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儒學核心話語的演變

2021-03-23 07:30:18
關(guān)鍵詞:修己人倫荀子

周 密

(武夷學院 藝術(shù)學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先秦儒學,從孔子、孟子到荀子,歷經(jīng)近一個半世紀,其核心話語是一脈相承,還是有所不同,此在邏輯上能否得以清晰闡釋及揭示,仍然是個問題。從本質(zhì)上看,儒學是建立在“家庭倫理”基礎(chǔ)上,作為家國同構(gòu)的思想理論基礎(chǔ),就此而言,三家學說一脈相承,無可厚非。況且,事實上,荀子弟子韓非言孔子之后“儒分為八”[1]孟子為“孟氏之儒”代表性人物,而荀子為“孫氏之儒”代表性人物,則可證二者皆出孔子一脈。但從形態(tài)看,并非意味不同時期的儒學話語形態(tài)一成不變。不可否認,宋學話語不同于漢學話語,漢學話語亦不同于先秦儒學話語。同樣,先秦儒學話語,亦應(yīng)有孔子、孟子及荀子之分。問題在于,如何證明三家學說既一脈相承,又形態(tài)不同,唯一檢驗方法,即從儒家原典《論語》、《孟子》、《荀子》中提取關(guān)鍵詞,選擇核心概念,解讀其意義,化繁復為簡約,或可撥云見日,清晰地展現(xiàn)先秦儒學話語演變進程,顯現(xiàn)其邏輯進程與歷史進程的一致性,以證其實。

一、《論語》:孔子儒學核心話語

孔子是儒學的開創(chuàng)者,其學說主要體現(xiàn)在《論語》中。班固《漢志》雖沿劉向說,“《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2]然其已不知先秦《論語》原本狀況。而漢興復出的《齊》、《古》、《魯》三《論》,既有今文《齊》、《魯》之別,也有今、古《論語》之異。所以,在西漢宣、元、成三帝有《齊》、《魯》之爭,至張禹糅合成《張侯論》,統(tǒng)于一尊。而劉歆出,復有今、古文《論語》之爭,至東漢末鄭玄糅合今、古文為鄭玄注本《論語》。然今、古之爭方熄未艾,又出現(xiàn)漢、魏之爭,形成魏何晏《論語集解》,與鄭注本并立于世。

鄭注本于唐后式微,今《論語》實際為何晏傳本?!墩撜Z》在此長達二千余年的流傳中,可想而知,恰如宋洪適所云,“其文有増損者,其字亦有假借”,[3]不一而足。僅以字數(shù)論,從漢末至今,間有變化,第一次以標準本形式頒布的漢石經(jīng)《論語》為15710字,至唐石經(jīng),演為15909字,至宋,以唐石經(jīng)為底本而成的邢昺《論語注疏》與朱熹《論語集注》,分別為15919字與15920字,此意味從漢石經(jīng)《論語》至現(xiàn)行本字數(shù)增衍210字。盡管如此,不同版本尚存在字數(shù)差異,但從根本上看,衍字多為虛詞和非關(guān)鍵詞,并未影響文本關(guān)鍵詞的增損,更未影響對核心語詞的認定。因為,對核心語詞的認定,取決于文本中出現(xiàn)頻率高的關(guān)鍵詞,依據(jù)其在句中語境之意,以確定其在文本中的地位,是否處于核心地位。金觀濤《中國思想史十講》用此統(tǒng)計方法,以揭示《論語》文本的意義結(jié)構(gòu)。其“使用數(shù)字切詞技術(shù),得出按使用次數(shù)多少排列的前十幾個有效關(guān)鍵詞”,列表如下:

