如私有制、貧富分化、社會分工、社會分層,以及是否形成復雜社會,特別是有無國家的出現(xiàn)。中國的新石器文化,黃河流域三大塊,長江流域三大塊,外加南北方各有一個大后方,至少分八大塊。龍山時代以來,冶金技術(shù)出現(xiàn),普遍有城,各種符號系統(tǒng)也在各地被發(fā)現(xiàn)。
過去,中國考古學家還小心翼翼,模仿柴爾德(Childe, VereGordon),稱之為“文明曙光”?,F(xiàn)在,有人主張,良渚文化已經(jīng)是文明,文明上限不斷上推,宋儒和辛亥革命家說的黃帝紀年(中華五千年)已經(jīng)打不住了。
研究“國家”,西方把前現(xiàn)代國家叫state,現(xiàn)代國家叫nation。塞維斯(Elman Service)的band - tribe - chiefdom - state 四階段說,其實只是講state的起源,即州縣規(guī)模的小城小國的出現(xiàn)。前面有游團、部落、酋邦三階段。歐洲傳統(tǒng)是小國寡民的自治傳統(tǒng)。希臘的國只是一城一邦,所謂雅典帝國,只是城邦聯(lián)盟,沒多大。
歷史上的大帝國多在東方。歐洲大帝國只有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接收了波斯帝國,曇花一現(xiàn)。羅馬帝國幅員廣大,分崩離析。中世紀以來,歐洲一盤散沙,全是小國。即使現(xiàn)代國家,靠戰(zhàn)爭打亂重組,也大不到哪兒去。最大的只有蒙元背景陸上殖民的俄國。而今天的申根26國,仍叫Schengen States。真正另起爐灶的大國全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的殖民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所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 O.Anderson)說,最早的nation,不在歐洲,而在美洲,nation是“想象的共同體”。
中國的國家,從起源到發(fā)展,蘇秉琦有“古國—王國—帝國”三部曲。很多人都以為,龍山只有酋邦(chiefdom),三代只有王國(kingdom),秦漢才是帝國(empire)。我理解的所謂三代,其實是夏人、商人和周人居住活動的三大地理板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tǒng),由西周建立的天下,規(guī)模同東周列國差不多大。這樣的大腳根本就塞不進state的小鞋。硬塞,只能“削足適履”。
西周有天下共主,不是城邦國家。我們從西周封建的范圍、從西周銅器出土的地點、從西周銅器銘文的內(nèi)容看,西周絕不是kingdom,至少也是united kingdom?,F(xiàn)在的英國(不列顛王國),就叫UnitedKingdom。西周再小,也比英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