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煦,王軼凡,董瑞慶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體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2.蘇州大學附屬獨墅湖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124)
大量研究證據(jù)表明,適量而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有助于維持和改善人體健康(Lee et al.,2001;Wen et al.,2011),但不可忽視的是,參加身體活動,特別是高強度長時間的體育鍛煉,可能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甚至導致心臟驟停和運動猝死(Merghani et al.,2015;Sharma et al.,2015)。心源性猝死是運動猝死的主要原因,占到運動猝死總量的80%以上(高曉嶙 等,2009;Maron et al.,2009)。心源性猝死在各類競技運動員中的發(fā)生率為每年0.6~2.85/100 000,是普通人群猝死風險的2.5倍(Bille et al.,2006;Maron et al.,2009,2014b)。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參與健身的熱情空前高漲,參加運動健身的人群迅速擴大,各類體育賽事的安全保障工作壓力隨之增大。此外,在新時期學校體育“勤練、常賽”的要求下,全國數(shù)以億計學生的運動猝死防控工作難度更大、壓力更重。因此,科學有效地降低運動猝死發(fā)生率對于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意義重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運動前心血管篩查(preparticipation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指通過一系列篩查工具對職業(yè)運動員或鍛煉者的心源性猝死風險進行評估,從而找出高風險個體,并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風險的手段,是目前運動猝死一級預防的主要方法。意大利1982年立法強制要求各類體育比賽的所有參賽者每年參賽前必須通過運動前心血管篩查(Pelliccia et al.,1995)。意大利納入心電圖的篩查方法幾十年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受到了美國心臟協(xié)會等權威學術組織的強烈質(zhì)疑(Maron et al.,2007,1996b)。但意大利執(zhí)行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政策后,運動猝死的年發(fā)生率下降了89%(Corrado et al.,2006);心電圖假陽性率也隨著運動員心電圖解讀標準的日趨完善而逐漸降低(Harmon et al.,2015)。因此,意大利所倡導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案逐漸獲得了歐洲和全世界運動醫(yī)學專家的認可。2017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發(fā)布了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專家共識和心電圖解讀專家共識(Drezner et al.,2017b;Mont et al.,2017)。該方法也得到了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國際足球聯(lián)合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F(xiàn)IFA)等世界著名體育組織的充分認可和采納(Bille et al.,2006;Dvorak et al.,2009;Hainline et al.,2016;Harris et al.,2006)。
我國運動猝死的案例并不鮮見,李之俊等(1999)、胡小琴(2006)、高曉嶙等(2009)、馮大志等(2012)學者先后報道了有關運動猝死的案例和數(shù)據(jù),總結了我國運動猝死的病因分布、發(fā)生規(guī)律和對策建議。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均提到了加強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建議。近年來,我國已逐步建立了優(yōu)秀運動員運動猝死三級預防體系,對遏制運動猝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馬云等,2011)。但我國在運動猝死防控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1)已經(jīng)建立的運動猝死三級預防體系主要面向?qū)I(yè)運動員,如何保障廣大鍛煉人群和規(guī)模龐大的學生群體的運動安全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2)大部分相關研究以反映運動猝死現(xiàn)狀和宏觀政策建議為主,缺乏可操作的工作方案;3)目前對于大部分運動員和長期鍛煉者心電圖和心臟超聲的解讀方式仍參照普通人群的一般標準,無助于提高對高風險人群的鑒別(洪葵等,2014);4)歐美地區(qū)日趨成熟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案可能對于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但是相關的研究報道數(shù)量還比較少,且僅探討了醫(yī)學檢測技術層面的問題(馬繼政等,2008;于清華 等,2015)。
因此,本文旨在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領域的國際經(jīng)驗,結合本土研究和國情為我國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案的設計和運動猝死預防體系的建立提供參考。
公元前490年,費里皮德斯(Pheilippides)從馬拉松跑回雅典傳遞勝利消息后倒地猝死可能是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運動猝死案例。但直至20世紀40年代才有了目前能夠檢索到的最早關于運動猝死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Moritz等(1946)對1942—1946年意外死亡的4萬美軍士兵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患有冠心病的士兵劇烈運動很危險。自此,人們開始真正關注到運動引起的猝死問題。
