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若明
遠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發(fā)明了由圖畫發(fā)展而來的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在法老時代(第1—31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332年)的埃及使用了近3000年。從公元前4世紀起,埃及先后為托勒密王朝和羅馬帝國所統(tǒng)治,本土文化逐漸消亡,宗教上由古代的多神教轉(zhuǎn)變?yōu)榛浇?,古老的象形文字逐漸被淘汰。古埃及衰亡后的15個世紀中,竟沒有一個學者能識讀這種圖畫般的象形文字。直到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成功譯讀了《羅塞塔石碑》后,才找到了一把打開古埃及文字奧秘的鑰匙。從此,雕刻在石碑、神廟和陵墓墻壁上,書寫在數(shù)以萬計紙草紙上的古埃及文獻才被正確釋讀,為世人研究古埃及歷史及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其實早在商博良釋讀成功《羅塞塔石碑》之前,歐洲的一些學者就開始為探尋失傳的古埃及文字做出不懈的努力,他們是釋讀古埃及文字的先驅(qū)者。
2世紀到希臘化時期—隨意解讀
公元2世紀,僑居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克萊蒙(Klement)主教對古埃及文字頗感興趣。他撰有《雜論》(Stromateis)一書,其中有一節(jié)專述古埃及文字。他聲稱古埃及文字通用三種字體:書簡體、祭司體、象形體,均屬會意而非注音。
5世紀后半期,有一位生活在埃及的希臘血統(tǒng)學者赫拉波羅(Horapollo)寫了一部叫《象形文字》(Hieroglyphica)的希臘文著作。他試圖尋覓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途徑,但是沒有成功。這部著作內(nèi)共有198節(jié),每一節(jié)處理一個古埃及象形文字符號。赫拉波羅對他所收集的這些象形文字符號作了詳細說明,斷言每個象形符號就是一個詞。由于缺乏古代語言知識,加上錯誤的釋讀方法,赫拉波羅發(fā)表了許多荒謬的意見,竟然把象形文字符號同怪誕的寓言混為一談。例如,他把“鵝”解釋為“兒孫”,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家禽非常喜愛其后代;他還把“野兔”解釋為“開”,原因是兔子的眼睛總是睜開著。這種訛誤,對后代的釋讀者,特別是中世紀一些喜歡標新立異的學者產(chǎn)生了很壞的影響。赫拉波羅被尊為古代權(quán)威,他的見解被后人奉為圭臬,許多人以赫拉波羅的說法為依據(jù),隨心所欲地解釋古埃及文字。直到公元9—11世紀,還流行著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古埃及象形文字符號的一部分是對深奧哲理的解釋,另一部分則是對古代埃及宗教教義的說明。1419年,有人將赫拉波羅的《象形文字》手稿帶到意大利,流傳于佛羅倫薩,1505年首度在威尼斯出版,在16世紀期間曾有多種語言、版本問世。
希臘化時期到17世紀——找到突破口
文藝復(fù)興時期,歐洲的人文主義者利用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世俗性反對封建神學。他們開始考察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并注意探索對古典文明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過強烈影響的古埃及文化。他們注意到,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古代文化很少能像古埃及文化那樣,完整無缺地維系了差不多3000年之久,古埃及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輝煌成就,引起了他們的極大興趣。16—17世紀,一些歐洲學者旅行到埃及,搜集文物和文字資料。當時歐洲學者中涌現(xiàn)出一批對古埃及科普特文字感興趣的人,他們重新研究與古希臘文字有密切關(guān)系的科普特文字,試圖以科普特文字為突破口,找到一把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
“科普特”一詞源于古希臘文,意思是“埃及”。科普特文字產(chǎn)生于公元前3世紀,是古埃及文字發(fā)展的最后階段。那個時期埃及已被羅馬帝國吞并,埃及人放棄傳統(tǒng)的多神教,改信基督教,科普特文字遂取代了傳統(tǒng)的象形文字和祭司體文字,成為當時埃及的通用文字??破仗匚淖钟上ED字母組成,包括24個希臘字母和7個作為補充字母的世俗體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發(fā)展過程中唯一寫出元音的文字。從象形文字、祭司體到世俗體,都是在埃及本土文化氛圍中“土生土長”起來的,而科普特文字則是埃及文字在托勒密王朝時期與希臘語相互融合而產(chǎn)生的,這是科普特文字與古埃及文字的主要區(qū)別。
1616年,意大利學者皮特羅?戴拉?瓦列(Pietro della Valle)走遍整個地中海地區(qū),是年,他帶著古埃及木乃伊和重要的科普特文稿返回意大利。