論語人知仁君子道禮學民天2191141111088976665049

進而,從關(guān)鍵詞使用頻率高低排列順序選出前四個關(guān)鍵詞視為核心概念,由此推理,“人”要“知”,未知,焉得“仁”,而仁為道德的核心語詞,故“君子“為“擁有這種自覺追求道德理想的人”?!耙虼?,從孔子開始,儒學的本質(zhì)意義便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道德乃是關(guān)于個人追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事情”,從而推斷,“《論語》是講人對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4]18-21可見,金觀濤關(guān)注的是孔子學說中“高于現(xiàn)實社會的超越性”理念。其實,孔子并未忽視社會的現(xiàn)實性,甚至更為關(guān)注解決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此從前五個關(guān)鍵詞不難推知,人知仁,方為君子,此為孔子之道。此道訴求是,建立君子社會。而此訴求的前提是,人有別禽獸??鬃诱J為,人別禽獸,在于有“知”。此“知”,金觀濤認為有二層意思:一為“知道”,即對具體事物的了解;另一為知道“什么是知道”,“即反思自己的知道是否真的知道”,此在哲學上謂“二階思維”??鬃哟酥袆e于柏拉圖,柏拉圖的知是指向認識自然界的知識,為真知之知,孔子則指向“人世間的人倫關(guān)系”,為善惡之知。[4](p19如孔子認為,人與犬馬之別,“不敬,何以別乎?”[5]此“敬”是知的一種形態(tài),可見,孔子的知,實質(zhì)上,不等同于理性,而等同于實踐理性。因而,不以人有理性而別于禽獸,更在于以人的實踐理性而別于禽獸。此“敬”則為實踐理性范疇,故人與人相處不應(yīng)如動物那樣弱肉強食,而應(yīng)以敬相待,此為君子相處人倫關(guān)系的底線,亦為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當然,孔子對君子要求不止于此,還有更高的要求。正如《憲問》篇所云:“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唬骸缢苟群??’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可見,修己,是為己成君子;安人,是為百姓安天下,此是孔子為君子界定的生存發(fā)展的意義所在,也是為自己所授學說設(shè)定的實現(xiàn)君子社會的基本思想理路。以此觀之,孔子學說之訴求,不能不視為在于建立君子社會。

那么,如何實現(xiàn)君子社會?此為孔子學說訴求能否成立的關(guān)鍵?!靶藜阂跃础保皇谴酥?,并非安人之道。安人所循的是天道,還是人道,則是當時時代關(guān)注的話題。若依漢宋儒學實質(zhì)是循“天人合一”以安人而推孔子學說亦如此,顯然缺乏文獻依據(jù)。因為貫穿孔子思想理路的核心語詞并不論天道,惟論人道?!墩撜Z》“天道”一詞僅見一例,即使“天”字亦只見49例,不足見“人”字219例的四分之一,甚至位列“民”之后。在孔子觀念中,天是自足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無需過問。即使對擾人憂心的天之幻象鬼神,孔子也不過“敬而遠之”(《雍也》),至于與天命相關(guān)的人的生前與死后之事,更不復過問。如《先進》篇,子路問孔子如何事鬼神,子斥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學說本質(zhì)不在天道,也不在天人合一,而在人道。《公冶長》篇曰:“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比黄淙说琅c西方契約下的人道又不同,而是以“家庭倫理”為根本出發(fā)點的人道。此人道為處理人與人關(guān)系之道,孔子謂之“仁”。此仁遵循的法則,從《學而》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中可知,“仁之本”意味著“仁”的邏輯起點是“孝”,而子事父之“孝”則基于血緣關(guān)系自然法則,故與西方人道基于社會關(guān)系的契約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問題在于,孔子亦未有“人倫”語詞,更未有“倫理”概念。從《論語》全書看,不僅未有“理”字,而且“倫”字也只二見,皆見于《微子》篇,子路言“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與“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5](p2529此大倫者,孟子以為是人倫之至,“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5](p2694可見,在孔門,“欲潔其身”的隱者并非君子,惟不“亂大倫”的方為君子。正因父子、君臣關(guān)系為大倫,為君子社會的重中之重,故《顏淵》篇齊景公問政孔子,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笨梢?,孔子雖未言人倫之名,確有以人倫為政根本之實。由此可證,孔子實現(xiàn)君子社會訴求,是建立在以血緣關(guān)系自然法則為基礎(chǔ)的人倫理論上,以人、知、仁、君子、道為核心話語表述之。

二、《孟子》:孟子儒學核心話語

《孟子》一書34685字,比《論語》多18765字,換言之,《論語》字數(shù)只有《孟子》字數(shù)的46%。依據(jù)《論語》關(guān)鍵詞使用頻率高低排次,列《孟子》關(guān)鍵詞出現(xiàn)次數(shù)如下:

人知仁君子道禮學民 天論2191141111088976665049孟614146158821506833209293

比較二者關(guān)鍵詞使用頻率,除人、樂、善三個關(guān)鍵詞大致相合外,余皆不合。即使尚合比率的三個關(guān)鍵詞,在排次上也未必盡合,由此可知孟子核心話語的變化。故取依使用頻率高低排次的《孟子》中前13個關(guān)鍵詞,比對《論語》如下:

