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在《說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豐饒”的意思,“留余”的本義是“止于豐饒?zhí)帯?,其引申義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適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銘》:“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币蜱澘淘诤幽响柫x康百萬莊園留余匾上而廣為人知。在元明清各界尤其是官宦、士人、商賈中,被奉為施政、修身、教子、營商的圭臬,由此足見“留余”思想對世人的影響之深。
留余,體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閑適的良好心態(tài)。平心而論,在當今社會,不少人習慣了以金錢的多少、職位的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和成功與否。于是,人們總是忙忙碌碌,行色匆匆,為名忙,為利忙,為數(shù)不清的欲望忙,仿佛每時每刻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結(jié)果讓心靈變得落寞沉重、無所適從,原本的快樂消失,幸福生活越來越遠。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我們的心態(tài)出了問題。此時,如果我們能用留余的心態(tài)來審視自己、體驗生活和對待名利,那么,我們就能多一些快樂,多一些輕松,多一些豁達。留點兒閑暇時間給自己,這并不影響趕路,丟掉一些包袱,解開一些羈絆,放松一下心情,我們可能走得更快、更好。
留余,蘊藏的是一種取舍有度的人生智慧。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最忌窮極盡絕,都應(yīng)留有一定的余地,把握好一個度。譬如,“飲食八分不求醫(yī)”,是飲食之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聚財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做人之度,等等。每個人不僅要明白做人處事應(yīng)當留余,把握好度,而且還應(yīng)知曉怎樣留余,學會正確地取舍。如對待利益,唐朝名臣張說在《錢本草》中把錢喻為藥材:“錢,味甘,大熱,有毒……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蹦憧?,多好的取舍觀,既要取之有道,又能舍(散)之驅(qū)害。一個人懂得留余,善于取舍,實則體現(xiàn)的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從而擁有輕松灑脫的人生。
留余,展示的是一種上善若水的高尚境界。明朝政治家高攀龍說過:“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贝搜钥芍^頗合留余思想。對于每個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講一點留余,就能做到“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少些私心雜念,多些體恤他人,多些公德意識,多些奉獻社會;在職場上,行一點留余,就能做到少些急功近利,多些穩(wěn)扎穩(wěn)打,少些鉤心斗角,多些換位思考,從而做到縱橫捭闔、游刃有余;在經(jīng)營中,學一點留余,就會做到“能賺十分的錢,自己只拿九分,留一分給別人賺”,少些爾虞我詐、弄虛作假,多些誠信守法、厚德潤民。
顯然,一個懂得留余的人,必定具有大視野、大胸懷和大境界,因為一個人只有懂得留余,才能在令人目迷神惑、心旌搖蕩的世相百態(tài)面前,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懷,超脫紅塵的誘惑和世俗的困擾,凡事不計個人得失,善利萬物而不爭,從而提升思想境界,彰顯人格魅力,最終定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