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人類最離不開的東西有哪些呢?在眾多備選答案中,一定有“火”。今天,我們?nèi)』鸬姆绞蕉喾N多樣:燃氣灶、打火機、火柴……但這些東西都沒有的古代,人們怎樣取火呢?
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鉆木取火”。沒錯,鉆木取火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取火方式,其原理是“摩擦生熱”。不過,這件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長時間的摩擦才能產(chǎn)生火星,并且火星很小、不容易看見,而火星產(chǎn)生后還需要立刻助燃,人因而很難把握恰當?shù)闹紩r機。不熟練的人“鉆木”半天也不一定能取到火,難度指數(shù)“五顆星”。
有沒有容易一些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隨著古人對生活實踐的總結(jié),更巧妙的“陽燧取火”出現(xiàn)了。《淮南子》高誘注記載:“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惫湃藢⒋蚰ポ^光的凹面銅鏡(即金杯)放在陽光下面,將陽光聚焦在棉絮、艾草等易燃物上,很容易就能得到火焰。此外,古人認為這種火焰直接取自太陽,最為尊貴、純凈,所以常在祭祀中使用,并派專人負責。據(jù)《周禮》記載,周代的官職“司烜氏”,就是專門負責“取明火于日”的。
但“陽燧取火”也有明顯的缺點。比如,陰天和晚上沒有太陽,又該怎樣取火?別著急,隨著鐵器的使用和推廣,一種新的取火方法正式亮相,那就是“火鐮取火”?;痃牸戎敢徽淄暾娜』鸸ぞ?,也指其中的鐵條。一套完整的火鐮包括三樣:一塊燧石(也叫“火石”)、一塊小鐵條(也叫“火刀”)、一束火絨。所謂“燧石”,是一種硅質(zhì)巖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硬度遠超于鐵,在和鐵條撞擊時容易產(chǎn)生火星;而“火絨”,則是由艾草、棉花等易燃物制成的引燃物?!盎痃犎』稹陛^為方便,只消用鐵條快速地擊打火石的邊緣,使撞擊后產(chǎn)生的火星落到火絨上,就能得到暗火。如果想取得明顯的火焰,就需用紙張一類的助燃物與火絨接觸。陸游晚年久居故鄉(xiāng)江陰(今浙江紹興)時,就曾“擊石以取火,薪桂持煎烹。五云夜覆鼎,談笑得長生”,即采用擊石的方法取火,并以薪柴作為燃料烹煮食物,過著清貧樂道的田園生活?;痃牼唧w出現(xiàn)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它的“生命”卻相當漫長,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仍有部分地區(qū)使用火鐮取火。
在陸游生活的宋代,隨著煤炭使用的推廣,都市里還興起了一種較為先進的取火方式,那就是升級版的“火燼取火”。原始的“火燼取火”,主要采用在灰燼之中藏火的方法來保存火種。而宋代煤炭的使用,使得這種方法更為便捷:待煤灶使用完畢,用濕煤封住灶口,僅留一個小洞維持灶內(nèi)微弱的燃燒,雖看不見火苗,但灶內(nèi)的煤炭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溫度,取火時只需將易燃物伸入灶內(nèi),即可點燃。
有了“火燼取火”這種方式,古代版的“火柴”使用起來就方便得多。我們今天的火柴本質(zhì)上是取火工具,通過摩擦生熱,使火柴棍上燃點較低的紅磷燃燒;而古代版的“火柴”更像是一種引燃物(容易燃燒,但需借助外部火源)。宋人陶谷詳細地記載了這種火柴的情況:“夜中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到清朝后,一般叫作“取燈”)即將松木削成細條狀,在一端涂上硫黃,一觸暗火,即可得到火焰?!盎鸩瘛比』鸬姆绞诫m簡便易行,且不受天氣的限制,但由于制作成本較高,因此多用于富貴之家。
另外,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劇里看到的“火折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簡單的火折子本質(zhì)上是卷得很緊的紙卷,里面包裹有硫黃、硝石等易燃物。將之放入竹筒后,先用火點燃紙卷,再蓋上帶有小孔的竹筒蓋,就可人為造成其內(nèi)部環(huán)境缺氧,原本的明火因此處于半燃半滅的狀態(tài)(可燃物在缺氧環(huán)境中短時間內(nèi)不會徹底熄滅)。等到要使用時,只需拔開竹筒蓋搖晃幾下或是輕輕一吹,使易燃物與空氣充分接觸,就能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