論語人知仁君子道禮學民天2191141111088976665049孟子人天民仁道知心善義614293209158150140126114108

從上比對,不難發(fā)現(xiàn),《孟子》排序中未有“學”、“邦”、“德”三個關(guān)鍵詞,則出現(xiàn)“心”、“義”、“命”三個新的關(guān)鍵詞以替代。而在排序上,除了“人”、“道”位次未變,其他位次皆變,尤其前五個關(guān)鍵詞中,以“天”替代“知”,以“民”替代“君子”,此位次變化意味著核心話語發(fā)生重要變化。

以孟子繼承孔子“修己以安人”的基本思想為例,孔子只以“仁”安人,孟子則引進“天”概念,以“天人合一”安人,為以“仁”安人加了一層以“天”安人之保障。若以為孔子也有天人合一觀念,如《泰伯》篇云:“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睂嶋H上,“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只是孔子以人順天的表象,“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才是孔子不問天的根據(jù)。以此觀之,即使言孔子不排除天人合一思想,不過是被動的消極的以人順天觀念,而不像孟子積極的以天意順人愿的觀念。孟子以天順人,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以天事人,如《萬章上》篇孟子云:“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事治,百姓安之”??梢?,孟子的天是以順人愿“事治”、“安人”為天道,否則無天道。另一方面人事天,其云:“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但又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可見,孟子以“修己”為“知天”,不盡心知性,無由“知天”,實質(zhì)仍是天由人觀念。由此可見,不論“天事人”,還是“人事天”,孟子皆以天道合人道。故孟子充滿自信云,“萬物皆備于我”(《盡心上》),此正是孟子“修己以安人”的根本依據(jù)。

萬物何以皆備于我,孟子認為,萬物于人,惟以五官感知而存在?!翱谥谖兑?,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盡心下》)此五官之性,是根于身,孟子謂之“天性”,亦稱“命”。與此相對應(yīng),還有一種性,“仁義禮智,根于心?!?《盡心上》)孟子謂之“人性”。“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盡心下》)此“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諸如,“惻隠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故仁義禮智,不外求于天,而“反求諸己”(《離婁上》)。正是基此身、心二重說,孟子提出善政與善教理論?!吧普蝗缟平讨妹褚病I普?,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政謂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謂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盡心上》)可見,善政,治身也;善教,治心也。故而,孟子將“仁”治推向兩端,由善政建立仁政,由善教建立人倫。

孟子人倫概念見于《滕文公上》,其云:“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碑斎?,此是孟子托古之說,但其以夫妻為人倫邏輯起點,展開父子、長幼、朋友、君臣關(guān)系,以此五倫概括人與人關(guān)系,則有合理性,故此五倫成為其后建構(gòu)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理論基礎(chǔ)。若從天下第一家王室形成看,由家到國,則可以更清晰家國同構(gòu)的大一統(tǒng)國家實由家庭人倫擴展到社會而成,以此言家庭倫理為儒學本質(zhì)并不為過,至少,迄今尚無哪種學說比此更貼近解釋家國同構(gòu)的客觀現(xiàn)象。故可證人、天、民、仁、道為孟子的核心話語。

三、《荀子》:荀子儒學核心話語

《荀子》一書75225字,《孟子》字數(shù)只有其百分之四十六,與《論語》字數(shù)恰為《孟子》字數(shù)的百分之四十六相合,故取三書關(guān)鍵詞使用頻率排名前13位比對如下:

論語人知仁君子道禮學民天2191141111088976665049孟子人天民仁道知心善義614293209158150140126114108荀子人天知道禮義君子民善1242600490385344312299245204

