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靜 胡榮魁 談 靜
(江蘇省中醫(yī)院,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科,江蘇 南京 210029)
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規(guī)律,經量明顯少于平時正常經量的1/2或少于20 mL,或行經時間不足2 d,甚或點滴即凈。本病又稱“經水澀少”“經水少”“經量過少”[1]。隨著女性工作和家庭壓力的增大,以及長期熬夜、節(jié)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月經過少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成為目前臨床常見病。近年研究發(fā)現本病可能是女性內分泌紊亂的一個信號,提示存在卵巢功能減退風險,影響備孕、孕卵的種植,甚至導致反復流產、不孕等[2-3],給廣大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盡早診治本病,對維持正常的生殖生理功能、保持生育能力、延緩卵巢功能減退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西醫(yī)對于本病多采用激素治療[4],但存在一定禁忌證和慎用情況,且停藥后療效難以維持。
歷代中醫(yī)學家認為本病以腎虛、血虛、血瘀、痰濕為主要病機,其發(fā)生與肝、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臨證多從經血產生的物質基礎以及氣血調節(jié)論治[5-8]。國醫(yī)大師夏桂成教授臨證60余載,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提出心-腎-子宮軸是影響女性生殖節(jié)律的核心。行經期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時期,是心-腎-子宮軸推動調節(jié)陰陽消長平衡的重要過程。心腎既濟,則胞宮按時滿盈而瀉;心腎失濟,可致胞宮不得滿盈而瀉。本病雖僅表現為經水寡少,實則是心-腎-子宮軸調節(jié)功能異常的外在表現。治療予調暢心-腎-子宮軸,順應陰陽氣血轉化,臨床療效顯著。本文基于心-腎-子宮軸從3個方面探討月經過少的中醫(yī)調治。
中醫(yī)學認為,月經的產生是臟腑、天癸、經絡、氣血共同作用于胞宮的結果。月經的產生、周期的調節(ji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夏桂成教授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心-腎-子宮軸對月經調控起主要作用。
1.1 臟腑協調,以腎為主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天癸充足,月經才能來潮。腎為天癸之源,如馬玄臺在注釋《素問》中云:“天癸者,陰精也。蓋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蓖醣ⅰ端貑枴分杏涊d:“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腎藏精化氣生血,《醫(yī)學正傳》云:“月水全賴腎水施化。”肝藏血主疏泄,調節(jié)血液,司沖脈血海,參與經量的調節(ji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化生后天水谷精微及運化水濕,影響經水多寡。肝脾氣血功能調達,均依賴于腎氣抒發(fā)、腎陽溫煦以及腎陰濡潤功能的正常發(fā)揮。
