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望火樓與古代城市消防
——兼論襄陽樊城水星臺

2021-03-30 03:08方東明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臺基水星消防

方東明

(襄陽市文物管理處,湖北 襄陽 441021)

在襄陽樊城漢江一橋頭東北200余米處,有一高臺式古建筑,為舊時鎮(zhèn)樊城之火的望火樓,因筑臺建廟以祀水星而得名“水星臺”。它是我國古代城市中歷史記載清晰、沿用時間長久的消防救火專用建筑物,堪稱中國古代“城市消防史”活的歷史見證。

襄陽水星臺,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于明天順(1457年)《襄陽郡志》,“晏公廟街:系鎮(zhèn)邵家巷及姜璜街、后溝、水星臺?!弊钤缑枥L水星臺圖畫是明萬歷《襄陽縣志》,水星臺在樊城北城墻之上,從繪圖來看為三層樓宇建筑。此后,許多志書都有水星臺的記載,如同治《襄陽縣志》記載:“水星閣在晏公廟街,乾隆二年,守道魯之裕建,以鎮(zhèn)樊城火災,道光十年間沒于水?!薄八桥_,乾隆四年豎碑記事曰:水星臺為晉人郭璞所建?!惫饩w《襄陽府志》古跡:“水星臺在樊城西北城上;又名水星閣,皆以壓火災?!边@些記載無不說明水星臺是古代樊城“消防水火之災”的專屬建筑,即望火樓。

一、水星臺建筑現(xiàn)狀

今水星臺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題匾“水星臺”,乾隆四年(1739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曾5次擴建整修,光緒二十七年為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從水星臺現(xiàn)存建筑本體來看實為清式建筑,其前殿山墻內(nèi)壁嵌有8通從清乾隆到光緒十年的碑刻,詳細記載了水星臺始建、重修及塑裝金像的基本情況。

圖1 水星臺正面照

圖2 水星臺總平面圖

水星臺坐落于原樊城北城墻上,與城墻呈丁字型連接,實為城墻上的高臺建筑,東距樊城定中門約260米,此區(qū)域城墻因城市建設已被拆毀,如今只剩水星臺孤立地遺留在原地。

水星臺整體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筑于磚石圍砌的梯形夯土臺基之上,整個建筑占地約750平方米,臺基高8米,臺底長30米,寬約23.5米,臺頂長28米,寬22米,正面中部設登臺踏道。臺基墻壁因風霜雨水的侵蝕,磚石風化斑駁,并殘留歷次維修痕跡,臺之西墻中有“宜”“邵”和“官”等字樣的城磚。臺上建筑呈左右對稱布局,均為單檐硬山式建筑,中軸線上建有前殿、后殿,形制基本相同,前殿正面為磚砌牌樓,廡殿頂式,小青瓦覆頂,置十二吻獸,牌樓正中卷檐下石匾豎寫“水星臺”,額枋飾有美麗的蓮花、舞動的龍頭,牌樓下臺邊兩側有兩條懸空的龍頭螭首,原每逢大雨過后,臺內(nèi)積水從龍口噴灑而出,現(xiàn)已堵塞。

臺上前殿面闊三間,明間闊4.4米,兩次間闊分別為2.7米,進深3間,前檐為單步廊(原來應為卷棚廊軒),深1.9米,中間深2.4米,后檐深2.4米,明間木構架為五架抬梁式,次間山架為穿斗式;屋面為硬山頂式,小青瓦覆頂,置脊飾吻獸,前殿總高6.7米。后殿面闊同前殿,山面進深四間,前檐深3.3米,中間兩間共深5.6米,后檐深3.6米,外形與屋頂均等同于前殿,總高9米。前殿后檐與后殿前檐之間用鐵皮天溝相連。

東廂院亦分前后廂房。前廂房面闊三間,明間闊3米,次間闊為2.4米。山面進深為三間,其中前檐深1.9米,中間深1.9米,后檐深3.3米,建筑總高6米。后廂房面闊同前廂房,進深為前檐深3.3米,中間深2.1米,后檐深為2米,建筑高度為5.9米。中間天井東西寬8米、南北深6米。

西廂院前廂房為20世紀90年代初期恢復重建,現(xiàn)為區(qū)文物管理處辦公室,面闊三間,明間闊3米,兩次間闊分別為3.2米,進深二間,分別為3.8米,建筑總高6.2米。其北側為20世紀60~70年代由當時使用單位在西臺上建筑的一棟紅磚瓦簡易平房,建筑外形,色澤以及所使用的材料與水星臺主體建筑風貌極不協(xié)調(diào)。