從三書關(guān)鍵詞排序看,《論語》與后二書的差異大于后二書之間的差異?!墩撜Z》有“學”、“邦”、“德”三個關(guān)鍵詞皆未進入后二書排序,而《孟子》只有“命”一個關(guān)鍵詞未進入《荀子》排序?!墩撜Z》排序取前十三位,止于“德”,意在于彰顯《論語》為論道德之書?!睹献印反浴靶摹薄ⅰ傲x”、“命”三個關(guān)鍵詞,則顯現(xiàn)孟子論“心”、“義”、“命”頻率高于論道德。同理,《荀子》以“法”取代《孟子》中“命”,顯現(xiàn)荀子去天命而重禮法,更加追求人的主觀能動性。當然,位次變化最為顯著的是孔子的核心概念“仁”,不僅位次不斷后移,從《論語》第3位、《孟子》第4位后移至《荀子》第13位,而且使用頻率不斷下降,從《論語》到《孟子》使用頻率降幅近百分之三十,而從《孟子》至《荀子》降幅更大,則近百分之六十。此種變化,意味孔子核心話語到孟、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再以“修己以安人”為三家一脈相承的基本思想為例,若不論如何“修己”,只論如何“安人”,三家側(cè)重點明顯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義”,荀子重“禮”??鬃又亍叭省保纭额仠Y》篇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笨梢?,孔子“安人”理路是由外禮而達內(nèi)仁,故以“天下歸仁”為目的,而重“仁”。孟子重“義”,在于其認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義是實現(xiàn)“人心”的“人路”,此路徑方向恰與孔子相反,是從人倫始,由仁到義。其《盡心上》云:“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逹之天下也?!倍恕昂⑻嶂療o不知愛其親”,即為孟子所言的“赤子之心”,是其性善論乃至“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根本依據(jù)(《告子上》)。所以,孟子以為,“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故而,棄外禮達內(nèi)仁路徑,而演仁為義,由仁出義行而重“義”。荀子重“禮”,所重者,“禮法”之禮。此禮不同于孔子“禮樂”之禮,也不同于孟子“禮義”之禮??鬃又Y,建立在自然法的血緣親疏長幼之上,以別上下等級尊卑。孟子之禮,建立在性善論上,故以禮合義,以義為“人路”,而重義。而荀子之禮,建立在性惡論上,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6]故以“禮”取代孟子之“義”,將禮制度化,甚至法制化,打破禮不下庶民之規(guī),以此一統(tǒng)“禮法”而顯“隆禮”,別于以往之禮,此為荀子觀念轉(zhuǎn)換的最主要特征。由此特征出發(fā),可分辨其與孟子為何使用同一關(guān)鍵詞卻顯現(xiàn)不同的觀念。如二者皆講天人合一,孟子以天合人。與此觀念相應(yīng),孟子以為作為“天子”之君,應(yīng)順民意而治,故君輕民重。只要順民意置“恒產(chǎn)”要求,教以“人倫”,就可安人。荀子不以孟子觀念為然,至少看到孟子學說的不完善,認為天不可能順人,故以天不合人意為常態(tài),而以“人定勝天”意志制之,達天人合一。與此相應(yīng),“勝天”之人,乃君而非民,故重君甚于重民。并以為,“民欲附下”,民也不可能順君,惟君對民,“職而教之,湏而待之”(《王制》),“化性而起偽”(《儒效篇》),“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篇》)。可見,其“天下治”,惟據(jù)禮法。由此可知,人、天、知、道、禮為荀子的核心話語。

從上述可知,在“修己以安人”基本思想理路上,孔子追求的是“修己”內(nèi)圣之道,而孟、荀二子追求的是“安人”外王之道,顯然,孔子與孟、荀觀念取向截然不同。況且,孟子與荀子二者觀念也大相徑庭,此不僅在二者立論的心性基礎(chǔ)善、惡不同,尚在支撐二者外王的理念不同。孟子以“人倫”支撐家國同構(gòu)的王道,可謂其學本質(zhì)為“家庭倫理”。荀子則以“禮法”強化家國同構(gòu)的王道,以君王一統(tǒng)天人,可謂其學本質(zhì)于君王而言為“天人合一”。若孟、荀二學本質(zhì)之說成立,顯然與孔學相去甚遠。

猜你喜歡
修己人倫荀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倫與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8
和諧
經(jīng)典誦讀:《論語》教學案例評薦
天倫和人倫共生倫理永恒——秦漢傳統(tǒng)中基于發(fā)生角度的倫理分類
論語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論語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水之有道 “道”以為端
铜山县| 宝丰县| 方城县| 益阳市| 平定县| 乐山市| 肃南| 象州县| 湘西| 偏关县| 洛宁县| 潼南县| 涞源县| 广水市| 新邵县| 鹤壁市| 治县。| 德州市| 汉川市| 武汉市| 林西县| 安多县| 渝中区| 婺源县| 民丰县| 安陆市| 乌拉特中旗| 闵行区| 涿鹿县| 德格县| 高雄市| 灌阳县| 玉树县| 呼玛县| 中西区| 新干县| 安乡县| 汉川市| 肇源县| 洮南市| 微博|