1.2 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心,包括腦,內藏神明,主宰一切精神活動;心主血脈,《素問·五臟生成》謂:“諸血者,皆屬于心。”女子以血為用,心血心氣下通,參與化生經血,排泄月經。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腎水上濟,心火下降,水火相交,則陰陽相貫,上下合一,升降協調。心腎同屬“少陰經脈”,“足少陰脈……從肺出絡于心,注胸中”,兩者在經脈上亦產生聯系。腦為髓海,腎者藏精,精能生髓,髓能養(yǎng)神,精能養(yǎng)神,神亦能馭精。心腎相交,精神合一。
1.3 胞宮接續(xù),心腎一體 胞宮者,奇恒之腑,動靜相兼,定期藏瀉,是經水產生、排出的處所。胞宮與心腎通過胞脈、胞絡相連接,形成一體。《素問·評熱病論》云:“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薄端貑枴て娌≌摗吩唬骸鞍j者系于腎?!标愂胯I在《石室秘錄》中將胞宮喻為“心腎接續(xù)之關”。心氣下通于腎,心腎水火既濟,血脈流暢,月事如常。
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陰陽消長變化受腎所主宰。經后期陰血陰精新生恢復,經前期陽氣漸旺。這兩個時期子宮似臟主藏,實為腎之封藏。而經間排卵期、行經期,體內達到重陰、重陽,陰陽消長到達不平衡的生理限度,如不通過轉化,則不平衡的狀態(tài)將導致病變。心,君主之官,是臟腑經絡的主宰者。腎與子宮受命于心,心氣推動,子宮行瀉,沖任調達,排出精卵、經血。這時子宮之瀉,實為心氣之動,由此瀉除有余,糾正偏盛之不平衡狀態(tài),以維持升降動靜之動態(tài)平衡。
這樣在一個月經周期中,心腎、子宮之間形成縱向的正負反饋,實現了陰陽平衡的調節(jié)。經水的多寡表象是氣血活動的結果,實質是心-腎-子宮軸功能所主導,心腎既濟,精充水足,血海滿盈,至期心氣推動胞宮經水下泄。
雖然子宮排泄經血,但受心腎調控。心-腎-子宮軸中任何環(huán)節(jié)失常,都將影響到生殖軸的整體。心腎失濟,胞宮不得滿盈而瀉。
2.1 經后期陰長不足 一次經行過后,胞宮血海空虛,有待陰精化生充養(yǎng),奠定下一周期物質基礎?!陡登嘀髋啤分赋觥敖浰龊跄I”,腎水足則月經多,腎水少則月經少。但經后期的陰長陽消必須建立在心腎交濟的前提下。現代女性社會壓力大,有些甚至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出現月經過少后又常恐月經停閉、卵巢功能衰竭,心肝氣郁、心神不寧?!缎WD人良方》中記載腎肝“二臟皆有相火,其系上屬于心,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而從之”。心不靜,則腎不實。心火偏旺,進一步耗損陰精,不利于陰長。
2.2 經間期重陰轉陽不利 到了經間期,重陰癸水有所不足,胞宮排出錦絲狀帶下量少,持續(xù)時間較短,或情懷不暢,心肝氣郁,心氣不得下降,致卵子排出不暢。經間期雖有陰陽轉化,但沒有達到重陰轉陽水平,陰陽轉化不利。
2.3 經前期陽長不足 前人認為“經血”即血,夏教授提出經血并非皆血,而是含有多種成分。西醫(yī)學也從微觀發(fā)現月經血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黏液、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等。夏教授認為經水包括腎陰癸水、水濕、脂膜,此外還有腎陽之氣、天癸中的陽水等所含的微細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膜和癸水。而大量水液濕濁又必須在心腎氣、陽的推動下才能分化溶解[9]。經前期陽長不足,至重不及,臨床可見基礎體溫高溫相上升緩慢呈爬坡狀,或維持時間短僅有7~8 d,但在生殖節(jié)律的支配影響下不得不轉化行經,但大多表現月經排泄不暢,轉化不利[10]。