意大利是最早開展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國家之一,也是執(zhí)行力度最大的國家。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結束后不久,意大利開始為國家精英運動員提供全面的醫(yī)學服務和檢查(包括心血管風險篩查)(Pelliccia et al.,1995)。1971年,意大利政府制定并頒布了旨在為那些參加規(guī)律運動訓練和體育比賽的公民提供醫(yī)療保護的立法(Pelliccia et al.,1995),該法被稱為“體育活動的醫(yī)學保護”法(Medical Protection of Athletic Activities Law),旨在支持預防性醫(yī)學評估從而識別潛在的疾病。1982年,該法被進一步完善,要求參加正式體育比賽的每個公民都必須通過定期檢查,以評估其參加體育運動的資格。法律還規(guī)定,每年都應進行篩查,其中至少應包括一般體格檢查、12導聯(lián)心電圖和次極量運動試驗。如篩查結果為陰性可以直接參加體育比賽,如結果為陽性還需要接受進一步的醫(yī)學檢查。在法律的強制執(zhí)行下,每年有600萬意大利人需要參加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約占意大利總人口的10%。雖然因各種原因?qū)嶋H參加篩查的意大利人未達到600萬,但仍然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shù)字。幾十年來,意大利強力推行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工作在全世界是非常獨特的,不僅挽救了許多生命,也在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領域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但由于每年開展數(shù)以百萬人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而篩查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罹患率不到1%且假陽性率不低。因此,幾十年來,意大利的方案一直充滿爭議。
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即開展了運動猝死風險研究(Moritz et al.,1946)。1976年,美國醫(y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發(fā)布了《運動員醫(yī)學評估指南》(Medical Evaluation of the Athlete:a Guide),強調(diào)了運動前健康評估的重要性。與意大利版篩查不同的是,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1996年發(fā)布的篩查指南只包括家族史、個人病史、體格檢查,一直不主張將心電圖納入篩查范圍(Maron et al.,1996b)。英國學者Northcote等(1983)提出,一般的醫(yī)學檢查對檢測無癥狀性高血壓有用,但在識別無癥狀性冠狀動脈疾病或有致命性心律失常危險的疾病中并不敏感。2005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以意大利開展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經(jīng)驗為基礎發(fā)表專家共識,推薦使用以12導聯(lián)心電圖為基礎的歐洲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案(Corrado et al.,2005)。即便如此,AHA依然不為所動,2007年的科學聲明均堅持不納入安靜心電圖,理由是安靜心電圖預測運動猝死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高,且增加了不必要的經(jīng)濟支出和心理恐慌(Maron et al.,2007)。
隨著對運動人群心電圖研究的不斷深入,歐洲與美國關于是否應納入心電圖作為篩查工具持續(xù)了20余年的爭論才逐漸平息。運動醫(yī)學專家們逐步意識到對于經(jīng)常運動的人群需要用一套獨特的心電圖解讀方式,這樣可以大幅降低篩查的假陽性率。經(jīng)過多年研究積淀,2010年,ESC推出了運動員的心電圖解讀標準(Corrado et al.,2010)。2013年,一批國際專家齊聚美國西雅圖推出了運動員心電圖的“西雅圖標準”(Drezner et al.,2013)。此外,學者們也報道了一些臨床實踐證據(jù):Corrado等(2006)指出,意大利自1982年開始執(zhí)行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政策后,運動猝死的年發(fā)生率下降了89%;Harmon等(2015)的一項基于15項研究47 137名研究對象的元分析也顯示,心血管疾病篩查最有效的工具是心電圖,心電圖用于運動猝死風險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達到94%和93%,比家族史和個人病史的敏感度高5倍,比體格檢查敏感度高10倍。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都表明應該將心電圖納入運動前心血管篩查。2017年,美國運動醫(yī)學協(xié)會(The American Medical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發(fā)表立場聲明:心電圖有助于提高心源性猝死的篩查(Drezner et al.,2017a)。同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發(fā)布了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專家共識和心電圖解讀專家共識,進一步正式確立了心電圖在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重要作用,明確了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目的、流程、工具、解讀方法和未來發(fā)展方向(Drezner et al.,2017b;Mont et al.,2017)。