二、望火樓與古代城市消防

(一)望火樓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在我國古代,城市建筑大多為木結構,極易引發(fā)火災。因而,城市消防(即火政)向來為歷代城市管理者所重視,《周禮·夏官司徒》載:“凡國失火,野焚菜,則有刑罰焉?!钡搅藵h代,用于消防預報警的瞭望建筑就已明確出現(xiàn)。1071年,河北省安平縣發(fā)現(xiàn)的東漢熹平五年(176年)的墓中壁畫,其展現(xiàn)的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后部有望樓,樓內(nèi)安置一只供報警用的大鼓,在樓頂上還懸掛有帶狀旗幟在空中飄揚,這顯然是風標。1956年在河南省陜縣劉家渠一座漢墓中,出土聳立在水塘中的三層樓閣,在第三層上有2人在眺望,該樓四周還有4名騎馬的人在巡邏守護。對這些出土的漢代壁畫和明器所展示的“望樓”,究其主要功能來看,兼具望火是毫無問題的。當然,也可用來發(fā)現(xiàn)敵情或其他非常事件,以便及時處置。

“望火樓”的名稱是到了宋代才出現(xiàn)在史籍中的。宋代是我國城市發(fā)展的“革命時期”,城市規(guī)模、性質(zhì)和活力較之前代都有了迅猛發(fā)展和變化,城市消防問題也更加突出。宋時,易發(fā)火災的大都市都已有了較為完備的消防體系,從預警到撲救火災,都有專職人員和機構負責。據(jù)《東京夢華錄·卷三·防火》:

北宋都城東京“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及領公事。又于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數(shù)間,屯駐軍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灑子、麻搭、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權、大索、鐵貓兒之類。每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汲水撲滅,不勞百姓?!盵1]

這里的“軍巡鋪屋”即為當時的公安機構,“鋪兵”即為治安人員,兼有消防職責。為了提高防火預警能力,在高處砌成的望火樓顯得格外重要,樓下“官屋”駐有軍兵,配備常用救火器材;一旦有火情,也有專人騎馬奔報,城內(nèi)相關駐軍立即趕赴滅火。這些都保證了火情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出警、及時組織撲滅,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城市消防體系,而望火樓在這個體系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預警作用。

到了南宋,都城臨安承襲東京制度。據(jù)《夢梁錄·卷十·防隅巡警》的記載:臨安“戶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巷陌壅塞,街道狹小,不堪其行,多為風燭之患”,防火難度較之東京更巨。為此,“蓋官府以潛火為重,于諸坊界置立防隅官屋,屯駐軍兵,及于森立望樓,朝夕輪差,兵卒卓望,如有煙處,以其幟指其方向為號,夜則易以燈?!盵2]在臨安城建立專門的機構“防隅官屋”,望火樓也遍布城內(nèi)外,多達10余個,有火情時,以旗幟或燈所掛方向和數(shù)量辨別著火區(qū)域,方便及時組織救火。

望火樓作為古代城市的特殊建筑,兩宋時期已經(jīng)十分成熟,它往往位于城市高處,十分醒目。宋代以后的元、明、清,直到民國,城市中均設有望火樓[3],依然采用傳統(tǒng)方式,即值班瞭望、鳴鐘敲鑼,又或者是白天揚旗,夜間掛燈,專人負責,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火警,有效地將火災撲救于初起階段。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長沙城內(nèi)高處瀏陽樓設置了望火警;光緒十年(1871年)、十一年(1872年),上海租界火政處分別在租界的中央巡捕房和虹口巡捕房,各搭建了一座木結構火警鐘樓,上懸大銅鐘;1920年前后,北京城內(nèi)共有5處望火警鐘臺;沈陽從1907年到1934年共建了4座望火樓等。望火樓從宋代成為城市管理的定制,至建國前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為古代城市的消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望火樓的規(guī)制與演變

宋《營造法式·卷十九·大木作功限三》,是古時關于望火樓建筑規(guī)制最詳細的存世記載:

“望火樓功限。望火樓一座,四柱,各高三十尺,基高十尺。上方五尺,下方一丈一尺。造作功:柱,四條,共一十六功。榥,三十六條,共二功八分八厘。梯腳,二條,共六分功。平栿,二條,共二分功。蜀柱,二枚;搏風版,二片;右(以上)各共六厘功。榑,三條,共三分功。角柱,四條;廈屋(瓦)版,二十片;右(以上)各共八分功。護縫,二十二條,共二分二厘功。壓脊,一條,一分二厘功。坐版,六片,共三分六厘功,右以上穿鑿,安卓,共四功四分八厘?!盵4](1)這里提到的“尺”為宋代營造尺,一尺約合公制0.309-0.329米,十尺為一丈。