2.4 行經期重陽轉陰不暢 由此進入的行經期,精血物質基礎缺乏,氣陽溫煦推動不足,則經水必定寡少。還有一類經前超聲檢查內膜并不菲薄而經量過少者,月經來潮前乳房脹痛、情緒煩躁、失眠多夢,更需從心對腎及胞宮的主要調控來解釋,因子宮脈道通利與否,直接受心氣主宰?!靶臍獠坏孟峦?,胞脈閉塞,月事不來。”《馮氏錦囊秘錄》指出:“婦人經閉不行者……或因勞心過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府脈?!眲⑼晁卦凇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中提出:“女子不月,先瀉心火,血自下也?!?/p>
行經期子宮沖任有余,氣血既不能應時下泄,勢必上逆,有升無降,反饋干擾心腎交合,促動心肝氣火上升,上擾心腦神明,煎熬真陰。如此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病情反復,治療棘手。經水過少或排之不盡,氣血塞阻,還會導致瘀濁內停,產生病理產物,留得一分瘀,影響一分新生,不僅阻礙新周期的陰長,影響生殖內分泌功能,同時還易變生癥瘕類疾病[11]。所以對于本病需要及時積極的治療,不可忽視。
古人云“經期以調經為主”,基于以上心-腎-子宮軸生殖調控理論,對于月經過少而非活血化瘀通利可行,過用通經藥方,反而傷及血分、陰分,加重疾病。我們認為治療關鍵在于調暢心-腎-子宮軸,補腎、寧心、調宮,落實到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行經期,推動整個月經周期內的陰陽消長轉化,恢復月經周期節(jié)律和生殖節(jié)律,從根源上改善經量。
3.1 經后期滋陰養(yǎng)血 經后期陰長陽消,子宮封藏,時間較長,是月經周期運動的重要時期,應予奠定物質基礎。治療以滋陰養(yǎng)血、益腎填精之品奠定陰精,扶助天癸之水,促進卵泡發(fā)育及血海充盈。方以歸芍地黃湯加減,藥用:干地黃、山萸肉、淮山藥、丹參、白芍、牡丹皮、茯苓、澤瀉。若患者陰虛較重,精卵發(fā)育欠佳者,滋陰重用山萸肉、醋鱉甲、枸杞子等滋肝陰類藥物;如有宮腔操作史,內膜損傷,血??仗?,則重在填補血海,選用醋龜甲、醋鱉甲、紫河車、熟地黃、阿膠等?!办o能生水”,腎陰癸水的滋長,必須以心神安靜為前提。“心安靜,腎乃實?!毙哪I相交,才能保證腎陰充實,推動陰陽運動發(fā)展,維持陰陽的相對動態(tài)平衡。因此常加入清心調肝安神之品,如蓮子心、鉤藤、合歡皮、炒酸棗仁、青龍齒、紫貝齒等。
3.2 經間期補腎調陰陽 經間期患者陰長至重,需要確保重陰轉陽之時成熟卵泡隨氣血活動順利排出。氣血活動又賴心肝脾的支持,特別是要保持心肝氣血的平和。治宜補腎調陰陽的同時,活血寧心。選方補腎促排卵湯,藥用:丹參、赤芍、白芍、山藥、茯苓、山萸肉、熟地黃、牡丹皮、川續(xù)斷、菟絲子、紅花、五靈脂、鹿角片、荊芥、合歡皮、川芎。
3.3 經前期補腎助陽 經前期陽氣漸長,治宜補腎助陽維持重陽的延續(xù),達到經前期應有的時間節(jié)律。以毓麟珠加減,藥用:丹參、赤芍、白芍、山藥、茯苓、川續(xù)斷、菟絲子、紫石英、炒白術等。陽氣溫煦,觀察基礎體溫從低溫相較快地上升0.3~0.5 ℃,達到經前期高溫相,維持12~14 d左右,月經則能按期滿盈而瀉。還需注意臨近經期時,防止陽氣偏旺引動心肝氣火,故加用鉤藤、生山楂、牡丹皮、制香附寧心舒肝。
3.4 行經期行氣活血 行經期,在前期奠基、轉化的基礎上,此期治療更顯得順勢而為,水到渠成,排出胞宮應泄之經血,實現心-腎-子宮軸功能的條暢。調經既是活血化瘀,也是除舊生新。臨床上使用五味調經湯,藥用:丹參、赤芍、五靈脂、益母草、艾葉。氣血活動不良,轉化不利,則予清心調肝、降氣泄陽,選用柏子仁、鉤藤、合歡皮、川牛膝。另外經血還含有敗精濕濁,治宜利濕活血,常須加入澤蘭葉、茯苓、薏苡仁、制蒼術。同時加入川續(xù)斷、杜仲、桑寄生等補腎之品,做到泄中有藏,防止好血下泄。
月經過少既是臨床常見癥狀又是常見病,“有諸于內,必形于外”,雖月經周期規(guī)律,僅經水多寡,實則是女性生殖軸功能紊亂的表現,可進一步發(fā)展為閉經、卵巢功能早衰、不孕癥等病證,需防微杜漸。臨證通調心-腎-子宮軸功能,使體內陰陽正常消長轉化,則經水漸盈,應時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