由于運動猝死事件會對體育賽事和體育組織形象造成負面影響,世界各大體育組織都高度重視運動猝死的預防。隨著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領域不斷取得的進步和共識逐漸達成,IOC醫(yī)學委員會于2006年發(fā)表了“洛桑建議”,推薦了包含家族史、個人病史、體格檢查和安靜心電圖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案(Bille et al.,2006)。2009年,IOC發(fā)表了精英運動員周期健康評估的共識聲明,其中,心血管篩查是運動員周期健康評估的核心內(nèi)容(Ljungqvist et al.,2009)。FIFA也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時開始要求全體參賽運動員進行賽前醫(yī)學檢查(Dvorak et al.,2009),這一強制篩查方案后續(xù)還逐步推廣至FIFA下屬所有參賽運動員和裁判員(Bizzini et al.,2012;Dvorak et al.,2012)。FIFA的賽前醫(yī)學檢查標準略高于普通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不僅包括家族史、病史、體格檢查和安靜心電圖,還納入了心臟超聲、運動心電圖測試。北美四大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中絕大部分職業(yè)球隊都在按照AHA的推薦對所有運動員進行運動前心血管篩查(Abernethy et al.,2003;Choo et al.,2002;Harris et al.,2006)。美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s Association,NCAA)也于2016年發(fā)布了關于大學生運動員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聲明,建議各高校執(zhí)行標準化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Hainline et al.,2016)。
在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發(fā)展歷程中,篩查對象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在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早期研究和相關專家共識中,篩查對象主要為35歲以下的運動員(Corrado et al.,2005;Maron et al.,1996b,2007)。由于許多業(yè)余鍛煉者為提高運動水平愿意挑戰(zhàn)身體極限參加各類體育活動,因此,在2017年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專家共識中,目標人群不再局限于運動員,而是定位于運動參與者,定義為不分競技水平、不分年齡、定期參加運動訓練的專業(yè)或業(yè)余人士(Mont et al.,2017)。這也意味著日臻完善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有望從服務專業(yè)運動員逐漸擴展至業(yè)余運動員。
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是心血管篩查的重要組成部分(Corrado et al.,2005;Maron et al.,2007)。Drezner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30%的心臟驟停青少年存在近乎暈厥或頭暈癥狀,28%有過胸痛或胸部不適,24%有心臟雜音;有27%的心臟驟停青少年有親屬因心臟病在50歲以前死亡,23%有親屬罹患冠心病等家族史。IOC建議,家族史的調(diào)查應至少包括親屬因心臟病導致的死亡或殘障(50歲以前)、心肌病、冠狀動脈、馬凡氏綜合征、長QT綜合征、嚴重心律不齊或其他致殘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Ljungqvist et al.,2009)。個人病史的調(diào)查則應包括暈厥或近暈厥、劇烈的胸痛或不適、運動引起的過度的不明原因呼吸困難和疲勞、心悸或心律不齊(Ljungqvist et al.,2009);體格檢查則通常要包括心音、脈搏、身體形態(tài)(如馬凡氏綜合征等)和血壓。AHA也于2014年推薦了包括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在內(nèi)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法(Maron et al.,2014a),具體內(nèi)容近似于IOC方案。
雖然各類指南都將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作為篩查工具,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僅采用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方法進行篩查的效果并不理想(Drezner et al.,2013)。不少發(fā)生心源性猝死的運動員在事發(fā)之前并沒有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征上的明顯異常。Maron等(1996a)的一項研究對158名猝死運動員展開了調(diào)查,結果僅有3%的運動員曾被懷疑有心血管疾病,僅有1名運動員在運動前篩查中被正確診斷。Harmon等(2015)通過總結1996—2014年的15項研究共計47 137名運動員的數(shù)據(jù)后認為,病史篩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20%和94%,而體格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9%和97%。因此,病史和體格檢查作為篩查手段最大的缺陷是敏感性不足,優(yōu)點則是簡便、經(jīng)濟、特異性好,仍應作為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相比,心電圖敏感性更好,不過特異性不夠理想。是否將心電圖納入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在學術界曾引發(fā)了巨大的爭議。隨著運動員心電圖解讀標準的逐步修訂(Corrado et al.,2010;Drezner et al.,2013),在保持敏感性水平不變的基礎上,特異性不斷提高(Drezner,2020)。Brosnan等(2014)基于1 078名澳大利亞精英運動員的研究采用ESC2010標準,心電圖假陽性率為17%,而使用“西雅圖標準”后,假陽性率大幅降至4.2%。Price等(2014)基于高中運動員的研究也證明了改進后的標準具有更低的假陽性率和更高的敏感性。Riding等(2015)的研究顯示,修訂后的標準不僅適用于歐美人群和非洲人群,在阿拉伯裔族群的應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假陽性率進一步降低,對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甚至達100%。Harmon等(2015)和Winkelmann等(2017)系統(tǒng)分析了各種篩查手段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顯示,心電圖是最有效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法。