17世紀中期,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在信仰基督教的埃及居民中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特別注重對古埃及文化的研究,許多神職人員紛紛投入到研究科普特語言文字的熱潮中。羅馬大學的天主教神父、博物學家阿塔納修斯?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是其中佼佼者?;獱栐跂|方學的研究上成果頗多,他受托翻譯瓦列從埃及帶回的科普特文稿,參與文稿的出版工作,并試圖解釋象形文字。1636年,他出版了《科普特語或埃及語的先驅(qū)》(Prodromus Coptus sive Aegyptiacus)一書,這是一系列科普特語言研究著作的開始?;獱柎蟾攀鞘芟惹昂绽_觀點的影響,沒有任何根據(jù)地斷言每個象形文字符號都代表一個詞或一個完整的意思?;獱柊凑兆约旱囊芟耄尤弧胺g”了四大本厚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這些“譯作”自然沒有任何科學價值可言。古羅馬人曾從埃及運回一些上面刻有象形文字的方尖碑,有些象形文字符號刻寫在一種橢圓形框里,后來才知道橢圓形框中刻寫的是古埃及法老的名字。基歇爾當時認為這些橢圓形中寫的是古埃及宗教和哲學的格言。例如,他憑著想象把古埃及第26王朝(約公元前664—前525年)法老阿普里斯王名(意為“阿普里斯是心愛的拉神”)讀作“為了通過神圣儀式和蓋尼(守神)的鏈子,以獲得奧西里斯神的恩惠,以求取尼羅河的賜予”。
基歇爾在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同時,還將它與中國的漢字作比較。他毫無根據(jù)地斷言,中國的漢字是從古埃及人那里學來的。1667年,基歇爾以拉丁文在荷蘭出版《中國圖說》(China Illuserata)一書(中譯本2010年3月已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書中專辟一章探討中國漢字的由來?;獱栒J為,《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紀》中記載諾亞長子閃(Shem)的子孫曾率領(lǐng)埃及人來過中國,把古埃及象形文字傳授給中國人,但是中國人只學到一部分古埃及象形文字,然后自己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字—漢字。這種看法顯然是荒謬的。
盡管謬誤百出,基歇爾在科普特語言文字研究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他認為科普特文字表面雖為字母,而內(nèi)容實際上仍是埃及古文,并設(shè)想科普特文字的早期階段即為象形文字,其符號是用來記錄音值的。當時埃及的基督教徒仍在教堂禮拜儀式中使用科普特語,基歇爾推斷,科普特語可能就是古埃及人曾使用的語言,了解科普特語對象形文字的破譯至關(guān)重要。早在1643年,基歇爾就寫過一部科普特語法書,這部著作為后來的學者研究古埃及文字演變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18世紀—正確的道路
在基歇爾之后的幾百年中,歐洲學者繼續(xù)對古埃及象形文字進行研究。有的人認為,象形文字只是在某種難解的宗教儀式上使用的神秘符號,根本不是文字;也有人說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從中國傳到埃及的;還有人持相反見解,認為是中國人從埃及人那兒借用了文字符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了18世紀末期,歐洲有些觀察力敏銳的學者堅決擯棄這類錯誤思考方式,開始以科學的態(tài)度,根據(jù)文字結(jié)構(gòu)和形體演變特征,開辟了一條正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道路。
1761年,巴黎貨幣與獎?wù)率詹丶野吞├彰资紫戎赋?,古埃及象形文字銘刻上常出現(xiàn)一些橢圓形飾框,叫做王名圈。王名圈里的符號是古埃及人用來表示國王名字,也用來表示神的名字。若干年后,又有兩位學者脫穎而出,為引導(dǎo)后人正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做出了重大貢獻。一位是法蘭西學院古敘利亞語教授德?涅吉(J.De Guignes),他進一步發(fā)揮了巴泰勒米的觀點。通過研究漢字,德?涅吉認為中文書寫里以加方框方式來凸顯專有名詞,因而古埃及銘刻里的橢圓形飾框很可能就是用來標舉國王的名字。遺憾的是,德?涅吉認為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應(yīng)從中文入手,而非從科普特語入手,導(dǎo)致他的研究誤入歧途。另一位是丹麥科普特語專家蔡伽(G e o r g Z o?g a),1783年他遷居羅馬,開始研究從埃及運來的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銘文,獲得了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他觀察到的重要一點是,銘文該從哪個方向讀起,取決于符號所朝的方向;同時,他還一再重申橢圓形框里寫的是古埃及法老的名字,這些看法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眾多學者的重視與承認,甚至還有人對這些真知灼見提出異議,誣之為欺世盜名之說。
整個18世紀,歐洲學者中不斷有人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學者們雖然苦思冥想,釋讀象形文字的工作卻鮮有進展。先驅(qū)者們的早期研究與探索,盡管未見成效,但為促進埃及學這門近代新興學科的誕生是做出過重要貢獻的。
(作者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