從上述記載可見,宋式望火樓分三部分:最下為臺基,“高十尺”,約3.2米,據(jù)劉滌宇先生推測[5],“臺基應為磚砌”,“臺基頂面為18×18(尺)見方”,“臺基地面的尺寸為20×20(尺)見方”。中間主體部分由四根三十尺高的結構柱組成,上面鋪設坐板,高約9.6米,四根結構柱組成的椎臺體底部為11×11(尺),上部為5×5(尺),四根結構柱間用36條“榥”聯(lián)系;“榥”,據(jù)潘谷西等解釋為“左右柱、頰之間的聯(lián)系小枋子,或起結構作用的小立柱。前者統(tǒng)稱臥榥,后者統(tǒng)稱立榥”,在實際應用中其形制尺寸、組合方式可能不盡相同。頂部望亭在文獻中交代的比較清楚,從中可以大致推出其組合,“坐版上對應結構柱的位置立四根角柱,山墻面在角柱上架設平栿,平栿上立蜀柱;在與正脊平行的方向,蜀柱上架一條槫,平栿上對應角柱的位置架兩條槫;槫上安裝廈瓦版,槫的端頭以搏風版收束;廈瓦版間及廈瓦版與博風版間安裝護縫,最后安裝正脊?!背松鲜霾糠滞?,望火樓還有兩條供上下的梯腳,據(jù)《盛世滋生圖》中的望樓實狀和劉滌宇先生推測,其中一條梯腳供地面攀爬到臺基頂,另一條梯腳則在四根結構柱之間,從臺基頂通到望亭。

宋《營造法式》是政府頒行的一部建筑規(guī)范,其關于“望火樓功限”的記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城市消防設施建設情況清楚地記錄在官方書籍中,同時也說明了城市的消防系統(tǒng)至少在北宋以前就已經(jīng)具備并定型?!稏|京夢華錄》中“于高處磚砌望火樓”的說法與《營造法式》記載似有不同,這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望火樓在北宋不止一種做法,《營造法式》主要是一部工料限定的規(guī)范書,望火樓在實際建設中也可能形制不同,也存在純粹磚砌的望樓;二是《東京夢華錄》沒有完整說明望火樓的具體形制,其“磚砌望火樓”或許指的是臺基部分。

對比《營造法式》,襄陽水星臺在建筑形制則與其極大不符,除了更為高大的臺基外,高聳如云的結構柱及望亭難覓其蹤。據(jù)鄭珠等分析,“到了明代,我國的建筑技術和生產(chǎn)力有了大的飛躍,高大建筑隨處可見,各個城市基本上都有了高大的鐘樓、鼓樓、市樓,既可以報時又可以報火警”[6]。又據(jù)明萬歷《襄陽縣志》,水星臺在樊城北城墻之上,繪圖為三層樓宇,在整個城中建筑最高。而水星臺現(xiàn)存建筑為單層院落,前后檐墻上雖開有小窗,但不具備四出瞭望條件,水星臺臺高8米,與《營造法式》中望火樓約13米的瞭望高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且明清時期,城市建筑普遍較宋代為高,如瞭望全城,則需更高的望樓。故推測水星臺上還應建有較高的望亭,是否存在待方家考證。

(三)水星臺與古代樊城的火災救助

水星臺雖起源于晉時郭璞,但現(xiàn)存建筑本體為清式建筑。為實現(xiàn)緊急時刻與平時的管理,水星臺建筑為“臺與廟相結合,以祀水星”。水星即為辰星,《淮南子·天文訓》載:“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曰壬癸?!庇帧吨匦匏桥_碑記》(清光緒十年)云:水星臺“取坎填離,位乾向巽中,奉黑帝。即水星臺毀則災甚,復則災息”,這里“黑帝”即顓頊,運用水火相克的哲學思想,以水克火,以壓火災,以此達到消除火患的目的。明朝時臺上就已主祀真武像,據(jù)《后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至清代在臺上又增文昌神位等。在前大殿建筑內(nèi)部壁嵌記事、功德碑八塊,其中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28年)所立“永遠供奉祖師”碑、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水星臺裝塑祖師圣帝”碑、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祖師金身功德名目”碑、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塑真武圣像”碑等,均與殿內(nèi)供奉的“鎮(zhèn)火之神”真武大帝有關。