鑒于心電圖解讀水平的顯著進步,納入心電圖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意見。2017年,各國學者聯(lián)合發(fā)布了運動員心電圖解讀國際標準的專家共識(Drezner et al.,2017b)。運動員心電圖解讀標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區(qū)分長期運動訓練引起的生理改變與不正常的病理改變。2017年的專家共識將運動員的心電圖改變分為3類:正常改變、臨界改變和非正常改變(表1)。正常改變和單一的臨界改變不需要進一步檢查,而非正常改變或超過1個臨界改變則需要按照標準開展進一步 的檢查。
表1 運動員心電圖解讀國際標準Table 1 International Criteria for Electrocar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in Athletes
雖然目前的研究顯示,心電圖增強了檢測潛在心血管風險的能力,修訂后的心電圖解讀標準也大幅提高了檢測效果,但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心電圖作為運動前心血管風險篩查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心電圖可以提示或檢測心肌病、離子通道病、心肌炎和室性預激綜合征,但造成年輕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原因(如冠狀動脈異常、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主動脈病變等)尚不能通過心電圖輕易檢測到。修訂后的標準主要針對12~35歲篩查對象的先天性心臟病問題,而35歲以上人群運動猝死的主因是冠心病,心電圖的解讀標準還需要調(diào)整。因此,即使正確地使用修訂版心電圖標準進行解讀,心電圖也無法檢測到所有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問題,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需要進行更全面的檢查。
心臟超聲作為一項基于超聲波的醫(yī)學影像學檢查,可以探查心腔內(nèi)結構、心臟搏動和血液流動,從而確定心臟的形態(tài)學和心功能情況。因此,心臟超聲可以作為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潛在選項,幫助確定心臟的形態(tài)和功能。自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研究開始關注長期運動訓練對于心臟形態(tài)和功能的影響。Fagard等(1984)利用心臟超聲的方法對長跑運動員、自行車運動員和普通成年對照組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的心臟舒張末期左心室內(nèi)徑、平均壁厚和左心室壁的橫截面積均大于相應對照組。Morganroth等(1975)和胡小琴等(2008)的研究發(fā)現(xiàn),力量項目運動員多見左心室向心性肥厚,而耐力項目運動員多見離心性肥厚。
近年來,超聲心動圖逐漸被引入運動前篩查(Drezner et al.,2017;Grazioli et al.,2015)。但由于超聲檢查相對昂貴且程序相對復雜,目前ESC和IOC授權的運動員賽前篩查項目仍是個人及家族史、體格檢查和安靜心電圖,僅在初步檢查中發(fā)現(xiàn)異常時才推薦使用心臟超聲進行進一步檢查。需要指出的是,心電圖反映的是心臟的電生理問題,雖然可以推斷部分心臟結構問題,但對于許多心臟結構異常往往難以辨別。因而,心臟超聲是心電圖的重要補充篩查手段,有助于降低假陽性率,并有助于擴大疾病的篩查范圍(Yim et al.,2014)。例如,肥厚性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心電圖無法準確診斷,而心臟超聲檢查則是診斷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Gersh et al.,2011)。超聲心動圖還可準確地識別可能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心臟結構異常,如二尖瓣脫垂、主動脈根部擴張以及其他形式的左心室功能障礙和心肌病(Stout,2008)。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新的超聲工具(組織多普勒成像、應變率成像和3D超聲心動圖)的出現(xiàn),心臟超聲在評估篩查方面的效果和優(yōu)勢逐漸凸顯。Orchard等(2020)建立了使用心臟超聲的使用指征,為心臟超聲在篩查中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個人病史、家族史、體格檢查、心電圖、心臟超聲等篩查項目如出現(xiàn)可疑情況,需要針對可疑的病癥進行后續(xù)跟蹤檢查(運動心電圖、24 h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核磁檢查、心肌核素掃描、心肌酶指標等)。近年來,一些新興的技術也被應用于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如心率變異性和運動后心率恢復均被認為對心血管風險的評價具有重要價值(郭嫻等,2015)。心電動力學圖是一種針對T波電交替的敏感檢測方法,也被發(fā)現(xiàn)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心血管風險(Deng et al.,2017)。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逐漸成熟,這些新興技術有望成為未來心血管篩查的重要方法和主流方法。
