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第5期中旬刊刊載《六一公公淳樸嗎?》一文,作者認為六一公公是一個精明、世故的小生意人。其觀點值得商榷,下試述之。
一、看文本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雙喜和一群小朋友,偷羅漢豆的第二天下午,遇到了賣豆回來的六一公公,這是六一公公對雙喜的問話,從問話中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和雙喜等孩子之間在隨意中透著親密,沒有隔閡?!靶」怼?,顯然是長輩對晚輩的昵稱?!坝植豢虾煤玫恼?,踏壞了不少?!碧那f稼,誰不覺得可惜呢?可這句話結束,用的是句號,語氣平和,并不是強烈地責問,表明六一公公對孩子們踏壞莊稼并非氣急敗壞,還有一細節(jié),是“棹著小船”說這些話的,若是非常氣憤,那么逮到雙喜他們該會停下船來罵。雙喜回答:“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連用三個句號,最后一句用感嘆號,讓讀者看到一個頑皮的孩子做錯事被大人發(fā)現(xiàn)后,有一絲慌神和不得不承認的誠實,還有一點狡黠,雙喜想轉移話題,反過來責怪六一公公,嚇跑了自己的蝦。從晚輩和長輩的對話可見,平橋村的孩子們并沒有受到森嚴的封建家長制的約束,孩子們是自由的。
在“煮豆”情節(jié)和“偷阿發(fā)家的豆”時,交代阿發(fā)的娘哭罵,八公公罵,雖然下文沒有交代罵沒罵,但仔細咀嚼可推測出,平時這些孩子,做過錯事,挨過大人的罵。孩子們做錯事和做錯事之后的這種態(tài)度,正表明平橋村的孩子們自由自在,不受約束,長輩們對他們包容,呵斥和罵也不過是大人們對孩子們調皮的正常反應罷了。
至于六一公公對雙喜和對“我”的態(tài)度,為什么不一樣,這個很容易理解。一群看著長大的孩子們,稱呼上動作上自然像對待家人一樣,哪有親人之間說話做事,還守著古板的規(guī)矩,更何況是長輩對晚輩?對待“我”卻很客氣,“我”雖是小孩,那也是客人,六一公公“停了楫”,對作為客人的小孩也表示禮貌尊重,這正是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表現(xiàn),哪來的奉承或別有用心?“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xiāng)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边@里強調“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不是“豆”,《六一公公淳樸嗎?》一文的作者看錯了,下文的分析自然就不成立。豆種粒粒挑選,可見六一公公做事認真仔細。
恐怕最難理解的是六一公公言語中流露出對讀書人和鄉(xiāng)下人的等級之分,這是歧視農(nóng)村人嗎?其實在當時這并非是哪一個人的思想。魯迅在《無?!芬晃闹袑懙溃骸斑@些鬼物們,大概都是粗人和鄉(xiāng)下人扮演的”“據(jù)傳說鬼王是只用一只腳走路的,但他究竟是鄉(xiāng)下人,雖然臉上已經(jīng)畫上些魚鱗或者別的什么鱗,卻仍然只得用了兩只腳走路”。鄉(xiāng)下人大部分不識字,沒有文化,眼界狹窄,他們處在社會底層,他們和有知識的讀書人的確有距離,六一公公這么看,平橋村的其他人也這么看,魯迅也這么看。六一公公對讀書人心生一份敬畏,這不是勢利,不是圓滑世故,也不是歧視鄉(xiāng)下人,這是無知對有知的敬畏,這是人性的真實體現(xiàn),與人品無關。六一公公得到作為讀書人的迅哥的肯定,內心無比激動,這也正是真實人性的自然流露。如果說這個樸實厚道的人與其他人不同,那就是,他還具有坦率的性格,他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他真實。
二、看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編者的編選意圖
魯迅創(chuàng)作了一個理想的平橋村,通過前兩次在北京看戲和在平橋村看戲進行對比,讓“我”難忘的不是社戲,不是羅漢豆,那究竟是什么?
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我”在這里得到了優(yōu)待,獲得了許多快樂:許多小朋友,從父母那里得到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釣來的蝦都是歸“我”吃的;十幾個少年陪“我”一起去看戲,看戲時雙喜的體貼、桂生的友愛,等等。僅此而已嗎?不,“我”快樂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獲得了自由,不用受各種規(guī)矩的束縛,這種自由不單單是小伙伴們陪“我”玩就能給得了的。孩子們友善、好客、體貼、自由、純真的背后,是大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是整個村子濃濃的和諧的氛圍?!霸谛〈謇铮患业目?,幾乎也就是公共的?!薄凹词古级臭[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這樣的句子不多,但已經(jīng)讓我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諧、美好,小說中的迅哥當然也能感受得到。
“我”在這里身心自由,心自由更難得。是這里的民風讓“我”難忘。作者借此表達對美好自由生活的渴望。
提起魯迅的文章,似乎不提點批判性、人性的劣根性就不是魯迅的文章似的。的確,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總會塑造幾類人,他們具有典型性,時代性,甚至古今人之共性,他們不是代表著某個人,而是某類人。像《祝?!分械南榱稚?、柳媽是社會最底層的代表,她們社會地位低下,飽受封建禮教迫害又不自覺地維護封建禮教;魯四老爺是封建的衛(wèi)道士代表;“我”是知識分子,有著新思想、新生力量然而力量卻又薄弱的代表;還有一大群對祥林嫂遭遇冷漠麻木的旁觀者。通過人物分類,我們能夠很好理解作品的主題,僅僅一場辛亥革命要想在中國農(nóng)村徹底鏟除人們的舊思想和改變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有多么艱難,這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如果魯迅在《社戲》中是要諷刺六一公公的精明圓滑的話,那為什么安排這個反面人物的力量竟是如此單???這個不識字的人對來自大市鎮(zhèn)的“我”尤其客氣,是因為看中了“我”的“廣告效應”的“生意人”,在當時又代表哪個階層?魯迅的矛頭又是指向誰?他要揭露或批判什么?《社戲》中其他人物和六一公公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
六一公公很淳樸,把六一公公想得那么復雜是我們變壞了。
三、看普通人性
無論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平橋村,那些淳樸熱情的老老少少,他們也并不是挑不出一點缺點的完人。雙喜等一群小伙伴,陪“我”玩,陪“我”釣蝦,當他們看到“我”不敢靠近牛的時候,他們會集體嘲笑“我”;戲不好看時,“雙喜他們就破口喃喃的罵”。當叫不到船去趙莊看戲時,外祖母也責怪“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shù)里從來沒有的”。還有阿發(fā)的娘,八公公他們的罵。如果讀者盯住人物身上的這些細節(jié),我想絕不能得出他們每一個人是淳樸的,可能會是一群沒有文化、沒有素質、小心眼的人。這么解讀實在可怕。
當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分析某個人物形象時,不能只盯住人物的某個細節(jié)去下定論從而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不能只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為人處事方式去揣測別人做事的動機從而犯下經(jīng)驗主義錯誤。讀文學作品,多看看作者寫一個人除了寫這件事這個細節(jié),還寫了什么;多問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個人,作者寫這個人要表達什么;多想想這個人物和其他人物是否存在對立或對等關系,作者通過同類或不同類的人物塑造想告訴讀者什么,總之,多思考作者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意圖。 人本復雜,現(xiàn)實中這樣,文學作品中也會一樣,但是我們不能把兩者等同,只要我們抱著真善美的眼光去看他人、看世界,其實人也很簡單。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