明清時期,樊城為商貿(mào)繁華之地,商鋪、民房相簇,水星臺“居城北”,位于樊城北城墻中部位置,高聳于眾建筑之上,可瞭望全城之火情。據(jù)《水星臺文昌祠記》:“于是周城相度,惟水星臺地居高爽,挹山川之秀美”。過去樊城店鋪、住宅多以磚木和草房建筑為主,特別是靠近水星臺的街巷火災頻發(fā),在今定中街與解放路交叉處還保留火巷和火巷口之名?;鹣锸欠课菝芗瘏^(qū)域為防止火災蔓延而預留的巷弄,是古代城市專設的消防通道,在宋代就已出現(xiàn),其一直延續(xù)使用至近代。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剛到武昌就任的鄂州知府趙善俊因南市大火,當機采取了“辟火巷”的措施?!端问贰ぺw善俊傳》載:“適南市火,善俊亟往視事,弛竹木稅,發(fā)粟振民,開古溝,創(chuàng)火巷,以絕后患。”[7]南方城市大多依勢而建,巷弄彎曲且狹窄,南宋所創(chuàng)的火巷寬而筆直,巷兩邊還帶有排水的明溝,火巷比“街”低一等,但比一般巷弄要寬,發(fā)生火災時“在起到隔離、防火作用的同時,還可用作疏散通道等用途。”[8]樊城火巷位于水星臺之旁,極大地方便了消防救火的及時啟動。

當時樊城城內(nèi)發(fā)現(xiàn)火情,水星臺上鑼鼓齊鳴,臺下儲備有公共滅火器材,如消防桶、水車、云梯、火叉、水槍等,在臺的周圍有供滅火的水源。據(jù)《襄樊市市區(qū)1949年街道圖》,樊城城內(nèi)水系發(fā)達,水星臺之旁的當鋪坑是當時城內(nèi)最大的水塘,城內(nèi)還有蘇家坑、天主堂坑、鹿角門坑等,以及城外的護城河和漢江水?!爱敃r每個保都設有救火大隊,隊員由街道內(nèi)的一些年輕力壯的小伙組成。消防設備有手壓式水槍,噴出的水能飆十幾米高。此外,主要的消防設備還有太平池,當時像馬道口、教門街(今友誼街)等許多路口都設有大小不等的太平池,中山后街的武昌會館門前就有兩個太平池?!盵9]這里的太平池,就是當時的消防池,深2米多,約7平方米,專供救火時取水用。

水星臺自建成時起,就擔負了古時樊城的消防重任,具有火災報警和救火指揮的雙重功能,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城市消防應急管理系統(tǒng)。解放后,隨著城市的進步,消防技術的提高,消防隊伍專業(yè)化后,水星臺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結束它所肩負的防火救火使命。

以襄陽水星臺為代表的望火樓是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宋以后的各時期在大型城市中均設有望火樓,可謂是市政建設的必要之物。水星臺為高臺祠宇式建筑,自明后期重建以來經(jīng)歷了數(shù)次不同程度的翻修,保留至今的建筑大體為清式建筑風格。水星臺古建筑講究布局,在原樊城北城墻拐角處局促的臺基上巧妙構思,因形就勢,充分考慮祠宇建筑的特點,虛實結合,前后相繼,小中見大,借勢取雄,注重方位,保持著道教建筑險奇而神秘的意境。水星臺大門造型也極具特點,臺南正中30余級臺階拾級而上,入口為依附于前殿的四柱三間三樓不出頭牌坊,坊身左右連以兩側廂房后檐墻,高低錯落,別致大方,磚砌的牌坊構架鑲嵌于正墻表面,整體按牌坊規(guī)格建造,在立面上還裝飾牌匾和橫枋,使層數(shù)增多,這種牌坊與屋宇結合為一體的建筑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體現(xiàn)了荊楚祠廟別具一格的建造方式。另外,水星臺在平時主要用于城市消防應急,以及人們祭祀神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戰(zhàn)時則可瞭望敵情,居高防御。民諺“東敵臺,西敵臺,當中一個水星臺”,至今水星臺墻面上還有許多戰(zhàn)爭時期遺留下的彈孔,“這種平戰(zhàn)結合的設計和建造理念”[10],在古代城市建設中也是一個別例。

而今,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通過現(xiàn)代化的消防預警設施即可有效監(jiān)控全城,實現(xiàn)火情實時報警和快速反應。而古時只能依靠人力瞭望的望火樓和傳統(tǒng)消防應急措施則逐步落伍,長期以來作為樊城鎮(zhèn)火之用的水星臺早已不是城內(nèi)的最高建筑,在建國后也逐漸失去了它的消防功能,漸漸地淡出人們視線,但它見證了襄陽城市的發(fā)展,見證了中國消防史的變遷,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消防和荊楚建筑、祭祀文化提供了實物佐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猜你喜歡
臺基水星消防
預測HL-2A 托卡馬克臺基結構的MHD穩(wěn)定性數(shù)值研究*
《消防界》征稿啟事
淺述古建筑建造藝術
全國消防日11月9日
故宮中的數(shù)字與數(shù)學
漫畫說消防
臺基股份:擬定增募資7億發(fā)展半導體
水星上有好多水嗎
消防也幽默
水星上有好多好多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