支持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有效的一個重要科學證據(jù)來自意大利。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工作在意大利實施后,運動員運動猝死的年發(fā)生率從3.6/100 000下降至0.43/100 000,猝死率下降了89%(Corrado et al.,2006)。但也有一些研究證據(jù)并不支持這一論斷。來自以色列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強制性篩查后,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發(fā)生率未出現(xiàn)明顯下降(Steinvil et al.,2011);加拿大一項2009—2014年針對12~45歲參加體育運動的成年人進行的突發(fā)心臟驟停事件的研究表明,運動前篩查會漏掉80%以上的病例(Landry et al.,2017)。Van Brabandt等(2016)系統(tǒng)總結了有關青年運動員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文獻,發(fā)現(xiàn)每年估計有0.001%的青年運動員突然死亡,但其中25%的人并未在篩查中被發(fā)現(xiàn)存在異常,他們甚至認為進行心血管篩查對年輕運動員可能有害無益。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雖然專家共識和主流體育機構均積極支持開展運動前心血管篩查,但是安全篩查的流程、方法和指標仍有較大的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心血管疾病的檢查需要消耗大量醫(yī)療資源且費用昂貴,國家長時間、大規(guī)模開展運動前心血管篩查不得不考慮篩查的投入和效益問題。根據(jù)2010年ESC給出的篩查標準,每名運動員的篩查費用為110美元,嚴重疾患的費用可高達35 993美元,如使用修訂后的“西雅圖標準”,每人篩查費用也需87~92美元,嚴重疾患需要28 510~30 251美元(Dhutia et al.,2016)。Maron等(2007)估算,若要對美國約1 000萬中學生運動員進行全面的運動安全篩查,大約要花費7.5億美元(個人病史、家族史和體格檢查25美元/人、心電圖檢查50美元/人);如果按照15%的陽性率估算,將有150萬人需要進行進一步篩查,再需要7.5億美元(詳細病史和體格檢查100美元/人、心臟超聲400美元/人);如果再加上一些全國篩查的行政組織費用,總費用可能高達20億美元??紤]到肥厚性心肌病等疾病約1/1 000的患病率,巨額的篩查開支確實令大規(guī)模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也不易推廣。
綜上所述,就是否應強制進行運動前篩查以及如何進行篩查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爭議,Panhuyzen-Goedkoop等(2020)和Castelletti等(2020)認為,目前的篩查技術已經(jīng)得到提升,心電圖檢查的假陽性率也有所降低,因此,運動前篩查是預防運動中心血管意外發(fā)生的必要檢查。但Braillon等(2020)學者則認為,目前篩查的有效性仍令人懷疑,且篩查暴露出過度診斷的現(xiàn)象,且可能導致一些負面作用,如確診的運動員還可能出現(xiàn)心理問題,未查出異常的運動員則會降低戒心等。
針對上述爭議,Petek等(2020)匯總了爭議的具體內(nèi)容(表2),并建議開展一項針對心源性猝死的大型隨機試驗,以評估篩查的效用并確定檢測引發(fā)競技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的最佳篩查方法。專家們推測,未來的研究方向應根據(jù)某些疾病的年齡相關性確定運動前篩查的最佳時機和頻率,創(chuàng)建基于循證醫(yī)學的個人及家族史問卷,并繼續(xù)優(yōu)化心電圖篩查標準(Petek et al.,2020)。相關爭議也提醒我們,當前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法并非完美,需要正視篩查方法的不足,并告知受試者篩查的局限性,避免誤導運動員和健身者。
表2 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法的相關爭議Table 2 The Controversies Related to Preparticipation 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經(jīng)濟有效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體系對于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保障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均具有重要的意義。馬云等在2011年建立了中國優(yōu)秀運動員運動性猝死三級預防篩查系統(tǒng),但該篩查系統(tǒng)面向的是專業(yè)運動員,面向我國普通健身人群和廣大學生群體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體系亟待建設。基于國內(nèi)外近10年的相關研究,結合我國相關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國的運動前安全篩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進。
研究證據(jù)顯示,運動猝死的原因可能存在種族、性別和區(qū)域差異(Landry et al.,2017)。雖然我國學者報道過相關運動猝死的數(shù)據(jù)(馮大志 等,2012;高曉嶙 等,2009;胡小琴等,2006;李之俊等,1999),但由于各種原因,許多案例未被妥善地保存和記錄。大部分運動猝死數(shù)據(jù)為區(qū)域性、小樣本調(diào)查,全國性大樣本運動猝死調(diào)查非常缺乏,影響了我國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建立一套完善的運動猝死登記制度,構建運動猝死數(shù)據(jù)庫,對于開展運動猝死基礎研究和預防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運動前心血管篩查具有積極意義,一些國際權威學術組織也發(fā)布了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相關的專家共識,但目前各類篩查方案均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建議在充分借鑒先進國際經(jīng)驗并結合本土運動員篩查方案的基礎上,正視當前篩查方案中的問題與不足,根據(jù)國情切實評估運動前心血管篩查的經(jīng)濟效益問題,制訂適合我國健身人群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體系和方法。
篩查方案的優(yōu)化有賴于精準的篩查和診斷,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與醫(yī)學和運動科學的交叉融合,有望孕育出新型篩查方法,建立基于運動參數(shù)和人體生理參數(shù)與運動風險的數(shù)學模型,從而構建更準確、更簡便、更經(jīng)濟的運動前心血管篩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